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民族形成中传统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渤海族形成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渤海族成为唐朝时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元",它与唐王朝其他民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新兴的老挝精英阶层时常感慨于老挝没有自己主体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他们迫切希望老挝能有独立、统一的身份符号。20世纪上半叶,菲特萨拉特王子首次提出建构民族国家身份的构想,随后,在王子等人的倡导下,老挝精英阶层利用法国"去暹罗化"举措的间隙,开展了对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运动,其内容包括了文化、宗教、民族三种身份的建构,共同奠定了老挝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3.
真正把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因为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具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观念和标准,产生了价值认同感.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便是民族诸特征中最稳定、最活跃的因素,它是维系、凝聚、形成及识别一个民族的本质力量和核心要素,是认同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增强民族认同感来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中华民族这一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族群在历史、现实与命运前途的关切与认同的意识。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认识到宗教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效利用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幌子的分裂行为与恐怖活动,对国际性宗教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宗教信仰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认同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帮助学生建构生命世界中"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之一、胎生和卵生是动物繁殖后代的主要方式"概念为例,从梳理科学概念,明确教学目标;揭示学生前概念,明确"教""学"差距;合理使用资源,助其概念转换与重组三方面具体阐述教师在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义全  吴冬琴 《科技信息》2010,(16):I0001-I0002
城邦具有两重性,它即是一个公民集体,又是一个包括奴隶、外邦人、外侨在内的社会。它是一个小型王国,因为希腊城邦从荷马时代后期逐步形成到兴盛,最后到衰落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却没有像东方那样由小型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尽管这样,希腊城邦以海洋为依托,形成了发达的工商业。希腊城邦普遍实行的共和制,形成了宽松的政治氛围。这些特性又为希腊城邦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础。希腊城邦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虽不算长,但是它孕育希腊文明,对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概念问题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过。综述了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以来各家学者对民族概念的观点,认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构成民族的要素、民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三个问题上。认为“共同血统因素”也应作为民族构成的因素之一,赞同“民族问题只能发生在民族与民族的交往过程中”这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定义的新见解也可称为“七要素说”。除非民族消亡了,人们对民族概念的探讨才会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9.
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精神丰富的和谐内涵进行了探讨,追溯了其产生的沃土--古希腊城邦文明,和谐内涵包括:"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宽广胸襟的包客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科学发展精神、和平理念的传播.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使"科学发展观"更加地深入人心;"民生"观念日渐形成,更加关注民生;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伟兴  韩媛媛 《科技信息》2012,(30):31+33-31,3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牛"为例,对比和分析了汉英语中指称人的动物隐喻。分析结果显示,汉英两种语言共享了"牛"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汉英语所各自独有,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rnationalitynorminzu)。这种身份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深入社会 ,为人们所意识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并形成了对历代中央政权、正统、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认同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融合与携手前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量。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在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一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维护明朝的“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何跨越空间、文化障碍,在保持各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同时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际困难和误解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攀枝花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实际出发,探讨了《欧洲文化入门》教学与跨文化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现代化取决于民族的现代化,而民族的现代化在于民族自我的形成。日本现代自我正是在各种现代思想聚合、发酵之下产生的,它表现为日本人共同分享的一体感以及对共同命运、价值的广泛认同。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输入也构成了重要的作用因,它为之注入了阶级的共同体意识、劳动价值论和历史主义立场等元素。本文通过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国体与国民观、世界中的日本以及知识分子地位等问题的分析,阐述日本现代自我是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中国"一词不仅是现实所指,更是历史的概念。历史意义上,"中国"一语曾内含民族文化的"沙文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入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即平等、团结和相互尊重。其间,不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各族文学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学史,其间不同民族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要注意凸显不同民族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了解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分析"个人"与"民族国家"问题进行了概念同一的关联,忽视了在"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丰富微妙的曲折表现。文章在对五四时期对于民族国家构想的现代性的分析中,梳理了"个人"面对道路选择时独立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助于厘清五四时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18.
城邦制是古代雅典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基础,公民权及土地私有制对城邦制的形成又产生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聚居、大杂居",是我国56个民族生活的主要生存形态,这种形态决定了各民族"散杂居"的普遍现象。"散杂居"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平等、和睦、互助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因此,"散杂居"条件强化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普遍意识,形成了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现象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而且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初,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胆尝试。他的意识流小说既具有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点,又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从现实的感受出发来规范意识的流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意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