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因特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地球村”;基因工程正在引发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伦理挑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谈论月球移民计划……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还不如说就是科技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页)。“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同上,第42页)。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而且科技社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科学的产物已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成果也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地发展。科技社会化就是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并为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它应该具备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社会普及,包括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社会渗透,公众能够提高科学素养,能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充满生机活力。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工作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势必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知识和概念准确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科技社会化的进程。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之间、各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技术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新科技层出不穷,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些新概念、新名词必须及时加以规范,否则,一旦不规范的名词流入社会,就会阻碍甚至误导公众对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各方面也需要对名词术语有更好的规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就曾说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新的特点,不光渗透到经济等各方面,而且还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健康、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都有很多新名词,老百姓很需要”(本刊2003年第1期第4页)。对这些新名词的审定和规范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迅速普及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显得异常紧迫。如果此项工作滞后,各种非规范名词在网络上、社会上蔓延开来,一旦在头脑中固化定格,再去改变、扭转,将是非常困难的。科技社会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统一规范资源科技名词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走进 2 0世纪之后得到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 2 0世纪中叶以来 ,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兴起 ,资源科学就是在这种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的潮流推动下 ,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发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横向科学领域。资源是财富的源泉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 ,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的社会基础———自然资源 ,供应出现了危机 !由于人类忽视了对资源理论的研究 ,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资源问题愈演愈烈 ,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当前 ,我国正处…  相似文献   

3.
审定和统一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科技名词的混乱现象起因于学科间、行业间、专家个人间各自定名而未经协调统一。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一流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行业、个人的界限,按照统一的审定原则与方法来开展名词规范和统一工作,其意义可比“书同文,车同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当今世界走向信息化、全球化的总趋势,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化工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需求与挑战。科技现代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许多科学领域已经或即将产生重大突破。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名词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科技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重要学科当属信息科技和生命科学。因而,科技名词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在这两个学科领域。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因特网、多媒体、超媒体、电子邮件、万维网、黑客、虚拟现实等大批名词的出现令人目不暇接。以计算机与宽带数字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容量、速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继续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轨迹。信息科技与数学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及地球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将衍生出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与技术,产生重大的科技创新和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正酝酿着新的突破。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知识将产生革命性的进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整合生物学的发展将使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发育与进化、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重大生命现象的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从而将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连接和统一起来。脑与认知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作用。生命信息的解读、生命奥秘的揭示有赖于数学理论、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的进展,方法与技术的革命对此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进展将给农业、医疗与健康等带来深刻的变化,并在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如果滞后,必然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混乱,使得新闻媒介无所适从。科技本身的交流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这种形势给科技名词规范化和统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加快工作进度,跟上科技发展步伐。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它对人类知识传播、技术交流和经济贸易等各种活动所依赖的语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新的科学技术名词和术语、多样化的语言交流表达形式层出不穷,新学科和新理论的建立与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的应用水平,编辑应提升自己的科技名词素养:(1)学习有关政策、规定、规范科技名词和术语学知识;(2)掌握常见的科技名词错误类型,熟悉非规范科技名词;(3)发挥规范科技名词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它对人类知识传播、技术交流和经济贸易等各种活动所依赖的语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新的科学技术名词和术语、多样化的语言交流表达形式层出不穷,新学科和新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国内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以及通信、金融和贸易活动等,无一不需要正确选择和正确使用科技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7.
回首二○○四,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大事不断。但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中国科技乃至世界科技均取得了突破,在许多领域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科技词语,这些科技词语成为了人们日常谈论的焦点,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社和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2004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1):58-61
<正>神十、4G、3D打印、无人机、旅行者1号、运-20、天河二号、可燃冰、玉兔号、石墨烯入选2013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2013年12月20日,"2013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此次流行语分为九大类和一个专题,从平面、有声、网络三大媒体约12亿字次语料中抽取。流行语是时代的印记,生活的写照,客观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真实反映时代发展中的社会万象。其中,"2013年中国媒体十大科技焦点名词"真实反映了本年度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尖端成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科技的兴起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力量。现代科技不仅是一种生产力,而且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都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对现代科技的迷信、盲从与膜拜,使现代科技深陷迷误。如何才能走出科技的迷误,是亟待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回首二○○四,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大事不断.但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中国科技乃至世界科技均取得了突破,在许多领域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科技词语,这些科技词语成为了人们日常谈论的焦点,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社和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2004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身着特制的“飞天”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京沪高铁”的建设,杭州世界第一“跨海大桥”的落成,北京“T3 航站楼”的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在走进20世纪之后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兴起,资源科学就是在这种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的潮流推动下,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发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横向科学领域。资源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的社会基础——自然资源,供应出现了危机!由于人类忽视了对资源理论的研究,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问题愈演愈烈,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压力。加快资源科学的发展,加大对资源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科学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资源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对我国自然资源大规模的综合考察,是由已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开创并领导的。“七·五”期间,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广泛开展,资源研究日趋深入,资源科学开始萌生。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人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成为世界最紧迫的课题。这时我国在单项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把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组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有关专业,在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中,逐步发展了资源科学。资源科学属应用基础性科学,它是在地学、生物学、经济学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资源环境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这方面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党和国家对资源问题的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科学的要求,为我国资源科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在学科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或具有特定属性和内容的名词术语。这些词语通过复合构成或缩略成新的概念。但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产生的条件环境不同,对同一个名词术语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科技名词是表达科学内容的最好的形式,只有通过它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否则很难变成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且科技名词表达的内容不同,其目的也不一样,因此正确、合理规范科技名词,是科学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后,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更是空前的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所大专院校设立了资源科学方面的院系,并在着手计划培养硕士、博士生。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资源科学,面对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发展形势,还没有自己规范统一的名词术语,这势必给资源科学的研究、教学等各个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现资源科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迫在眉睫。规范与统一学术名词,是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而且事关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需要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与统一。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战略目标,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资源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受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于2002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拉开了我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撰写与审定工作的序幕。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先生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以及刘纪远、何贤杰、史培军、李晶宜、曾岩、陈传友等任副主任委员,组成了46位专家参加的审定委员会。日前,审定工作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支持领导下已经启动。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创新范畴,难度很大。计划审定的名词分为总论、基础资源学、应用资源学和区域资源学四篇,约3000~4000个名词。2002年底完成名词的筛选工作,2003年完成全部释义和审议工作。开展资源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标志着我国资源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建立资源科学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广大资源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把资源科学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全面、合理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努力奋进! ①陈传友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②王安宁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13.
我们澳门代表十分感谢全国名词委给予我们这个机会成为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的委员。能够参与全国名词委的工作令我们十分高兴,也令我们感到光荣。一方面我们可以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祖国服务。昨天早上我们听了潘书祥副主任的报告,了解了过去15年在委员会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中国的科技名词体系,潘副主任也为第四届委员会提出了很好的工作计划。相信在有关单位支持下,委员会的工作将得以很好地继续开展,创造更好的成就。澳门是一个多语言的国际城市,科技名词的应用往往有中文、英文、葡文三种语言。澳门的学校主要是中文学校,其次是英文学校。中文学校的教材主要来自香港、内地和台湾。在高等教育方面,科技、社会科学、工商管理等学科都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所以,在澳门推行规范化的名词,也就是要先推广和学习中文科技名词。如果提供英、中对照,这样可以大大加速推行规范化的名词在澳门的工作。现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在讨论澳门科技纲要法,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推广科技,所以,我们希望在不久将来,在颁布纲要法以后,也可以把推广规范化的科技名词成为其中的一个任务。作为澳门地区的委员我们将继续在澳门地区推广使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协调名词对照及统一的工作,也要与内地有关单位加强联系。最后我们祝愿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姚伟彬教授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6.
积极推广规范的科技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能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能促进科教的顺畅交流,有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纵观人类历史,从钻木取火到载人航天,从刀耕火种到基因测序,科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科技名词正是人们在历史长河里,在一次次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创造产生的。科技名词承载着科技概念的丰富内涵,折射着科技进步的熠熠光辉。科技交流、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名词,科技名词是科技  相似文献   

18.
科技名词规范化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文字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了使用和推广规范汉字,我国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先后颁布了多项规定,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出...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人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科技决定生活,科技名词表征一个时代。今天,科技焦点名词不仅是科技界的焦点,也是社会的焦点、媒体的焦点、大众的焦点。历史将证明,2006年,有幸成为焦点的科技名词将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媒体在聚焦它们的时候,伴随的有振奋有叹息。下面就用科技焦点名词的形式打开2006年关于科技世界的记忆,看它们会如何改变生活,看它们对时代而言意味着什么。本年度十大科技焦点名词依次是:机器人、概念车、科博会、冥王星降级、航展、数字家庭、庞加莱猜想、信息超市、流氓软件、…  相似文献   

20.
人类漫步在大峡谷已有8千年的历史,很久以前的人们如何在这条地球裂缝里生活?大峡谷正在渐渐地向我们显现着隐藏的秘密。初入大峡谷初入大峡谷,车在3厘米深的雪中艰难行驶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