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高校开设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本文对陕西师范大学和喀什师范学院的各15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民族体育方面知识的认识进行了调查,分析目前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结果表明:高校"公体"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相对于现有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来说,开设的非常局限;高校民、汉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较高的兴趣爱好;在民族体育的相互交融方面,对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要高于对异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实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有效教学理论与调查法对广西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有效教学含义以及在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有效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从注重学习体验和优化课堂授课方式等方面提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高效率、效益、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进行传承成为当今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自身优势以及对高校体育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等因素都决定了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具有可行性.本文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通过对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开展民族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狮运动的价值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龙狮课程在高校体育专业中也陆续得以开设。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专业龙狮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专业龙狮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就高校加强龙狮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龙狮运动课程的建设,弘扬中国的龙狮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狮运动的价值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龙狮课程在高校体育专业中也陆续得以开设.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专业龙狮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专业龙狮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就高校加强龙狮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龙狮运动课程的建设,弘扬中国的龙狮文化.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在江西7所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进行瑜伽课程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没有开设瑜伽课程.在提倡和谐社会、健康第一的今天,江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必要开设瑜伽课程,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缪仕晖 《科技信息》2009,(23):I0034-I0034,I003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从文化价值、课程资源、思想道德价值、伦理教育价值、体育竞技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等几方面进行探讨,针对性制定相关对策,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进一步全面健康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中皖 《科技信息》2009,(14):33-33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演绎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从课程设置、师资情况、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几个方面,分析总结现阶段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术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该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的培养目标要打“提前量”、开放式的教学计划、班级“木桶理论”以及聘用民间教师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沈墅 《科技信息》2013,(7):185-185,216
篮球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体育院系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篮球运动技能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教学的必备技能,同时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中起到关键点作用。所以,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开设现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了解,对篮球课程教学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安徽省有10所高校设置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其篮球课程开设的现状如何,各校在开设过程中存在哪些差异,是否与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指导要求相一致?这涉及到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在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对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计论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为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实现“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目标,突出广西体育文化特色,把广西“阳光体育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在与部分中学优秀体育教师交流、总结后,甄选了几项在广西安全性强、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此设计了“阳光体育”的实施方案.实验数据显示,实施阳光体育方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尽快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和高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聊城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与当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向存在着许多分歧,必然影响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地体现,不符合现代学校的大体育观和大教育观,也不能与学校全面内涵建设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体育文化自觉是实现体育文化自信和体育强国的前提条件,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审视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现象,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继承与成功转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文化自觉相关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现象进行剖析,发现其存在自觉程度不高或不自觉行为,具体表现为:理性认识不足与不合理继承、缺乏系统的传播机制、创新缺位,发展模式固化、不自觉的人为破坏、人们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与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心理等;针对这些不自觉的体育文化现象,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文化自觉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力,并在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生态环境变迁、文化认同淡化等困境。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了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强化学校传承、塑造国际品牌和多业态融合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考察,阐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况、价值和特点,分析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民族体育资源在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开发的策略,这对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传承与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桂西北仫佬族村落体育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文章拟通过对桂西北地区仫佬族村落体育活动的研析,揭示桂西北仫佬族村落体育文化特色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软实力视角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软实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软实力的视野下,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从以往的技能传习转变为文化传承.这样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并成为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广西民族传统竞技的文化内涵,结合广西大中专院校民族传统竞技文化的教育实践,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不仅有着极强的教育功能,而且有益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2):117-12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陆续颁发了一系列体育政策与法规,在此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发展情况进行探讨,认为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上存在运动项目推广困难,赛事关注度较低;整体办赛质量不高,阻碍体育赛事的发展;未能吸引社会力量,难以提升赛事经济效益3方面困境.最后提出应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文化挖掘、集中力量扶持市场主体、加大对自主IP赛事保护力度和加强赛事举办质量监管.  相似文献   

20.
安塞腰鼓引进高校健美操课程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秀娟 《科技信息》2008,(33):254-254
本文从分析安塞腰鼓的特点入手,结合健美操运动的特点,从安塞腰鼓引进高校健美操课程,与健美操运动形成互补关系,培养了学生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能力,丰富校园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促进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四个方面分析,旨在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