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偉大国家的偉大创舉 一九五三年九月苏共中央全会作出了“開於進一步發展苏联農业的措施”的决議。它向苏联人民提出了最迫切的任務:在社会主義工業强大發展的基礎上,在今後兩三年內充分滿足苏联人民对消費品日益增長的需要,並保証对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原料供应。因此,擴大穀物的生產就有着特別重大的意義。这一偉舉的目的是:一、要更好地滿足全苏联居民对於上等食品日益增  相似文献   

2.
最近,杜勒斯在周游亞洲“九”个國家之后,在归途上,到日本作对第“十”个國家的訪問(实际上是第九个,因为台灣并不是一个國家)。3月18日,这位貴宾在东京受到群众示威的欢迎。日本人民抗議性的請願書紛紛殺到美國大使館。杜勒斯下了飛机發表談話說:“美國完全意識到日本能够对西太平洋和南亞的键全的政治、經济和战略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性……”意思是表示美國很看重日本。但其中“战略”兩字激怒了日  相似文献   

3.
一盈和虚作爲資本主義發展的爆炸點的兩次世界大戰,深深地刻劃成美國國力及其世界地位轉捩的兩大界碑。就一方面說,無論美國的國力,或其世界地位,這兩大界碑都標示着美國的向上和發展。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做了世界的最大債權國,不是偶然的,新大陸特有的豐富資源及其他優越的工業條件,使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得以後來居上,迅速超過了所有的工業國家,甚至超過了老牌的一等强大的英國。這種强大的國力,當然會成爲當年協約國勝利,戰後救濟及世界金融安定所不可少的有力因素(但德國的東山再起,美元也是一大支補血針)。只是由於戰爭的‘適可而止’  相似文献   

4.
一 衝破了平靜的西線 歐洲戰場的形勢,在最近兩月來發生了空前的劇變。首先,是一向維持着傳統中立的北歐,突然成為聯軍舆德軍第一個爭奪的戰場;跟着,是八個月來保持着「平靜」的西綫,突然展開了兩軍空前的  相似文献   

5.
半月述评     
国际局势繼續趋向和緩,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反殖民主义的浪潮愈来愈高漲。苏日正常关系的恢复、中国和巴基斯坦兩国总理联合声明的發表,都是振奋人心的事件。而中东与北非局势的發展,一方面表明殖民主义者仍拚命想在国际局势中制造一股逆流,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显示出,爱好和平与独立的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6.
瞭望台     
從三月到四月,是今年世界危機第一度尖銳爆發的期間,也是全世界進入一個更嚴重的测驗的期間。在中東歐,危機的發展以捷克的滅亡爲一個頂點;在西南歐,危機的發展以弗朗哥的「勝利」劃成一個階段。這兩方面的發展,把張伯倫綏靖政策的兩大産物——慕尼黑協定與英意協定——作了一個最後的测驗。那測驗的結果證明是怎樣呢?在中東歐,捷克的被滅亡。證明慕尼黑協定的破産,希特勒已抛開了剛戴上的假面具,繼續向羅馬尼亞、立陶宛與波蘭進取。在西南歐,西班牙戰爭停止以後,意軍既未撤退,却又向亞得利亞海對面的阿爾巴尼亞進攻,加以侵併,這證明英意在地中海上的協定,也已全  相似文献   

7.
从1月30日到2月1日,英國首相艾登同美國总統艾森豪威尔在華盛頓举行了会談,会談后發表了公报和联合宣言。这兩个文件的同时發表,顯然是“苦心”地为了达到如像苏联“真理报”記者所揭出的目的:“如果說公报沒有能够掩飾美英兩國在它們的联系中的一些实际問題上的矛盾,那末,附在公报后面的華盛頓宣言的目的就是要使世界輿論相信这兩个西方國家的政策是一致的。”人們記得,每当帝國主义“实力政策”遭到新的失败,美英兩國在政策上的分歧和矛盾日益尖銳的时候,他們总是要举行会談。过去艾德礼和邱吉尔都曾負着这样的“使命”到華盛頓去过,这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戰爭結束,美蘇成為世界的兩個最大强國。這兩大强國能够和平合作,則戰後會有一個長期安定的世界:它們如果發生對立鬥爭,則戰後世界將有相當時期處於動盪不定之中。不幸在戰爭結束後的九個月來,一切的發展指向着美蘇的對立典鬥爭。在巴黎外長會議失败以後,美蘇對立已經代替着英蘇的矛盾而成為國際間最顯著的特徵。  相似文献   

9.
兩個會議·兩種决策 歷史必須前進。向後倒退,是註定要失敗的。 圍繞在德國週圍的國際鬥爭,是兩種對立决策的鬥爭。一種是引領歷史向前發展的,一種是向後倒退的。怎樣才能判明某種决策是向前或向後的呢?我們的標尺便是雅爾達和波茨坦的兩個文件。根據這兩個文件,一方面要使歐洲實現普遍的和平,使人民獲得安全保障,並且得到德國由於侵略失敗而支付的賠償;一方面還要消除德國  相似文献   

10.
近年來,世界人士地於蘇聯的注意,主要是它的和平外交的發展。但是自從去年底紀德發表了從蘇聯歸來一書之後,蘇聯內政上的一切設施,也受到世界的廣泛注意了。從去年十二月起,蘇聯已有了一個世界最民主化的憲法。在最近,蘇聯又把第二屆五年計劃提早完成了;今年更是蘇聯革命成功的第二十週年。這樣,對於蘇聯内部的建設與文化上的發展,是值得我们特別注意一下了。這裏刊载兩篇文字:一篇是講一個偉大的運河工事的完成,另一篇是講一個民众教師對於工人教育的試驗:其中全是實際材料,没有空論,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最近蘇聯在建設戰线與文化戰线上的發展。——編者  相似文献   

11.
參觀德國蘇聯管制區的第二批美國記者,在德勒西登(Dresden)作了一星期的逗留,剛回到柏林。第一批美國記者去蘇聯管制區參觀,約在兩個月之前。在這中間一段時期,蘇聯的管制政策——不時為國際上意外的發展所影響的——已大大地發生成效。我們今日在此所見到的,將是明日德國東部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后记     
和平地区在巩固和扩大中。本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亞非三个和平中立的國家——印度、埃及和柬埔寨。陈翰笙同志的“印皮国民经济發展的計划”,就印度獲得独立后在經济上所面臨的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困难、第一个五年計划的执行以及第二  相似文献   

13.
拖延已久的苏日談判,終于在10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議。以日本首相鳩山一郎为首的日本政府代表团同苏联政府代表团之间签訂了恢复苏日兩国正常关系的联合宣言,同时又签署了苏日兩国关于發展貿易和互相給予最惠国待遇的議定書。这是日本战后首次同它的近鄰国家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中国人民对此表示欢迎,因为中国人民一直認为日本同它的鄰国建立善鄰友好的关系,不仅符合各該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利于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因此,  相似文献   

14.
总的形势,党的正确的預見目前,在国际生活中,在某些地区,或是在某些問題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紧張局势,甚至在个別的地区还存在着战爭的危險。但是,从总的国际形势來看,特別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發展来看,世界局势是肯定地趋向和緩。国际事务常常是波瀾起伏、風云变幻,尽管有时不免出現陰霾險惡的局面,但是总的圖画和局势發展的前途却是明显的、肯定的:和平、进步是今天历史的主流,它正在浩浩蕩蕩地奔騰前进,誰也阻擋不住。这种形势自然也就使我們对持久的和平有了更大的信心。刘少奇同志所作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的国际关系部分指出,“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經开始有了实現的可能”,是完全符合于当前国际形势的發展的。  相似文献   

15.
按照資本主义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一般規律,社会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剝削者,即资產階級手中,而被剝削的工人、農民羣众則日益貧困。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兩極化的發展。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產的壟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1941年,资財在10億美元以上的美国公司还只  相似文献   

16.
近年來,波蘭的迅速發展的造船业和远洋航运业,已越来越令人注目了。波蘭的自然环境,对發展造船和海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在欧洲人民民主国家中,波蘭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波罗的海的海浪冲击着它的几乎全部北部疆界,海岸线共長498公里。鼎鼎大名的良港琴尼亞和革但斯克位于东海岸;西海岸新兴的斯才新也是出名的重要港口。这三个最大最重要的港口,又分别和自南向北纵貫全国的兩条主要河流紧密連接着。斯才新位于奥得河口附近,革但斯克和琴尼亚坐落在維斯杜拉河的尽头。綿長的海岸綫、良港、航行便利的河道,这一切,替波蘭的海运和造船业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過去半個月來發生在中国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也太令人失望了。全国人民期待一年的和平局面,在這十多天内不但没有絲毫的進展,相反地,却愈來愈遙遠,愈來愈臨近絕望的边缘、翻開報紙,每天是战訊滿載,查閱地圖,偌大的中国,现在僅僅祇剩下兩种东  相似文献   

18.
最近苏联同阿拉伯国家的友誼的發展,無疑是有利于緩和中近东地区的紧張局势的。杜运燮的“苏联同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新發展”一文,概括地叙述了苏联同埃及和叙利亞等国的友好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待这些国家的政策和态度作了对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短几年中、特別是亞非会議以后的一年来,中国同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国家广泛展开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协会会長楚圖南的文章,不仅闡明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交流文化的意义和已經获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今后發展这方面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埃及”     
談到埃及,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都知道它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的大石雕像,都知道尼罗河的泛濫曾引起古代埃及人發明几何学,但是关于現代埃及,我們的知識却很貧乏。殖民主义的統治曾造成中国和埃及之间的隔阂,尽管兩国人民过去的命运相同,但相互的了解是很不够的。現在,当兩国人民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兩国之間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人民正迫切地要求了解这个辽远的然而有着共同命运的国家. 李聞編著的“埃及”虽然不算是深入地研究埃及的著作,却是一本全面介紹埃及情况的書。这本書着重介紹埃及当前的情况,特别是它的經济情况和外交政策。埃及自从1952年革命后,在国际事务  相似文献   

20.
一一般論述國際局勢的人,往往喜歡將國際兩大敵對陣營的形成,歸咎於兩陣營間的猜忌和懷疑等心理因素,撇開客觀現實發展的規律不談,視歐洲大陸之被分裂的事實,亦咸認為是美蘇兩強互不信任的結果。循此推論,似乎一切國際間的大小爭端,只要美蘇能一旦悔心轉意,就都可迎刃而解了。在此邏輯之下去了解國際問題,則除等待或督促美蘇‘悔心轉意’之外,是非曲折,概可不聞不問。這樣的做法,便當是便當透了,可惜與事實不符,目前歐洲的情勢,首先便不容許這樣去解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