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试用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来分析一首英文诗歌,从而探讨语域理论在诗歌语义分析中的价值。作者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诗人Walt Whitman的“Ethiopia Saluting the Colors”。作者的结论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英语诗歌的语义和语用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深入领会诗歌的意义,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向千年封建社会的男权意识进行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作品主题批判了男尊妇卑的男权中心主义,表露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二)通过宝黛爱情批判了潜藏着男权意识的才子佳人婚姻程式;(三)通过晴雯、鸳鸯这两个新女性形象对女性被男权制度压迫而导致女性意识“空洞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一些意象对主题的多重意义指向有着重要的暗示。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贞贞、教堂、霞村意象的深层寓意,对作品作出了更为贴近作家意图的解读。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贞贞隐喻了作者在新的命名中对女性的重新定义;教堂隐喻了女性艰难的救赎及出路;霞村则是“五四”启蒙任务未完成的中国社会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语域理论及其对诗歌分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用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来分析一首英文诗歌 ,从而探讨语域理论在诗歌语义分析中的价值。作者从语场 (field)、语旨 (tenor)和语式 (mode)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诗人WaltWhitman的“EthiopiaSalut ingtheColors”。作者的结论是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英语诗歌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能够帮助我们深入领会诗歌的意义 ,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的新诗创作当中,女性诗歌写作日益丰富多元,其中对于女性个人主体性的关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女诗人晓雪,将当代女性生命经验和时代生活对应起来,为新诗提供了超越性的文化参照,丰富了女性诗歌书写的新形式,塑造了一系列新的女性诗歌形象。  相似文献   

6.
比较阅读,由于高考试题的多次出现,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这里以现行中学语统编教材为根据,提供比较阅读的实例。一、相同体的比较:议论、小说、复杂记叙、诗歌、说明;二、不同体的比较:诗歌和小说,序言与小说;三、人物形象思想和性格的比较;课中的女性形象;四、作家作品所表现的风格的比较:古今散作家风格比较。从多角度的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对章的比较能力。  相似文献   

7.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在《爹爹》《申请人》和《晨歌》这三首诗歌里,普拉斯用独特的视角、经验和世界观分别对女性不同时期的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反省、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虽然“第三代诗歌”大多数创作于1984-1987年间,但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接受。随着“第三代诗歌”在选本中集结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逐渐被确认。这些诗歌选本首先指出了“第三代诗歌”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建构“第三代诗歌”命名和谱系的合法性,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提供了“第三代诗歌”入“史”的合理依据。“第三代诗歌”选本还凸显了“第三代诗歌”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从而建构了其美学的合法性。诗歌选本编纂对“第三代诗歌”合法性的构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之美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以及诗歌层出不穷。美国浪漫主义运动代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大部分主题不仅歌颂女性之美,更用美女的死亡表达自身对女性最真挚的爱。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分析爱伦·坡的诗歌《致海伦》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可拓宽后现代读者对本首诗歌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0.
白话诗语言欠精练。是与生俱来之病。本文就诗歌语育精练的内涵作了一些探讨,对白话诗语言欠精练的问题作了一些分析。认为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并就作者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几点措施:认真写作;努力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古典诗歌;热爱母语,深入民间采风。  相似文献   

11.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12.
李贺的咏马诗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宝马”情结,诗中的“宝马”意象异彩纷呈,凝聚着诗人强烈的身世之感,流露出浓重的孤独情调,是诗人一生心志、理想、乃至生存状况的典型写照,也是诗人寂寞哀怨、困顿躁动灵魂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悼亡诗是哈代诗歌中最富有独特、真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哈代诗歌中情感最真挚风格最朴素的部分。无论是对亡故的妻子还是手足情深的妹妹或者友人,诗人都怀有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情感。而尤以悼亡妇诗歌最为感人至深。诗人以冷静与克制的语言来捕捉与叙写细微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与情节,在短暂与永恒中体味情爱的况味与生命的无常。对昔日情爱的追思与生命的不可往复的怅恨的结合,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同时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黄仲则一生游历南北,由此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赠别诗。其前后期赠别诗题式的特点与其游历大有关系,而其赠别诗的关涉对象、情感基调以及诗中有别以往的文人形象,凸显出其丰富赠别诗题材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世界充溢着现代主义,然而罗伯特.弗罗斯特仍以田园风光作为背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诗歌创作的主题,保持传统的诗歌创作形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弗罗斯特的两首名诗——《家葬》、《未选择之路》可探索其自传主题诗,发掘其诗歌创作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16.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他的经历体现出了一个“寻求—回归”的人生模式,这种“寻求—回归”的人生模式在英美文学中影响深远。庞德以他对荷马史诗《奥德塞》的偏爱,不仅在诗歌里塑造了奥德修斯式的主人公,而且在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安排上也都刻意或无意地模仿了《奥德塞》。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现代诗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新诗坛由“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时期开始现代诗写作。他的现代诗大多以“我”为主,更多地触及个体的城市生存体验。虽然他的诗在诗艺上略显简单,但他的这些诗歌为我们打开了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师的另一面风景。在大量的情诗之外,他还写了不少抒发个人命运感受、讴歌自然与生命、批判都市生活以及记录自己病中思情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陶诗显晦这个问题,主要从审美趣味和人生境遇两个方面作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审美趣味重点放在陶诗所经历的各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审美趣味上;人生境遇主要放在陶渊明的人生遭遇、人生选择和思想源流上,同时兼及品评和欣赏陶诗的人的人生境遇。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原诗坛的开路人,徐玉诺在现代诗歌发展初期的最大贡献,应是他诗作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他的诗在现实主义与现代派诗艺融合上所表现出的先锋姿态.更为重要的是,个性是艺术家的灵魂,始终保持自己艺术个性之真,也许是“五四“一代作家厚爱徐玉诺的另一个原因.徐玉诺的诗连同他坎坷的一生,应该能够形成许多有意味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贯坚持独立言说的诗人,穆旦一生都处于一种自由的言说方式与总体社会语境之间的强烈悖反和悲壮对峙之中,并因此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情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达到了极致,导致他1976年的诗作中表现出强的死亡意识。本文从其诗歌写作行为,意象,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体验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