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了英语各种变体的出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英语"的使用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宗端华 《奇闻怪事》2009,(8):146-148
非标准英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和话语形式,是在多种语言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尊.在特定情况下,,非标准英语具有同标准英语一样的语用功能;在文学作品中,它能产生标准英语难以替代的语言效果.文章在简述非标准英语的形式特征和语用功能基础上,对文学非标准英语的汉译方法做了尝试性探讨.文章指出,谐音错字法、方言替代法、语序/词序倒错法和俗语替换法是翻译文学非标准英语可供选择的有效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使用美国当代语料库检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词汇,根据检索结果说明中国英语在美国社会的接受程度,探讨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和其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加速了英语教学本土化的进程,能够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特点并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国英语"悄然形成。通过对"中国英语"本土化特点和"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的应对策略,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语言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英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中国特点,具有了中国特点的中国英语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逐步提高,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接受与认可,并在传扬中国优秀文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里的中国英语绝不能等同于中式英语(Chinglish),笔者认同"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虽然同在一个连续体上,但是后者向前者的转化非常有限"这一观点,认为中国英语在句法层面亦有体现.通过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比较,可以说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有限转化.  相似文献   

6.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反映出使用这一特定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化背景.语言受文化的制约,学习者往往容易将本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从而产生理解或语用上的失误.从英汉词汇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来探讨这种文化内涵现象,旨在加强对学习者文化素质的培养,使语言学习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以减少交际障碍,提高对词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英语的得体性,最终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全球交际的通用语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高中的英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也在为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输送英语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至关重要的问题——语用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个问题导致了英语人才未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当地使用语言建立自身及国家形象。归根结底就是英语人才在初级英语教育未能在语用能力方面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该文将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探讨什么是语用能力,并针对语用能力在英语教学的可实行以及如何提高语用能力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用的语言和文化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本文试图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阐释.本文将首先介绍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其次将就"英语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及其对世界语言与文化的冲击展开讨论.在全球范围内英语垄断的条件下,汉语能否保持其应有的纯洁性?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面对和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较差、语用失误较多。叙事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实践为主要内容,对教学材料进行叙事化处理,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其所创设的接近真实的语境与语用能力中的"实际语境"不谋而合。语用导向下的大学英语精读叙事化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0.
江苗苗  李瑛 《科技信息》2012,(8):46-46,49
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语言中。歧义是一个语言表达式有一种以上意义的特殊语言现象。就是这种意义未定的独特性使得歧义在语言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日常交际语言场合中,人们有意地利用歧义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目的,充分显示出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修辞价值、信息价值和交际价值等不同的语用价值。本文着重论述英语日常交际中歧义的语用理解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