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稻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它与自两域而来的小麦一起,铸成中国人饭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水稻这种本土作物,因为国士,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今天,在一代代农人努力下,中国已有超过7000个杂交水稻品种,增产稻谷近9亿吨,中国杂交水稻也走向世界,在60多个国家试种或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由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研发团队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按照合作计划,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形成大片"人造绿洲",不但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会将目光投向中国的这一新技术""这将有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21,(13):72-75
不育稻种几经洗劫,但又绝处逢生,袁隆平屡遭冲击却又转危为安,才有杂交水稻问世的鸿运. 当公元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这一革命的发动者满怀信心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几十年前,他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中等农业学校的教师,今天,他却实实在在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名人,他就是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相似文献   

4.
水稻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基础研究的模式植物,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典范。尽管杂种优势的利用在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已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在生物学和农学的基础研究中依然是一个有待阐明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利用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系统考察了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双亲——"培矮64s"(母本)和"93-11"(父本)在7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旨在揭示杂种一代(F1)与亲本的基因表达差异,并从中发现可能与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实验结果表明,从转录谱来看,杂种F1与亲本间的相似性大于亲本之间的相似性;在发现的3000多个杂种和亲本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各种不同的差异表达类型,多数是偏于单亲的显性表达,但也有只在杂种中出现的超亲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表明,虽然差异表达基因涉及诸多功能类群,但在少数功能类群(如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转运等)中有明显的富集。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组位置与产量相关的QTL(数量性状位点)进行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分布与QTL、尤其是与小区间的QTL有密切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落在QTL上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有助于解释与QTL对应的体现杂种优势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支持下,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7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于2007年8月12日开班,至2007年9月1日结束,历时20天,圆满完成了对来自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25名学员的培训任务,实现了培训班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配套物化产品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成果简介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配套物化产品应用是以物化栽培为核心的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与物化技术产品的配套应用.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和"湖南科技报"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7.
面对21世纪人类粮食安全的挑战,针对寒地稻作区水稻超高产的障碍性因素,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第二水稻研究所共同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了"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主要内容有:①优质超级稻;②宽行超稀植;③安全超高产.  相似文献   

8.
<正>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成就: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9.
正总部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发表报告称科学家们发现了水稻中的一种神奇基因,这一发现将有望大大增加水稻作物的产量。对籼稻开展的初步研究显示,将这种被全球最广泛种植的水稻品种的基因与所谓"SPIKE"基因相融合之后,其产量可以上升13-36%。IRRI组织的基因移植实验室主管艾尼斯·斯拉姆特-莱丁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相似文献   

10.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仕贵与钦鹏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承志团队采用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揭示了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该团队选取了具有高度代表性的33个水稻材料,采用最新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对其中31份材料进行了长片段测序、高质量基因组组装及基因注释,结合已报道的日本晴和蜀恢498两个材料的参考基因组,经过系统的比较分析,共鉴定171072个结构性变异和22549个基因拷贝数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1999,(10):44-45
一、主要技术内容 5HSH系列新型水稻干燥机,是利用复合干燥工艺原理,依据物料降水特性,采用不同风温和风速设计制作的新型、高效、节能型谷物干燥机.其特点是:顺混流干燥工艺相结合,高低风温混合干燥,干燥缓苏交替进行,在保证干燥后稻谷品质的同时,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优良性又有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交优势的第一代杂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穗大粒多。水稻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是它的花很小,一朵花只产一粒种子。要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就要想办法培养一种特殊的水稻,就是母水稻。  相似文献   

1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14.
正发端于湖南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背后,就是这支以袁隆平为核心、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农科院研究人员为主体构成的团队。经过21年建设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这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之所以能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改革先锋公示材料中这样介绍他的成就: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22,(1):60-61
白叶枯病是水稻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颗粒无收.防治该病的适宜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而培育抗病品种的"芯片"是优良的抗病基因. 1 研究背景 2000年之前,我国抗白叶枯病水稻育种主要依赖国外的抗病基因资源,而引进的基因资源对我国白叶枯病菌的抗谱偏窄,加之强毒性菌株的出现和扩散,致使我国的...  相似文献   

17.
说起水稻栽培,不由让人想起了康熙皇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行巡察河工。途中,他在皇子胤祉的奏折上,兴冲冲地批注了高邮、镇江、苏州三处的"粮价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1999,(15):36-37
一、主要技术内容 移栽灵用于水稻旱育(抛)秧新技术,突破了中外农业专家形成的定论--"水稻旱育秧必须调酸杀菌".施用移栽灵混剂后,秧苗抗低温,耐盐碱,抗病菌的能力极大增强,促根、防竭、抗衰的功效十分显著,不仅彻底根治了苗期立枯病,促进根系活力,诱导和提高秧苗的抗逆境和病菌的能力,而且对发病秧苗具有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0,(9):22-22
<正>一、阳痿是由"肾虚"引起阳痿有心理因素,有全身性疾病因素,有药物因素,也有器质性病变因素,所以,出现了阳痿首先应找出原因。即使按中医的观点来看阳痿,也有"情志致痿"、"邪阻致痿"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宁粳28号、宁粳27号示范及产业化生产"项目实施的第一年.本年度计划完成任务的60%,在区内建立4个核心示范区,10个辐射区,示范面积16万亩.实现产值337.3万元,利税120万元,农民每亩增收80~100元的目标.截止2005年6月已完成了4个示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