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淮平原杨树林带的胁地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徐淮平原杨树林带胁地段内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林网内的小麦产量存在着明显的减产区、平产区和增产区。林带侧0.4H(H为林带平均高度)范围内为减产区,0.7H左右为平产区,0.7H以外为增产区;林带对其北侧和西侧小麦的影响严重,且影响范围较大,而在林带南侧和东侧的小麦所受胁地影响较轻;林木冠幅(平均投影面积)对近林带处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在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中,树冠遮荫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林带断根措施可有效防止根系从农田土壤内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带树木根系的胁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多以旁侧根系庞大的杨树为主,导致林带两侧的农作物严重缺水,造成减产。在距林带两侧边行2米处开一条与林带平行的梯形断沟,并对其进行生物养护,可切断林带伸向农田的侧根,截断其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通道,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能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还可利用沟底、沟埂种植优良灌木和牧草,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福建东山木麻黄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在东山岛用WHM5型温度湿度表调查了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外各测点的温度和湿度,对木麻黄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后1~10H范围内,1.5m高处的气温平均比对照点低1.68℃,0.5m处平均比对照点低0.84℃.林带可以明显地提高一定范围内的空气湿度,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比对照点高6.6%,空气湿度最大值出现在林网内3H~5H处.  相似文献   

4.
2000—2004年对固原北川农田防护林带中的黄斑星天牛进行了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受天牛危害率比对照区明显下降,说明采取综合防治对农田防护林尤其在三北防护林带建设中对抵御天牛危害有明显的作用效果,在农田林网和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广西马尾松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近30年来,受人为干扰和破坏十分严重。为了解目前广西马尾松天然遗传资源现状,评价当前种质资源收集对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程度,采用SSR标记对3个时期收集的广西马尾松3个优良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马尾松桐棉种源群体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为 0.64,观测杂合度(Ho)为 0.35,期望杂合度(He)为 0.36; 古蓬种源群体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为 0.53,Ho为 0.36, He为 0.32。说明广西马尾松遗传多样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将3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发现桐棉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古蓬种源次之,云开大山种源相对较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4,Wright固定指数(FST)平均值为0.026,基因流(Nm)大小为9.56,说明3个种源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顺畅。将不同时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桐棉种源在18 a内 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下降了5%、期望杂合度(He)下降了10%; 古蓬种源Shannon 多样性指数下降了13%、期望杂合度(He)下降了14%。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尾松天然资源受到人为干扰愈来愈强烈,遗传多样性正逐步丧失,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河南木本植物生态地理分布与树种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河南木本植物区系的性质与特征.接着探讨了就河南木本植物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木本植物地理区域分异的表现,对河南木本植物进行树种分区,共分2个带8个区,即A、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1)大别、桐柏山地树种区;(2)伏牛山南坡山地树种区;(3)南阳盆地栽培树种区;(4)淮南平原栽培树种区.B、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太行山地树种区;(6)伏牛山北坡山地树种区;(7)豫西黄土丘陵、台地栽培树种区;(8)准北平原栽培树种区.最后,对河南木本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福州市海岸带防护林基干林带林地景观的动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基干林带针叶类、相思类以及木麻黄类植物的面积比例上升,景观优势度增加,多样性减少,破碎化程度加大;基干林断带严重,宽度较窄,海岸带基干林处于边破坏边建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农田防护林网在全年的时间尺度上对不同方向有害风的综合防护效能,在野外实地观测不同风向(与主林带夹角分别为90.0°,67.5°,45.0°,22.5°和0°)和风速(5.2和7.3m/s)条件下的林网内防风效能,根据各风向有害风发生频率计算数学期望值,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进行模拟,并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防护林网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防护林对不同风向的风均有较强的防护作用,随着风向与主林带夹角的减小,平均风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防风效能分别达到69.5%,66.2%,60.4%,59.8%和50.1%;不同风速条件下防风效能均达到50%以上,低风速和高风速时平均有效防护面积分别为90.1%和44.0%;不同风速条件下林网内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与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相拟合,林带内风速块金值较低,变程较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样本区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鹅耳枥属(Carpinus)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基因组成及结构特征,为鹅耳枥属的系统发育及基因组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获取鹅耳枥属16个树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基因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叶绿体基因组间的结构特征与变异程度,并以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外类群分析了鹅耳枥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鹅耳枥属16个树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均为双链环形结构,均包含1个长单拷贝区(LSC)、1个短单拷贝区(SSC)以及2个反向重复区(IRa和IRb)。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差异较小,最大差异仅1 902 bp。基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各基因数量相对保守,其中核糖体RNA(rRNA)数量最为保守,所有树种均为8个。此外,鹅耳枥属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在序列长度、基因组成以及GC含量等方面相对保守,但4个边界存在明显的多样性。鹅耳枥属叶绿体基因组中非基因编码区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程度较高,而基因编码区差异较小,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叶绿体基因组4个部分中,LSC区的变异程度最高,IRa区的变异程度最低。鹅耳枥属叶绿体基因组中psbArps16atpArps19ndhFndhI以及ycf1等基因的编码区存在显著差异。此外,ycf3-trnS, trnS-rps4, trnH-psbA, psbZ-trnfM, matK-rps16, rps16-trnQ, trnQ-psbK, ccsA-ndhD, accD-psaI, ndhC-trnV, trnT-trnL, trnF-ndhJ, atpB-rbcL, trnT-psbD, trnE-trnT, trnD-trnY, rpl32-trnl等基因间隔区的非编码区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基因的编码区长度十分保守,含内含子的蛋白编码基因长度变异主要来源于内含子长度或编码区长度。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鹅耳枥属划分为鹅耳枥组与千金榆组,此外由于地理隔离导致欧洲鹅耳枥(C. betulus)、美洲鹅耳枥(C. caroliniana)与鹅耳枥属其他树种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结论】鹅耳枥属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其基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未检测到大规模的倒位或基因重排,但其IR区与单拷贝区(SC)边界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鹅耳枥属树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0.
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煤矿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北距淮北市42 km,东距宿州市30 km。东西走向10 km,南北倾向宽2~4km,矿井面积24.15 km2。自2005年至今已施工的锚喷支护巷道两万多米,通过摸索、实践、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适应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岩石巷道的施工经验,但过大断层、超长、超宽围岩破碎带的安全快速施工对童亭矿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为此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论证,制定了"全锚索喷注"联合支护技术,并在过大断层、超长、超宽围岩破碎带巷道中得到了应用,取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配置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缘选取了8种配置结构的农田防护林影响下的农田土壤作为实验样地,通过实测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分以及温度等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研究了8种防护林对农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1行榆树+2行旱柳+1行榆树和1行榆树+2行新疆杨+1行榆树对农田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以及水分含量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对应的各指标数值别分为1.30 g/cm3和1.33 g/cm3、51.0%和49.7%、17.6%和32.5%;8行的4行小美旱杨+4行旱柳配置对农田土壤的改良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小气候效应,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长期经营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内、外2个气象站36 a(1983—2018年)连续监测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2个站点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以及风速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分析了绿洲防护林内、外小气候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 ①绿洲防护林内、外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蒸发量和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绿洲防护林体系使大气温度降低0.2~1.6 ℃,地表温度降低0.10~5.49 ℃,相对湿度增加0.5%~18.6%,降水量增加0.5~100.7 mm,蒸发量降低18.4~1 282.8 mm,风速减小0.45~1.98 m/s;②绿洲防护林内、外的每10 a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7、0.32 ℃,地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8、0.36 ℃,降水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8、2.5 mm,相对湿度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1.3%,蒸发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42.5、-78.4 mm,风速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0.2 m/s;③绿洲防护林内和林外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内变化规律均为先增加后降低,为单峰曲线,而风速的年内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④绿洲防护林内、外各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四季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蒸发量增长率均为林外高于林内;四季相对湿度均为林内高于林外,风速则相反;降水量春、夏季林内高于林外,秋、冬季为林内低于林外。【结论】 绿洲防护林体系具有降低气温和地温、减少蒸发、降低风速、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等生态功能,防护林及其内农作物生长季节尤为明显,这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起着积极作用,进而改良土壤,并对维持绿洲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成区扩张是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兰州市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首先基于提出的多分类器组合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方法,提取建成区范围;其次计算2003—2019年城市扩张速度、扩张强度和城市紧凑度等,分析兰州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最后分析驱动城市扩张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①基于分层策略的多分类器组合分类方法对兰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效果很好,提取的建成区范围面积与年鉴统计数据也基本一致;②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6年内持续增加,年增加量6.72 km2,处于快速扩张状态,城市紧凑度较低,扩张合理性差;③由于兰州市"两山夹一川"的自然条件,城市南北方向扩张已趋于饱和,扩张只能沿黄河东西方向;④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兰州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6.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重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枝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18.
The Ramba gneiss dome, one of the north Himalayan gneiss domes, is composed of three tectono-lithologic units separated by an upper and a lower detachment fault. Low-grade metamorphic Tethyan Himalayan sedimentary sequence formed the upper unit above the brittle upper detachment fault. Mylonitic gneiss and a leucogranite pluton made up the lower unit beneath the ductile lower detachment fault. Mylonitic middle-grade garnet-, staurolite- and andalusite-schist constituted the middle unit between the two faults, which may be that the basal part of the upper unit experienced detachment shear. The Ramba dome underwent three episodes of deformation in its tectonic evolution. The first episode was a top-down-to-north-northwest sliding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STDS). The second episode was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related to a east west extension, which resulted in a unique top-down-to-east kinematics and the major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dome. The third episode was a collapse sliding toward the outsides of the dome. The Ramba gneiss dome is possibly a result of the east-west extension and magmatic diapir. The lower detachment fault is probably the main detachment fault separating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from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during the eas-west extension in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episode. The diapir of the leucogranite pluton formed the doming shape of the Ramba gneiss dome. This pluton intruded in the core of the dome in a late stage of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and its Ar-Ar cooling ages are about 6 My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of the dome happened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east west extension represented by the nort-south trending rifts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Himalaya and southern Tibet.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Ramba gneiss dome should be related to this east west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9.
贵州从江那哥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那哥铅锌矿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区域上南北向的宰便断层为该矿床的导矿断层,近东西向的尾洞溪断层为容矿断层,矿体呈透镜状、网脉状产于尾洞溪断层带中,矿化较好的地段主要为尾洞溪断层与下江群甲路组中上部相切的地段,并且在矿体部位蚀变较为强烈,距离辉绿岩体相对较近处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分带性;本文在对成矿规律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斗科锥属、青冈属和柯属的22个典型常绿阔叶优势种的分布资料和11项环境因子为基础,利用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对这些物种的分布类型以及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数量分析.根据对应分析的结果,全部物种可分为东、西两个分布类型.其中,东部类型又分为南、北两个亚类型.对应于物种的分布类型,研究区域也分为了西部、东部偏北和东部偏南三个分布区域.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空间梯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类型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影响物种东西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年平均温差、最暖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太阳实际总辐射和干燥指数,而影响物种在南北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冷月平均温度和太阳潜在总辐射.从分布区域的划分结果来看,同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划分方案相比,东、西两个区域的划分与之相吻合,而南、北两个区域的划分则向北略有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