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掖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了其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等项目资助下,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组织实施的"黑河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于2013年8月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黑河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覆盖黑河流域的上、中、下游(涉及青海祁连县、甘肃张掖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共包括3个超级站、15个普通站.上游区域包括阿柔超级站和大沙龙、黄藏寺、阿柔阳坡、阿柔阴坡、黄草沟、峨堡、景阳岭7个普通站;中游区域涉及大满超级站和巴吉滩戈壁、花寨子荒漠、神沙窝沙漠、张掖湿地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河上中游流域1999—2010年SPOT NDVI旬数据及气温、降水旬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时滞互相关法,对研究区内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2010年,黑河流域上游植被覆盖状况优于中游,中游除张掖市及酒泉市存在人工植被外,其他区域基本不存在人工植被;2)在1999—2010年间黑河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均表现出明显退化趋势,中游流域的植被整体表现为轻度退化;3)黑河上中游流域的植被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而对降水的响应更为迅速.不同类型的植被对气温、降水的响应速度不一.  相似文献   

4.
灰色关联在黑河中游地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轶成  李慧 《甘肃科技》2012,28(9):51-53,35
依据黑河流域中游莺落峡、山丹桥、高崖、正义峡4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成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黑河中游地表水环境进行了评价,同时还分析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和收集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黑河中游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低下,水源涵养林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和水价-农业-工业-生活综合考虑的对策,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地下水/河流(FEFLOW/MIKE11)相互作用耦合模拟为基础,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建立研究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及其对土地利用响应的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利用定量遥感技术估算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面状蒸散发;利用ARCGIS管理和处理各种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的数据(如灌溉制度、土地利用);利用FEFLOW/MIKE11模拟黑河与含水层之间的水量相互转化.模型通过拟合研究区地下水流场、观测孔水位历时曲线及水均衡来识别水文地质条件、补排边界和水文地质参数.最后利用率定的模型对黑河中游盆地补给、径流、排泄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黑河在其冲积扇中上部大量补给地下水,在其河谷细土平原张掖盆地地下水与河水相互交换频繁,在其河谷细土平原酒泉东盆地多为地下水补给河流的现象;黑河中游盆地冲积扇下部和河流细土平原耕地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趋势将改变上游出山区和中游冲积扇上部的地下水水位差、改变冲积扇中上部黑河与地下水的水位差,影响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系统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异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近年来由于中游地区用水量的增加,造成下游水资源短缺,使原已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一系列生态问题不断涌现,威胁着下游绿洲的生存.提出当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人们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所造成的,其原因是人为的,同时提出了现阶段防治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措施,以供流域综合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1986-2015年的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黑河干流中游各年份的水域湿地信息,从面积变化、空间分布和形状变化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水域湿地近30 a来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2000年之前水域湿地萎缩较为剧烈,之后趋于平缓;研究区西北部由于受人类活动和上游来水量大小的影响,水域湿地容易反复变化,中部和西南部由于农业开垦过甚,水域湿地持续萎缩;研究区景观破碎度总体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人工水域所占面积比例在逐渐提升,水域斑块的边界形态在不断趋于规则化和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乘数概念的基础上 ,介绍了部门乘数、就业乘数、收入乘数、能源消耗乘数和水资源消耗乘数的计算公式 ,然后以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中具有重大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面积较大,但由于湿地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了湿地资源的破坏、锐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湿地资源的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湿地生态保护的战略,加强对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黑河流域为例,进行水体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定量分析.利用2000和2010年两期30m分类数据,对黑河流域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DEM数据,以流域内水体为中心,建立一系列距离不同的双侧对称缓冲区,结合统计分析原理,从整个流域尺度上定量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面积与水体缓冲距离的变化特征,发现冰雪的分布面积与水体缓冲距离呈二次方关系,而其他土地覆盖类型均为倒数关系.考虑到黑河主要耗水量集中在中游的实际情况,进而从上中下游尺度对土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保护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燕  滕玉风 《甘肃科技》2007,23(2):9-10,51
通过分析黑河中游湿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可持续性保护建议:建立法制,制定政策;在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时应坚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积极开展湿地资源普查,研究监测湿地动态变化,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强化组织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湿地管理部门的管护和协调能力;通过采取人工促进措施,有效促进湿地植被恢复;广泛地深入地宣传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黑河中下游5个绿洲1980s中期和2000s近期的状况开展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绿洲及流域的生态安全变化分析。无论是1980s中期还是近期,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结果均由中游向下游依次降低,而近期的生态安全状况又比1980s中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幅度也是由中游向下游依次增大。在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总系统的3个分系统中,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水安全和土地安全水平均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安全有所上升。在宏观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游绿洲耕地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对下游绿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下游绿洲萎缩,整个流域绿洲系统面积缩小、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调配和流域的综合管理,才能实现黑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电导率γ的研究对保护流域地下水资源,减少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主要离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上游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较低,明显低于中下游地区,中游浅层地下水γ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下游浅层与深层地下水γ差异不大;2)从区域上来看,中游干流地区浅层地下水γ沿流程呈增加趋势,中、下游沿河道附近浅层地下水γ高于距河道较远地区,上游及中游山前平原地区深层地下水γ较低,明显低于中游细土平原地区,下游居延海—中蒙边界地区与狼心山—额济纳旗城河道附近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存在明显差异;3)地下水γ与各主要离子的关系表明,上游山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浓度的影响,中、下游地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和SO_4~(2-)浓度的影响.此外,中游距河道较远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以及下游沿河道附近的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受到了农业灌溉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未来将会代替黑河中游的19座水库,并且其中有九座平原水库是坐落于黑河湿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黄藏寺水利工程是一项调蓄工程,具体是针对黑河的干流骨干,同时也是一项保护生态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程。因而对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6, 1995, 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 研究近25年来黑河中游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流域产流量, 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对流域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主要用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 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 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2) 经过反复检验, 发现当Z=7.3时, 模拟产流量与自然径流量最为接近, 从子流域来看, 产流深度呈现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林地面积增加抑制流域产流, 而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会促进产流, 耕地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会产生正负不同的水文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实现绿洲水土资源平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湖滨湿地是陆地和湖泊水体的连接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对长江中游湖泊龙感湖湖滨湿地和湖泊沉积物中化学元素和生物硅藻的研究,表明湖滨湿地对入湖物质具有明显的拦截作用和生态功能,由于人类活动对龙感湖湿地的破坏,减弱了湿地对流域物质的拦截,造成了湖泊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8.
李晓红 《甘肃科技》2012,(23):30-32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遥感解译数据,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对甘肃省内黑河流域6年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境内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林地、草地覆盖率较低,水域、湿地面积较小,各种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流域内2005-201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20.49~47.73,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生态环境变化指数在0.02~1.18之间。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黑河中游案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2)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3)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4个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丽 《甘肃科技纵横》2012,(1):60-61,89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甘肃省唯一一个湿地公园,也是全国内陆河流域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张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复杂,对气温、对鸟类、对区域水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黑河水量季节性较强,同时要兼顾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生态安全,张掖绿洲的生态补水相对减少,加之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