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之窗     
地球臭氧空洞有修复趋势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06,(6):47-47
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05年其面积相当于整个北美洲的面积。  相似文献   

3.
根据美国气象学家的意见,化学物质并非是南极上空平流层内臭氧层空洞发生的全部祸首。大气科学家将在10月监视南极天空年年出现的空洞情况。现行的学说认为氯化合物及其它化学物质破坏了臭氧层。但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瓦尔特·克姆赫(Walter Komhyr)及同事说,“赤道上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可能影响着南极和别处上空的臭氧水平”。研究人员研究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已有25年。他们发现赤道上东太平洋1962~1975年间海面温度较低,与此同时的全球臭氧水平升高。1976~1988年期间该水域较温暖,全球臭氧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南极上空10英里处的同温层,漂浮着一片令人不安的低水平辐射吸收的臭氧层(臭氧空洞随着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和损耗臭氧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而时大时小)。2006年10月初,南极的同温层是自1979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因此臭氧空洞也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面积超过了北美洲。  相似文献   

5.
吴玥 《科学》2006,58(1):43-43
据英国Nature,2005,437:179报道,地球保护伞臭氧层今年出现新变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持续扩大,空洞面积已超过欧洲面积;同时,其他区域臭氧层开始显现出逐步恢复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平流层中臭氧损耗的严重性又有新证据,据报道,由于南极水域紫外线的增多已经引起那里的生物损伤,北极和北部中纬度地区的生物也受到威胁。自国际上达成蒙特利尔协议之后,各国都在履行逐年减少往大气中排放氯氟烃的计划。如果由于臭氧损耗带来的灾难变得不堪容忍的话,人类有必要采取包括实施全球环境工程在内的更加积极的对策。关于实施全球环境工程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多数是不切实际的和缺乏科学依据的。监测表明,南极臭氧层空洞问题正在变得十分严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十年来,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好在近几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变小,这个问题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然而,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北极地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而且面积已经很大,这让人们始料未及。这可能是该地区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的空洞,已与每年在南极形成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相当。目前,北极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覆盖面积约为格陵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耗已经与1987年间的最低记录一样了.到9月中旬,臭氧空洞覆盖的面积已达到190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半球占7.5%.这一现象是通过"雨云卫星"七号上的一台名为"总臭氧测绘光谱仪"(TOMS)的仪器观测到的.这是科学家们利用TOMS监测南极上空臭氧层春季损耗的第11个连续的年份.该仪器已很好地完成  相似文献   

9.
李胜 《科学通报》1995,40(2):139-139
近年来,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在世界不但引起科学界,而且引起政治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阻止臭氧空洞的的扩大和修补破损的空洞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重任之一.在人类排放的众多消耗大气臭氧的物质中,氯里昂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大气条件下,它们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光解反应得到的产物物种可直接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但是,臭氧与氟里昂反应的反应通道和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尽管臭氧层空洞的危害已引起人类的重视.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臭氧洞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然而最近,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扩散,第一次使人类城市暴露在了紫外线辐射的直接威胁之下。今年10月初,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市及其临近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原因是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扩散到了这座城市上空,当地居民暴露在了强度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下。臭氧空洞“笼罩”人类城市.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监测报告,目前该地区的紫外线辐射程度正逐渐减弱,但仍然处于危险水平。为了确保当地12万居民的健康,蓬塔阿雷纳斯市…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化学污染物和大气层上部气温极低,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受到了破坏。这是今年春天通过卫星观测到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口廷亚说,今年春天在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其破坏程度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只是没有严重到象南极那样真正形成臭氧空洞而已。臭氧层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在同温层中形成一层散射层,可过滤太阳光的有害紫外线。但是,大气层中的氯氟烃和其它污染物对臭氧分子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在气温最低的极地上空最严重。寒冷的条件引起的云雾颗粒会加重对臭氧的破坏。3月份,较温暖地区的天气活动一般会向极地渗透,使极…  相似文献   

12.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0,(12):10-13
<正>初次工作便惊动世人出租车司机听说过他,政治领导人征询过他的意见,民众也常常为他的想法而欢欣鼓舞,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促成关于禁止使用氟利昂的蒙特利尔协议的化马里奥·莫利纳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便开始着手解决一个更大的难题——清洁墨西哥城学家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  相似文献   

13.
正为什么只在南极有臭氧洞?臭氧洞是怎么形成的?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异常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臭氧层:地球之盾臭氧是一种由3个氧原子组成、有特殊"臭"味的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特别是在离地面20~30千米的臭氧层里浓度最大。臭氧是一种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和氧化性很强的物质,它在平流层中的生成和分解与太  相似文献   

14.
陆龙骅 《自然杂志》2012,34(1):24-28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地区上空存在臭氧层漏洞。这再次唤起了公众对臭氧——这一地球大气层重要组分的关注。通过陆地和卫星上的大量观测可以确定,在过去的十年中,每年九月到十一月中旬期间南极上空臭氧大量减少。臭氧是大气层中的重要气体,它  相似文献   

16.
大气臭氧层,是指在地球上空20~30千米处,臭氧密度较大,称之为臭氧层。由于它担负着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的"神圣职责",被人类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大气臭氧层日渐薄弱,个别地方还出现了"空洞",强烈的太阳紫外线透过薄薄的臭氧层,通过空洞,对地球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据国际有关部门报告,1995年7月,大气臭氧层浓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上一季节南极臭氧空洞的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紫外辐射的增加直接与平流层臭氧的损失有关。多次研究表明,紫外光会导致人类皮肤癌和眼损伤、动植物变种和生长失调等。在南极研究中。同样发现紫外光会伤害南极食物链的基本有机体——海生浮游植物。芝加哥大气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利用模型计算,长期研究臭氧减损对地表紫外光的影响。他的研究生鲁宾于1988年9月~12月在南极半岛国家基础科学站  相似文献   

18.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向东 《科学通报》1995,40(6):533-533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NOAA-11的TOVS的臭氧总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因研究臭氧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曾创造"人类世"一词。保罗·克鲁岑(Paul J.Crutzen)揭示了大气污染物破坏平流层臭氧的机制,而臭氧可保护地球免受有害紫外线辐射的损害。1995年,他与舍伍德·罗兰(F.Sherwood Rowland)、马里奥·莫利纳(Mario J.Molina)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们证明了污染物里包含氯氟烃。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时代,并倡导用"人类世"来指称这一时代,其特点是地球上的生物、化学和地质进程均由人类主导。2021年1月,克鲁岑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20.
按科学家们用以解释平流层氯化物消失的标准模型,有一空洞形成。该模型可预测晚春在南极上空形成臭氧“空洞”过程中臭氧减损的速度,但却无法预测早春当南极冬天过后阳光重新出现时的臭氧减损率。因此,科学家们怀疑,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可解释早春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