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与普通话相比,新余方言形容词的构成和表达有与之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体现了鲜明的方言色彩,如构成上的A个AB式、A里巴B式等。由此也丰富了新余方言形容词程度(级差)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新余方言分为北片、东片、中片三片。三片的形容词重叠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重点论述其不同点并揭示其形成原因。每一片中的老中青三代人所使用的形容词重叠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重点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动因。还论述了新余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记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ABB式形容词是曲靖方言形容词的主要形式之一,数量上比普通话丰富,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表义形象生动。其语法结构、语音特征、句法功能、语义功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Ab(哩)"式形容词是邵阳方言特色之一,进入"Ab(哩)"式中的A多为表人的感知的单音节形容词,根据b的语义和语法功能,邵阳方言中"Ab(哩)"式形容词可分成述补式、述补式+附着式、附着式三种类型,b有向虚语素演化的总体趋势。"Ab(哩)"式形容词可担当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等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余方言日常口语的考察,总结梳理出新余方言中的常用语缀,前缀5个:老、细、初、第、小;中缀3个:咕、里、似;后缀15个:嚼、哩、子、牯、公、婆、头、煞、人、个、佬、勒、客、宝、吧哩等,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词缀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了新余方言语缀在构词特征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组合形式、语义、功能这三个方面讨论了安陆方言的BA式状态形容词和ABB式状态形容词,附带四音节的状态形容词。文章推测:安陆方言的ABB式状态形容词可能源自《楚辞》里的三字语。  相似文献   

7.
新余方言中,作为单音节形容词A的重叠式AA,在语义程度、与程度副词的组合能力以及语用功能等三方面都与A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新余方言三片中,大部分AA的语义程度相比A都加深了,但在句法上仍能与程度副词"有咩的"或"有忽的"(有点儿)组合;北片下村话与东片姚圩话的AA带上结构助词"哩"或"哩个"后充当状语或补语时,"AA哩"与"AA哩个"的语用功能不同,而中片河下话却并不存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卓如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101-102
性质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一个下住小类,睢宁方言形容词中的性质形容词有其独特的构词特点和句法功能,本文分析了其性质形容词中的单音节词和普通话相比在词意上的主要差异,指出了该类形容词的词意特点和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汉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与普通话相比,汉中方言在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单音节名词、形容词、量词可以重叠;指示代词用"这"、"兀"、"捺";有一批有方言特色的虚词;在句法上一些特殊句式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江西赣方言的"吃价"是个性质形容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吃价"在江西赣方言中分布较广泛,也在吴方言中存在.它是否能像"忽悠"等词一样在全国用开,乃至进入到普通话中来,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相似文献   

11.
玉林话词法,有不同于普通话的构词形式:“中心语+定语”;小称形式有小称变调,也有小称变音;名词词缀以及动词、形容词重叠式,与普通话相比有同也有异。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3.
"X+人"这一表示由于外界的刺激给人造成的某种不舒服的消极主观感受的结构形式在汉语方言里广泛存在。在赣语新余(水北)方言中,"X+人"(如"热人"、"苦人"、"晒人"等)结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类"X+人"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在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原为实语素的"人"意义不断虚化,显示出了词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分析莆仙方言的“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三种词性,指出莆仙方言“有/无+X”重叠式是受莆仙方言形容词重叠格式制约的,重叠后具有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特色鲜明,在汉语的重叠范畴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的"①,语气词"呢"和方位词"里"在安阳方言中的读法一致,且三词都受其前面字音的影响而严格地分为四种读音。本文具体分析了这四种读音各自出现的条件,并试图探析这组语音合流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7.
樟树方言的词缀有"子"、"仔"、"叽"、"牯"、"婆"等近20个,其中"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能产性很强也最为特殊的跨类词缀.通过考察,"叽"可附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等词根后面,意义虚化,表示数量少、小称、动作随意等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耒阳方言的反复问句较为特殊,它不但有由动词或形容词的正反相叠构成的反复问,即“Vp-Neg-Vp”式,也有由动词或形容词的正正相叠构成的反复问“VpVp”式.它们只存在形式上的区分,不存在功能上的对立,二者分布上不对立,是自由变体,因此是共存的.在话语过程中,这种反复问句形式的选取取决于话语者的临时选择,其中,经济性原则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