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远离成人世界的荒岛上,戈尔丁用寓言的方式揭示了人性在社会文明束缚缺失的情况下的发展取向,撕碎了盖在人性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向读者阐释了人性本恶这一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3.
《蝇王》是一部内容及其深刻,视野广阔,可以从不同角度精心解读的作品。但是戈尔丁的目的不仅仅是发掘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他是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本质,并展示人类内心的欲望,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性之中自有善恶,但自由意志的发挥会引领人们作出积极的选择,从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希望和光明。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亦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坚持人性本恶的说法。在其长篇小说《蝇王》中,戈尔丁通过象征手法和神话的主要叙述技巧表现了善与恶、理智与冲动、文明与野蛮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在人类文明、法制缺失后所出现的混乱以及小说人物的兽性,从而揭示了性本恶。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蝇王》的主题,一方面肯定并阐释了戈尔丁在《蝇王》中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出该作品中隐含了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蝇王》是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这与小说所传达的深刻的人性"恶"道德主题密不可分。运用英国著名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小说文体论》中的相关理论,从视角变换﹑句尾焦点和篇章线性等文体特征出发,探讨《蝇王》传达并深化小说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蝇王》与圣经、希腊神话、《珊瑚岛》和战争的互文,得出小说背后的深刻意义,更了解到作者宣传人性本恶的观点、对所谓英国文明的讽刺及对战争的控诉。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Lord of the Flies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na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and the reflection of personality on society.Devils hidesomewhere dee in side of all people.Without morals,law and order it will eventually surface and come out.Evil it;the natural product of their con-sciousness.Simon understands,and this is the wisdom Golding treats with awe.that evil is"only us".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有关"人性恶"的论题的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借鉴了<圣经>中的"原罪说"来刻画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堕入罪恶的过程.在伊甸园一般的孤岛上,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又在戈尔丁笔下的孩子们身上重演,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但是,有了觉醒也就有了希望,戈尔丁的目的在于警世而绝不止于哀叹.  相似文献   

10.
《蝇王》借用一群孩子在一个荒岛上的经历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所谓“场景模式”本来指的是《圣经》故事中某些固定的格局,它们在故事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叙事类型。在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之中,这种场景模式也同样存在,既有文本内的,也有互文性以及文化性的场景模式。正是在这些场景模式中场景的不断重复,不断变异,催生并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和思想内涵,确立该小说牢固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从存在主义视角对人类生存的荒诞进行了思考,本文试从《蝇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荒诞和人与人存在关系的荒谬来分析它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小说《蝇王》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题思想的分析,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这样一个主题。抨击了文明社会中发生的权利欲望、物质欲望、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总结出人性丑恶是导致人类所发生种种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有别于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蝇王>研究套路,独辟蹊径,用存在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了<蝇王>的存在主义建构策略,展示了先前研究所忽略的这部作品的存在主义特质,为我们重新审视戈尔丁通过作品对文明与人性的思考开辟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明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发扬人文主义精神。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旨在对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进行生态主义的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一群孩子在荒岛上的生活片段,揭示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生态的破坏和无视正是人类相互残杀的悲剧根源.同时表达出对人类返朴归真、重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的渴求。  相似文献   

16.
陈雪峰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29-31,28
本文对荒岛文学《蝇王》和《鲁宾逊漂流记》进行分析,将人类的乐观与悲观态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揭示出无论是人性善恶,都是立体社会的一面;同时对《蝇王》象征体系中的几个典型加以分析,指出人类把握自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强调生产力的客观性,只是从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方面去理解生产力,因而生产力的发展只被看成是一种外在财富的发展。其实生产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只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生产力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表现为某种异己的物的力量并且扭曲了人的发展。我们相信,只要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打破异化的状态,重新回归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类主体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为切入点,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要旨,解读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指出戈尔丁在小说中通过对荒岛美景、孩子回归自然以及荒岛残忍暴行的刻画,表达了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