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主要包括理解修辞论和表达修辞论两个方面。重点探讨前者中的以下部分:第一,“阐释之循环”说,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第二,“考辞之终始”说,主张依据全句和上下文语境解释词义,依据上下文判断句型和结构。第三,“活参”说,论理解是听读者创造性参与的过程,提倡以“活”的精神理解诗义。  相似文献   

2.
词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单位.因此,词语修辞便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修辞活动之一。 词语修辞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人一般把词称作宇,所以词语修辞又叫炼字。 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古人深切地体会到用字对立言造语的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句不妄也。”这就从词、句、章、篇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了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既然词、句、章、篇是由小至大递为条件的,那么,用词作为吐语行文的第一关,其得失、妍蚩、巧拙对整个言语作品的影响就必然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柳宗元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着重在两个方面阐述作家道家思想的表现:(一)对道家“元气”说的继承和发挥.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到“元气”产生万物是通过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述了“元气”的无限性及其表现(?)态.(二)对道家“天道自然论”的继承和发挥.由“天道自然”走向无神论,由“天道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4.
对《庄子》中的“也”进行了穷尽式考察,发现其“也”在句中和句末,主要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同时根据所处位置不同,配合上下文表示判断、陈述、解释、说明、感叹、疑问等各种语气。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左传》里的一句话。目前人们对这句话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曾对晋君(惠公)施给恩赐”。但是,从上下文和说话人的语言特点看,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根据语法、修辞分析和前人已有的成果,此句应理解为常见的被动句式,意即“您曾被晋君赐予过呀”。这是烛之武使用的一种语言技巧,这种理解更符合文章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对《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代所解颇有不同。郑《笺》以此为追述之笔:“我乃渡深水,至渐车童容犹冒此难而往,又明己专心于女”,其后孔《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均申郑说,以为本句乃“此妇更追溯来迎之时”,“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然如依此说,则势必打断全诗由婚前至于婚变按时序追述的章法。朱熹《诗集传》别立新说,认为这是写女子婚变后“复乘车而渡水以归”,其后也多有承此说法者。但此说亦可商榷。因本句前之“自我”二句言婚后生活,后之“女也”四句斥夫之无德,均为叙事之笔,而中间忽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英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理论为依据 ,从一词多义、旧词新义、固定词组中的词义、词的褒义和贬义以及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等方面入手 ,探讨词义变化的原因、语境与阅读理解的关系。提出根据上下文、专业内容以及语法特征等辨别词义、理解句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慧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1):71-74,90
李清照主要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亦‘自是一家’”的观点,为了维护词体的独立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说。本文从音律、题材内容和艺术审美三方面详细论析了李清照的这一词学观。  相似文献   

9.
“是”作为焦点标记词时,有提示焦点和强化重音突显焦点的作用,一般陈述句中焦点标记词“是”可以加在动词前的任何成分之前,使之成为全句的焦点,而在包含主谓宾的陈述句中,焦点标记词“是”的位置取决于宾语的特性;在特殊疑问句中,焦点标记词“是”只能置于疑问词之前。同样,作为焦点标记词的“很是”、“最是”的主要作用也在于更加凸显和强化焦点。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反而”研究往往只注重其语义句法方面。本文则在深化对其句法语义研究的同时,从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而”句的焦点,“反而”篇章功能、人际功能等语用特征,其篇章衔接功能可以概括为:表对立式转折;表递进式转折.  相似文献   

11.
篇章翻译是近来兴起的研究热点,如何在翻译文档时充分利用篇章信息一直是该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在篇章级机器翻译中,如何选取当前句的篇章上下文是非常关键的.虽然相关研究使用的篇章上下文不尽相同,但是却少有在选取之前对上下文信息进行识别筛选.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篇章上下文有效识别的篇章级翻译模型,引入判别篇章上下文是否有效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篇章关系识别研究旨在理解篇章内部论述单元(简称"论元",包括短语、句子及文本片段)之间的语义连接关系.现有研究通过交互式注意力机制方法,提升论元之间的信息的交互性,从而提升模型的分类能力.尽管如此,仅通过提升论元间的信息交互不能表述论元对的整体语义概念,原因在于现有方法往往将论元对视作独立的个体,忽略上下文信息对其语义上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化表示的隐式篇章关系识别方法,通过基于词的交互式注意力机制提取出较为重要的单词或短语,并通过论元的注意力机制赋予关键论元较高的权重,最终通过基于上下文的注意力机制融合论元对所在段落的信息,获得具有上下文语义信息的论元对表示.该方法进一步强化了论元之间信息交互性,同时强化了论元对与上下文信息间的交互.使用PDTB(Penn Discourse Treebank)语料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F_1值在四个大类关系(Comparison,Contingency,Expansion,Temporal)上相对基准系统提高了4. 94%,5. 43%,4. 57%和7. 42%.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切韵》成书久远,且原本又亡佚,这给考证《切韵》音系的性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若干年来,研究者由于各人占据的材料不完全相同,或者是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可谓众说纷纭。然概括之,可以分为“杂凑论”、“单一论”和“主从伦”三种意见,而每派中各家又有程度不同之差别。杂凑论和单一论恐难成立,比较切合实际的是主从论。文章对三派及其各家观点进行了全面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孔见  景迅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5-121
仿句是依据原句或原词组的结构,更换其中关键性词语,仿造出新的句子或词组,以表幽默、讽刺、哲理等辞趣.仿句可以认为是仿词的扩展,因而内容也比仿词丰富.在鲁迅作品中,仿句虽然不像仿词那样普遍,但同其他作家相比,仿句却是鲁迅特有的修辞方式,它是鲁迅“峥嵘辛辣”(茅盾语)风格在语言上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珺 《科技资讯》2006,(36):143-144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18.
早期汉语中“遭”类词在语义和语法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性,“遭”类词作为被动标记的词;12来源也具有普遍语言学的意义。早期汉语中存在一组以“被”为代表的“遭”类被动句,但“被”和其他“遭”类词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被”胜出而成为后世汉语的强势被动表达法。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汉语词语问题颇值得讨论。其一,常见的“第一”~词在特定情形下并不表达通常意义上的顺序义或次第义,而是获得了其它新的含义。如在“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第一反应”等表达中,其确切义则取决于具体搭配或共现语境。其二,当下多种媒介中不时看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被“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所替代之情形。实际上,无论从语言表达约定俗成或从修辞及语义等角度来看,“行为世范”都切不可被“行为示范”所能轻易取代。  相似文献   

20.
朱熹论"义"     
马继武 《潍坊学院学报》2004,4(1):100-101,104
本文以“义”为题。简略论述了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义”这一伦理范畴的诠释,认为朱熹所论之“义”。大致上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2)义者,心之制。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将“气质之性”与“理”、“气”相混杂。进而杂揉以阴阳五行观念,对人所具有的“义”之品性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