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鞋的历史     
国平 《科学大观园》2009,(22):36-36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一约4千年前)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汉代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  相似文献   

2.
平纹经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织锦,以经线显花,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纺织织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关于其所使用的织机类型,多年来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文章通过对织机织造特点以及上机织造经锦的具体分析,认为多综式提花机和低花本提花机很可能是用于古代传统经锦织造的两种不同类型。相比较而言,多综式提花机受经向图案循环大小的影响更大,当织物经向图案循环较大时,在低花本机上织制会相对容易一些。低花本机受经线密度的影响较大,更适宜织经线密度较小的经锦织物。花楼机的广泛使用应是在纬锦组织出现之后。  相似文献   

3.
论汉代车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轮轴工艺,是中国古代车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汉代的轮轴工艺已经稳定成型,它的民涵着金工,木工,漆工,革工等工艺内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机械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基本是按照年代的顺序,对于我国古代用煤的历史作的一个全面的回顾,还着重地论述了历代对于煤的认识和使用方法。比较重要的,有五个问题: 一、我国开始用煤的时间。过去论述我国开始用煤时间的著作,一般的都是从汉代或宋代说起。本文根据近些年在沈阳北陵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煤精雕刻品和扶风出土的西周煤玉雕刻品,肯定我国的煤雕工艺早  相似文献   

5.
《九章算术》是我国传统数学的经典著作,它成书于汉代。这部书的内容鲜明地表现了数学和经济的密切联系。据我们统计,在书中的246道算题里,大约有190道是和经济活动有关的应用题,这些算题保存了当时社会经济方面的许多重要史料,为我们研究汉代经济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史料涉及的问题很庞杂,可以粗略归纳为三大类别: (一)汉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如《均输》章第25题,“今有程耕,一人一日发七亩,一人一日耕三亩,一人一日粳种五亩。今令一人一日自发耕耰种之,问治田几何?”叙述了汉代农业的耕作程序和劳动效率。又《衰分》、《均输》章中“今有女子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今有一人一日为牡瓦三十八枚,一人一日为牝瓦七十六枚。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爱好字画,但由于缺乏字画保护常识,或因不注意收藏,被鼠咬虫蛀,受潮霉变;或因终年悬挂,长期风化,使纸张变质,作品神韵大减。对于名家字画,我们如能多掌握一些保护和收藏知识,就能使这些艺术品少受损伤。1.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是十分娇贵的,它有自己最适  相似文献   

7.
我国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是我国古代牡丹品种的研究、培育和数目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宋代牡丹品种的数目,《天彭牡丹谱》(陆游,1178年)认为约有百个;该文比较研究了现存的一些宋代牡丹著作,经综合整理后提出有191个。这一数字更充分地证实我国乃是牡丹栽培品种分化、演变和多样性的古老中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银器自古便蕴含着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细金工艺是古代金银器制造的主要技术,钎焊则是细金工艺的技术核心。本文通过结合典型文物,对细金工艺技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将中国古代细金工艺钎焊技术按照加工目的分为两类:一是将附饰连接为整体的钎焊;二是细金工艺专项技法中的钎焊。研究发现,细金工艺钎焊技术是中国古代精细钎焊技术的滥觞,促进了金属器型的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金属技术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统计并分析了宋明时期墓葬出土的绞经织物数据,发现绞经织物工艺变革的几个关键点,进一步认为绞经织物在此期间发生了整体性的工艺转变,主要由无固定绞组织物变为二经绞织物。借助历史图像和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绞经织机和对应绞综的工艺发展状况。文章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的核心——"选择"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选择、市场选择、文化选择对宋明织造工艺变革的作用,探讨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工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可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夏至春秋、战国至汉五大时期。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早、中期主要采用水制法成型,晚期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流行还原气氛烧成。夏代至春秋快轮制陶技术处于低潮阶段;硬陶、白陶的烧成温度达到1000-1050℃。战国至汉普遍采用轮制法,汉代出现低温铅釉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两汉时期,黄道概念及黄道坐标被引入了天文历法的理论与推算。文章分析两汉时期对冬至点位置、黄赤交角、二十八宿黄道距度等黄道坐标基本要素的测量,论述黄道概念在汉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文章还对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黄道坐标-“石氏星经”中的恒星“黄道内外度”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和历史考证,认为最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测定的。最后文章从黄道坐标测量的角度,简要论述汉代  相似文献   

12.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关于地动仪的所有文献信息不出范晔所记,亦使之成为一条孤证.研究表明,张衡研制地动仪的史实勿容质疑,但限于东汉的科技发展水平,该地动仪并未达到设计初衷,因此渐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张衡的设计思想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系统研究测震仪器的第一人,其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回顾了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河南平粮台古城、偃师商西毫城、春秋齐国故都临淄、西汉长安、唐都长安、宋东京、赣州古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等古代城市在排水方面取得的成就,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排水设施的特点与管理的经验,以期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日食的宿度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和分析我国古代日食的宿度记录。有宿度的正史日食记录主要集中在两汉、唐朝、宋朝和清朝。这些宿度记录显然是事先或事后通过计算得到的。明清两代某些地方志追溯了过去朝代发生日食的宿度,但所记当代的宿度却大多是错误的。通过与现代计算结果的比较,发现两汉的宿度记录是按照太阳的平运动来计算的,唐代日食记录对太阳不均匀运动作了改正。通过与古代历法中计算结果的比较,探讨了两汉和唐代日食宿度记录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踏板生机是一种流行于自唐代至明代的重要机型,今已失传。在元代《梓人遗制》中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作者据此进行了踏板上机的研究与复制,获得了装造和织制的成功。研究及复原表明,踏板上机的机构非常巧妙,如通过踏板的刚性传动、由中轴控制经轴升降和单综开口,尤其是应用了张力补偿原理,使其成为古代踏板织机中最出色的一种。这一复原将为汉代斜织机的研究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天象在中国古代受到高度重视,是历代天文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象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一样,中国古代对异常天象的认识也是以最初自发的直觉认识为开端,形成异常天象的概念,在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关于自然的理论形成以后,对异常天象的解释随之产生。此外,按照占星术理解异常天象是中国古代异常天象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8.
傣族古歌谣中的稻作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百越族的后裔,《古歌谣》是傣族先民留下的反映本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资料。该文从中国稻作技术的发展和傣族历法的由来两个方面,考察了傣族古歌谣中的稻作年代问题,认为《古歌谣》中所反映的稻作可能是唐宋,特别是明代以后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族和傣族稻作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古人传统上认为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但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却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汉之后,有关日月食方位的记载,一直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这些记载多是基于观测的实录,直到明末才开始对日月食方位进行定量的计算和观测.<新法算书>分别给出了计算和观测日月食方位的方法;王锡阐在<晓庵新法>中详细介绍了计算日月食方位的全部过程;梅文鼎和<历象考成>给出了确定日月食方位的作图法.文章在研究和比较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解释王锡阐在计算日月食方位过程中所使用的"泛向"、"次向"、"定向"的具体含义;追溯导致很多学者认为王锡阐确定日月食方位用的是日面、月面坐标,<历象考成>之法实本于王锡阐这一历史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