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8-50
20世纪40年代大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张爱玲,其作品自新中国成立后便从大陆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重返大陆,再度走红,并掀起一股三十年不退的热潮。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被不断印刷出版,她的代表作多次被改编为话剧、舞台剧甚至于影视剧搬上银幕,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也同样被多次改编为艺术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心理等层面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下,文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发掘并使之"经典化"、文化日益商业化下对张爱玲的炒作与包装、当代社会大众心理的变化以及张爱玲本身与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都对"张爱玲热"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见功力的是对女性的刘画和表现。她笔下的女性给人的印象深刘,回味无穷,这源于作者对女性人性的正确把握。而这种人性的根据就是张爱玲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4.
人生素朴的底子:张爱玲的创作观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公寓里,一代才女张爱玲悄然谢世。这位40年代出名的作家,以二十三、四岁的年龄,辉煌鼎盛于一时,成为当时文坛最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而40年来张爱玲倍受冷落,少见于大陆权威的现代文学史,但最近几年,张爱玲及其作品,抹掉历史尘埃,再次浮出海面,风靡海内外,不能不说是又一次传奇。我认为这一次传奇的出现,是因为文学重新回归艺术,不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图解的缘故,同时也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观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魏加尧 《科技信息》2012,(32):211-21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往往超越了对女性形象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展现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本文首先对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作归类研究,以此和传统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独特的个人经历、成长过程中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多侧面揭示其创作成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张爱玲的作品有很多评论和著作.这些评论中,有一个常见的意见,就是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悲观,没有塑造英雄.但是张爱玲她为什么这样?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观或者乐观问题,背后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张爱玲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与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两个惺惺相惜的女人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生活体验。本文通过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分析对比,试图探求她们生活环境影响下创作的心路历程,呈现四十年代沦陷区文坛女作家较为深入具体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张爱玲的翻译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女性、还原女性原作形象、增补和强化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造就了张爱玲,她热衷于人性弱点的挖掘;由没落世家走入平民社会,一方面使她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使她拼命挣扎而充满了强烈求生存的欲望,这都反映到她的作品中。目前文学界对于张爱玲过分推崇与拔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张爱玲作品改编热",从而使之成为作品被影视改编最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事业的发展及其作品本身与观众审美取向的契合是促成这一现象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张爱玲洋场才女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原名张瑛,祖父张佩伦与李鸿章的女公子缔姻,父亲为纨绔子弟,母亲是西洋化的南京黄军门的小姐,他们因感情不和而离异,所以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从小就读懂了什么是孤独与凄凉。因此她的作品,无论题材怎样变化,生活怎样变化,主题永远是荒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的"荒凉",她的作品再是风花雪月,也不会去称颂爱情,而是充满了对爱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在近期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写于加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较已被众多文学读者熟悉的张爱玲40年代经典,在风格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小团圆》中“执子之手”意象与全篇“梦中之梦”的结构,可以放置在张爱玲重要作品的系列中加以梳理,由此读解出这部作品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4.
比较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和张爱玲的《金锁记》的翻译,可以发现,著译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既受到目的语文化中赞助者的控制,也受到隐藏在赞助者背后整个社会权利话语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都随着20世纪的落幕而成为历史,从纵横两方面来考察张爱玲本人的存在意义和她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对处在新世纪风口浪尖的当代文学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雅与俗的融合、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调和、末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清唱、边缘与中心的亚动四个方面来阐述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独具的敏感心灵赋予其作品独有的意象话语,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话语来表现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月亮、玻璃、镜子、墙等意象,是作家内心思想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些意象使得张爱玲小说更具有了悲观、苍凉的色调,具有“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郭剑虹 《科技信息》2011,(32):197-197
维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反映中西部生活的最杰出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都以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为背景,为中西部移民们谱写着一幅幅诗篇。《我的安东尼亚》是其最杰出的拓荒作品之一,人与土地及自然的关系贯穿作品始终,回归西部草原正是逃离城市精神荒原的体现。拓荒者精神与日益工业化的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人的精神生态面临危机。从生态视阈来看,《我的安东尼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