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十年代女性文学鲜明的特点是转向对女性本体的审视。这审视产生于女性文学的低潮期。女性文学的深层思考、女性意识新的转折——女性内审意识的觉醒 ,正是在女性文学的低潮时期酝酿成熟的 ,表现为两个分支 ,其一是丁玲对女性及女性赖以生存的社会深层意识的揭示 ;其二是张爱玲对女性传统意识中深层痼疾的展露 ,但两者属不同社会政治背景不同程度的女性自审意识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台湾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几位女作家的作品 ,并指出台湾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作家对女性意识的认识经历了由外向内的转型 ,渐至全面、成熟、理性。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首次涉笔性爱,使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由社会层面发展到性别自觉阶段,达到了第一次飞跃和突破之后,其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书写和挖掘上,而是进一步上升到对文本形式的改造和利用上。王安忆在其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进一步突破,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坚实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提出“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旨在改写文学史。在批评家放宽“女性意识”这一标尺的前提下,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有可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以沃顿为代表的女作家渴望暴露女性受压迫的被动命运,其创作动力源于痛苦和愤怒,以凯瑟为代表的女作家表达了对女性的热情和钦佩,其创作动力源激情和自信,这两种原力是建橡第一代美国女性文学的基础,有力地否定了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女性模式。  相似文献   

5.
弹词作为“女性文体”的特点表现在作者、接受者、传播者、内容、形式等五个方面。弹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自觉是多方面的,而尤以女性的参政意识最为突出,这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等因素密不可分,对后世的女性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女性文学的发端与发展,而女性文学则加速了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表达。女性文学代表西方女性开始摆脱父权制文化和男性话语的束缚,逐步形成和构建起女性自己的文学空间。从西方女性文学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内在联系、西方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特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文学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评析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中国与韩国用封建礼教维持了巩固的父权秩序,这使得女性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男性的统治与压迫。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追求女性解放以及探寻女性自我价值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中韩同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呈现了共性的现象。本文着眼于张洁和朴婉绪女性小说代表作《方舟》和《活着的一天的开始》,以其中出现的知识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女性对父权制度的质疑与否定两个层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韩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考察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给中韩两国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这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思路与重点,研究中须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表达了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引人入胜之处。通过对《白衣女人》中玛丽安这一女性形象的分析,提出维多利亚时期一种全新的女性观: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身上具有明显的男性特质:男性的长相,坚定的性格,厌恶女人的言论,对男性特权的渴望,对婚姻的反叛等。因此,玛丽安是混合体。她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品质,体现出了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创作。首先对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做了简要的叙述。再以此视角来分析近代上海的女性文学,从战争、城市和女性三方面分析其各自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得出正是由于战争这一特殊环境和上海这一典型城市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才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演进,从远古的女神时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女奴时代,其间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艰难历程,最后步入20世纪80年代的女人时代。这种由女性意识的沦落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文学运动的演进,包含了中国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提示着人们对整部中国社会文化史的重新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框架建构上仍是以男性创作为主,有意或无意地排挤了女作家与女性作品,这不仅遮蔽了古代文学的原貌,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女性文学概念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文学创作的方向,体现着女性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着眼于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话语的自觉以及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和《上海宝贝》中的倪可两类女性在都市中各自的成长进行分析,并对何为真正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论女性意识在女性艺术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的活动和争论一直沸沸扬扬.但是,女性意识并不等同于女性主义.当女性意识处于潜伏阶段时,人们对此不会有太多的关注;当女性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提出来的时候,女性意识本身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女性艺术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表现在历史、政治、社会、美学等各个方面.其实也是对自身社会定位的关注.只有在清晰的思维方式下,艺术家的创作才会具有人性的价值.所以,有必要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现代女性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日本文学史中明治、大正时期的女流文学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指出了女流文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女性散文叙事中的叙述干预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向。以叙事学为基本理论方法,对萧红、杨沫、池莉等不同时期女作家的散文叙述干预进行分析,挖掘长期隐蔽于叙述话语"夹缝"中的女性话语,探讨它们在功能、形态、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于揭示女性的现实文化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樋口一叶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不幸的、痛苦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身份融于其中,在文坛上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以小说中登场人物所说的"梦"为主线,从作家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设定,探究一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顾太清题咏女性诗词集的作品,除了社交应酬的功能之外,亦肯定女性的才华,钩掘个人的特色,流露出对才女的同情和理解。知己意识的突显,加强了惺惺相惜的姊妹情谊,形成酬唱往来的女性文学社群。  相似文献   

19.
女性是一个颇受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如果撷取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殊阶段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视出女性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对于她们的婚姻、情感等方面都能够有较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读建国后中国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透视出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和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毛泽东时代--女性意识缺失;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萌芽;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