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深入,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的科学实验群众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在玉米生产上出现了以单交种为主,双交种、三交种、顶交种综合利用杂交优势,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崭新局面。遵循毛主席关于“推广优良品种”的教导,为使我省、我县的玉米生产良种化,迅速赶上先进水平,我们向外地引进了一些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2.
东单1号是东阳县种子公司用“东01”自交系作母本,“自330”自交系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自1980年试种推广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去年东阳县推广面积已达3.3万亩,占秋玉米面积的45.3%东单1号是1980年选育成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当前大面积推广或即将推广的4种类型12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综合评估,明确了单交种、改良单交种、三交种及双交种中的优良杂交种。找出了各个杂交种的适应范围;地点生态效应对产量发挥的潜力排序;同一地点对不同杂交种产量充分发挥的最佳排序;同一杂交种在不同地点环境中,最有利于产量潜力发挥的地点排序。  相似文献   

4.
石敬之  李士贞 《河南科学》1992,10(4):389-395
对4种类型12个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适应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杂交种产量不同;同一类型杂交种间产量也有差异。竖叶型单交种豫玉5号、豫玉3号均与平叶型丹玉13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改良豫玉5号、改良豫玉3号相应比豫玉5号、豫玉3号显著增产;三交种、双交种产量水平一般不及单交种。但郑三3号、豫三2号、3号。郑双3号、豫双6号的产量则等于甚至高于优良单交种丹玉13。不同杂交种适应区和稳定性不同,改良豫玉5号、改良豫玉3号、豫玉3号和豫玉5号的产量较高,适应性广泛。  相似文献   

5.
玉米双交种的优越性已为世所公认,于同等技术与自然条件下,一般可增产25~75%,成为国外和国内发展玉米生产的共同方向。但由于双交种二代以后分离严重、杂种优势锐减,需建立较完整的繁殖体系,每年配制大量的单、双交种。因此,稳定玉米双交种杂种优势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生产意义和理论价值。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958年利用X射线照射农家品种“牛尾黄”种子,在后代中发现有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第三产玉米国,玉米也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每年除了满足本省人民食用和牲畜饲料用外,还大量调往我国南方各地。我省所产的玉米品种有双交、小金黄、金黄后、玉顶子、火苞米等,其中以双交种为最多。从颜色上分,有黄色、白色、黄白色、紫色等,以黄色为最多。在玉米中,蛋白质的含量约占籽粒重的8─10%,脂肪占4、5─5.%,淀粉占60─70%糖占1.5─2%;矿物质白1.5─2%,还有少量维生素,因而营养价值较高。现代玉米加工的王要目的,是根据不同需要,合理利用玉米的各种营养成份,提高其经济价值。如把…  相似文献   

7.
本文讲述了我省玉米生产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玉米杂交种应用,品种资源和育种等问题。认为平衡单交种与其他类型品种的种植比例,提高中低产地区产量,是稳定和发展我省玉米生产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品种资源研究利用,重视群体改良工作,创造优良的基础材料以供选育高水平自交系之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检验线粒体杂种优势和线粒体互补作用在预测杂种产量潜力的可以靠性,我们测定了三十六套具有不同杂种优势的杂种组合。其中:小麦三十六套;玉米十四套;高梁六套。线粒体用27℃暗中培养2——3天的黄化芽鞘制备,采用华勃呼吸计测定线粒体氧化活性。小麦的线粒体互补测定结果与杂种的田间表现很不一致。玉米单交种和自交系亲本等比混合线粒体活性大多显著而于其单独亲本的线粒体活性;而双交种玉米则不表现出线粒体杂种优势和线粒体互补作用。具有强杂种优势的杂交高梁,也观察到线粒体互补现象。看来,线粒体杂种优势和线粒体互补现象在某些杂交组合中似乎是存在的,但还不能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9.
金坤九号是2000年以自选系116为母本,10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饲用型玉米单交种。育种单位:内蒙古金坤种业有限公司(原呼和浩特市种子公司)、呼和浩特市种子管理站。该品种是呼和浩特市选育的第一个青贮玉米新品种,为呼和浩特市“奶业兴市”战略的实施提供最适宜种植的品种,通过青贮玉米的种植,提高粗饲料的总产量和营养成分,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金坤九号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临翔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支柱。玉米生产的丰欠,不仅左右着全区的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全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临翔区玉米种植面积90%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种植管理较为粗放,长期以来一直以追求高产为目标而对玉米品质重视不够。2005年全区玉米种植9.6万亩,平均单产259千克,良种覆盖率仅为44.5%,优质玉米1.5万亩,  相似文献   

11.
“阿七三交”是我所玉米研究室自1990年以来自育单交种“阿单七号””为母本与自选系“马综1115”组配的特早熟三交种,在马尔康地区全生育期为138天,需大于等于10度活动积温1900度,是适宜在中纬度,高海拔玉米上限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经1991-1996年在所内及农户大面积试种试验均表现出高产(比对照“阿单六号”增产10%)以上,品质好,抗倒,适应性强,耐粗放耕作,不早衰,1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王春 《遵义科技》2004,32(1):20-21,32
种植绿肥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措施之一,绿肥在遵义县已经推广种植多年,为了探讨绿肥翻压后对后作玉米的增产作用,1999--2000年在南白、三合、三岔、苟江四个镇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绿肥翻压处理玉米平均单产达600.5公斤,比对照(不种绿肥)玉米平均单产505.8公斤平均增产36.2公斤,净增17.9%,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带状种植简称带田,是在继承间作、套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它以边际效应、光热效应、作物的协调配制关系,充分利用地力为理论依据,将农业环境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作物产量。张掖地区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试验研究推广带田,到1990年全区各类带田面积已达52万亩,占全区中部绿洲灌溉农业总耕地面积(198.11万亩)的26.2%。在生产上带田的种植形式有小麦玉米带田、蚕豆玉米带田、小麦葵花带田、小麦大豆带田、甜菜小麦带田、甜菜胡麻带田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群体灌浆期叶片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对三种株型玉米品种灌浆期叶片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耐密型品种中层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比叶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0.1%、15.2%、8.1%;中间型品种的各指标也分别比对照提高17.8%,12.1%,11.8%;平展型品种的各指标分别比对照提高13.2%,11.4%,9.7%.因此,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中层叶片发挥最佳生理功能是不同株型玉米品种达到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新疆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又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结合滴灌技术的发展,滴灌玉米在新疆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通过对滴灌玉米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玉米种植的管理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对新疆滴灌玉米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甜菜多倍体品种是近年来国内外甜菜品种的主流。在我国东北、华北、宁夏、新疆等甜菜产区已大规模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张掖地区农科所引进甜菜多倍体品种“中甜——双丰309”,1990—1993年累计推广种植12.8万亩,占四年全区甜菜种植面积的35.5%,平均块根亩产量4240公斤,含糖率19.6%,比对照品种甘糖一号增产3.3%,提高含糖2.01度,亩产糖量853公斤,比对照提高12.7%。该品种由轻工部甜菜糖业研究所培育,具有加工品质优良,稳定性好、抗褐斑病、耐根病的特点,充分表现了多倍体甜菜品种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势,1993年通过张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三交式顶交种“72—1”,是以本地硬粒型农家品种“盘安黄籽”为母本,以外地马齿型优良单交种“新单一号”为父本杂交而成,适合作秋玉米栽培。在1972年小面积制种、试种获得成功后,1973年横店、南溪两个公社种植面积扩大到1173亩,普遍地获得了丰收。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市川、水地区主栽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占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正常年份总产40万吨左右.约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5%.是我市粮食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因此玉米生产的丰、欠对于我市粮食总产和安全生产粮食有着举足轻重的怍用,近年来由于玉米大斑病发生危害,使玉米生产的发展和产量受到极大  相似文献   

19.
明时玉米和红薯传入中国,清初传入土流并存的广西,但是两者在广西的传播、推广境遇却有很大的不同:玉米传播迅速,种植面积较大,成为山区主要粮食作物,而红薯传播速度较慢,种植面积不大。究其原因,学界有人提出主因是广西在清朝嘉庆以前尚不存在较为严重的粮食短缺以及红薯对土质要求比玉米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红薯的品质不如玉米。  相似文献   

20.
“浙单一号”是自交系“金131”和“威591”的单交种,表现抗病,早熟,高产;籽粒淡黄色,中间型,千粒重265克;穗长12厘米,粗4厘米,每穗籽粒14行,出籽率84%。1970年秋季在东阳县良种场大田种植,亩产652斤,在胜利公社红光大队试种12亩,除去套种萝卜的面积,亩产550斤,在引自外省十多个优良杂交种的秋玉米品比试验中,单产居首位,比“新双一号”增产12.4%,比“黄火燥”增产31.7%。“浙单一号”抗大、小斑病和茎腐病等,1970年秋季嵊县北山地区大斑病盛发,据嵊县农科所试验,种“浙单一号”,在相同条件下,比“嵊县六十日”、“小金黄”、“小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