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印度北方边远山区的纳米罗尔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名叫巴亚·米切尔。他修练瑜珈功有40多年了,据说他的身体能在山林上空飘浮,如同仙人。美国物理学家卡莱曼思教授曾在印度各地多年,他决定去拜访这位“超人”。和他同行的有印度著名的生物学家辛格·米巴尔教授、人体形功能学者雷曼尔博士及美国《科学与生活》杂志的记者等。纳米罗尔村地处边远山区,道路艰险,人们要骑马、步行10多天才能到达,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卡莱曼思教授一行人到达后,拜会了巴亚·米切尔。这位老人长着浓密而长长的银色头发、胡子,浓眉下的锐利眼神,俨然一副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北方边远山区的纳米罗尔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名叫巴亚·米切尔.他修练瑜珈功有40多年了,据说他的身体能在山林上空飘浮,如同仙人.  相似文献   

3.
1991年的一天,一位年近叨高龄的、大名鼎鼎的美国老人,打电话给另一位默默无闻、当时年仅四十的美国人,诚恳地表示要向他学习。这位老人是谁?那位中年美国人又是谁?为什么这位大名鼎鼎的老人要向那位中年人学习?他要学习什么?在这人生的风烛残年之际,是什么竟还能强烈地引起他的兴趣?这位老人就是曾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并被称为当代最杰出的管理科学大师的祆明。而那位默默无闻的中年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博士。戴明所要学的,就是圣吉博士当时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理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4.
克劳斯·皮思考(Klans Pi二kau)教授这位慕尼黑附近加奇因的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埋饼究所所长,面颖方正、体格魁伟,满头灰发、肤色红润,是一位精神焕发、热情奔放的人。他认为,他对西德科学现状的弊病颇有所知。他认为,人们不必为一种错觉而垂头丧气,他把这种错觉称为"人云亦云"。每个人必须承认:美国是当今科学发明的主要来源,美国科学杂志是宣告  相似文献   

5.
拯救熊猫     
中国农民们喜欢谈起一个藏族老人的经历。这位藏族老农曾看见一只大熊猫在他的小屋里大嚼贮存的牛饲料。老农微笑地说:“那是只漂亮的白色熊猫,我非常欢迎它到我家来就餐。”在中国中部偏僻禁猎山区的森林深处,大熊猫几千年来一直与当地农民和睦相处。这些农民称熊猫为“beishung”,或称白熊猫,并认为它们具有使人  相似文献   

6.
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一次宴会上,各国科学名流济济一堂。其中,一位中国神经生物学家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谈笑风生。这位年过七旬的科学家以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骄人成就得到了各国科学名流们的高度评价。这位老人,便是中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  相似文献   

7.
谁动了我的生物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发现,生物钟是多种多样的,就人体而言,已发现100多种。生物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说欧洲名酒威士忌的商标是一长寿老人的头像,这老人活了152岁。当时,英国国王想见这位长寿老人,就请他到王宫来吃喝玩乐,对其隆重款待,谁知,由于生活规律被突然改变,一周后老人不治死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刚退休下来的老人,身体状况反而不如上班的时候,这与生物钟的突然改变有关。荷兰莱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控制人睡眠和清醒的生物钟设定会因人而异,差别最多的可达到数小时。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测量人体体温的微小变化来研究不同人内部生…  相似文献   

8.
当4名失事英国探险家半死不活地穿过雪堆,满脸胡子,褴楼衣服与脸带着污垢最后来到了边远的南乔治岛挪威人的捕鲸站时,年轻的孩子们吓的逃开了。那是在1916年5月20日。那些人能活着到达那里真是个奇迹。在南极圈附近冰海上忍受饥饿、疾病与那让人畏惧的寒冷整整18个月后,埃勒耐斯特·萨克莱顿爵士和他的船员从南极回来的消息让布宜诺斯爱利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人的眼中,65岁的段怡村老先生有些孤独.他有3个子女,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而且他热心开朗,有不少朋友.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给人一种比较孤独的感觉呢? 记者来到兰州市东郊的桃树坪,实地探访了这位水车传承人的生活,也弄明白了他感到孤独的原因:没有知音和追随者的寂寞.  相似文献   

10.
汪晓勤 《自然杂志》2015,37(3):233-238
<正>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一场科学人文主义运动(科学史)在美国悄然兴起。在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运动中,有一位数学家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就是弗洛里安·卡约黎(Florian Cajori)。作为美国最早的专业数学史家之一、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史教授,卡约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生平与职务1859年2月28日,卡约黎出生于瑞士格劳宾登州一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11.
印度是美国软件和服务外包最多的国家,大批的软件和服务以极低的工价由印度人完成了。这种大规模服务外包成功地降低了美国软件公司、会计师公司的成本,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利润。然而这种外包,除了减少美国的工作岗位外,还让美国流失掉什么东西呢?流失掉一些重要的和不太重要的技术。美国公司每天早晨收到从印度发来的由印度人晚上编写的软件,在美国测试后再将软件在同一天晚上传回印度进行修改;在巴西,巴西技术人员正为美国建筑公司绘制着建筑图纸。当中国一家彩电企业在德州仪器公司定制彩电芯片设计方案后,德州仪器公司转手就把它外包到…  相似文献   

12.
《知识就是力量》2007,(6):F0002-F0002
2005年12月21日下午14时左右,杭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一店铺突然起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全力扑救,才将熊熊大火扑灭。十多间商铺和民房在这场大火当中被烧毁。(周梁/摄影)2005年7月22日,受台风“海棠”影响,郑州连续15个小时降雨。城区一米多深的积水到处都是,使许多公交及其他车辆处于混乱之中。(陈更生/摄影)2005年9月28日下午,位于海南文昌市东部沿海的龙楼镇山园一村,符积花老人面对自己那惨遭台风“达维”摧毁的房屋,欲哭无泪!(张杰/摄影)2005年9月2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山区浓烟滚滚。洛杉矶和文图拉县山区28日下午发生大面积…  相似文献   

13.
舍与得     
在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个老人新买的鞋不小心从窗口掉出了一只。正当周围的旅客为之惋惜时,老人迅速拿起剩下的那只, 扔了出去。大家都迷惑不解,纷纷询问,只见老人坦然地说:“不管这双鞋多么昂贵,对我来说,剩下一只已毫无用处。与其拿着毫无用处的鞋,还不如把它扔下去,那样拣到它的人能得到一双鞋。”这个老人就是印度的圣雄甘地。因他的“舍”,不仅使别人得到了一双鞋,也使他自己从中得到了宽慰,得到了轻松和快乐。  相似文献   

14.
印度裔美国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1951—),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博士学位,1983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1988年起任该校心理学教授、脑与认知中心主任。他被同行称为"神经科学界的马可波罗",1997年入选《新闻周刊》"21世纪百位最值得注意的杰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位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留学时特意带了茶叶,还有在国内用了多年的一套茶具,结果到那儿一看,发现英国不仅什么茶叶、茶具都可以买到,而且比我们还多了一项"武器"——箩。这位留学生询问英国人这个茶具的渊源及用处时,得到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可在他看来,这些答案大多牵强附会,没有一个能让人信服。他的同学罗琳爱喝红茶,当然,  相似文献   

16.
每周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总会出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仔细地询问患者病情,耐心地解答患者的提问,处理疑难问题.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白血病治疗"第一人"王振义院士.谈起自己攻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历,王老严肃地说:"理想需要接地气!白血病有20余种,我倾其一生,只攻克了一种,至今仍感惭愧".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盛顿特区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戴维·卡尔内尔多年致力于洞穴生物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4.5万多个幽暗的洞穴中,栖息着很多生物,这些隐身在不同暗洞中的生物各不相同,一个洞通常只适宜某些特殊的生物生存。所以,如果某一个暗洞中的生物被彻底消灭,我们的地球就会永远地失去这些生物种类。 笼中的“金丝雀” 卡尔内尔最近对美国1000多个暗洞中的生物进行了普查,他指出,“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危及物种的生存。” 与卡尔内尔一道进行此项研究的专家有:波士顿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劳伦…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说,他在17岁时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此书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独有偶,英国的克里克大约在同一时期也读了这本书,也深受感染。而多年后,他俩人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9.
正这位访客来自未来,他到达的那天,万里无云,格外晴朗。哈罗德从29楼的办公室里能一直望见阿尔卡特拉斯岛及远方。哈罗德手头的一份补助申请书刚弄到一半,实在太枯燥乏味,以至于他倒是挺欢迎这位访客的到来。门口左侧,闪烁的微粒在空中舞动着,刚好就在哈罗德因风险投资而荣获的商会奖状与房门上"霍华德·亨宁"字样的铭牌之间。微粒闪耀出强光后一下子消逝了,随后出现了一名古怪打扮的矮个男子。这位陌生男子身穿用某种厚衣料制成的棕色三件套西服,一条细细的黑领带将他的白衬衫一分为二。他的嘴唇之上留着像铅笔线一样细的小胡子。  相似文献   

20.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PaulWender教授、Scripps研究所BarrySharpless教授和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DerekBarton教授于1994年12月11日到16日出席了在印度孟买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有机合成学术大会。这3位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印度科学研究所INSA访问研究员SubbiahArunachalam博士的采访,就有机化学的现状和未来谈了他们各自的看法。下面是这些会谈内容的摘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