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关注的核心是存在和生存的问题。以苦难、荒谬、虚无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以苦难为形态、以荒谬为本质、以虚无为归宿的存在处境和存在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昌耀是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归来"诗人,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鼎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其中他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流浪四部曲":《大山的囚徒》、《慈航》、《山旅—对山河、历史和人民的印象》、《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结合他特殊的"归来"诗人身份和人生的经历及体验,分析他的四首诗歌中对主流审慎的靠拢与疏离、先锋精神的张扬、苦难的悲剧意识和生命的强力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来考察昌耀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余华的《活着》都真实地表现了人生的苦难,而两个民族对苦难的承载却呈现出迥异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对现实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人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方方作品的始终,在中篇小说《出门寻死》中,方方以轻松戏谑的态度描绘了一场看似滑稽的寻死闹剧,女主人公从"寻死"到"寻生"的转变,实际上是她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本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盐》是秦巴子一首充满理性光辉的骨气奇高的诗作。它的意旨潜藏得较为深沉,但通过披文入悄的细研,我们就会发现,“盐”这一物象始终被一种尖锐的理性之光所眩惑着、洞彻着,诗人藉此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的深刻理解,将“盐”提炼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锻就的顽健的生存意志和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墨白的《欲望三部曲》(《裸奔的年代》《欲望与恐惧》《手的十种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社会变革中人们精神蜕变时的挣扎。作者以欲望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人物对物欲、权欲和情欲的追逐,以风格多样的文本书写了孤独、恐惧、死亡、苦难等各种生命状态,刻画了人们在蜕变中展现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善与恶,表达了对社会历史变革中底层人物命运的殷殷关切。  相似文献   

8.
莫言以长篇出名,但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艺术也极为精湛,除了《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倒立》等以表现人生和苦难等的名篇外,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木匠与狗》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形式产生意义,幽晦的人生哲理正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叙述来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方式正是使虚构变真实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他用笔揭示黑暗时期欧洲犹太人苦难背后的历史,反省过去,也便连接了人类未来的和平与自由。犹太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曾屡遭迫害,纳粹时代也许就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为黑暗、残酷的一页。《安妮日记》和《辛德勒的名单》这些文艺作品已经让我们了解到犹太民族深重的苦难。然而,这个民族的牺牲、成就和抵抗的历史传统从何缘起?在这个民族经历的所有劫难和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塑造了苔丝这样一个美丽纯洁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农业的扩张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哈代着重刻画了作为农民阶级的女儿苔丝,在社会转型期遭受的苦难与挫折,在恪守传统与追求自我的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海内外流行一股质疑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思想价值的风潮,其中《水浒传》是被否定最多的作品,王学泰先生的"《水浒》游民意识论"基本代表了新时期学术界否定《水浒传》思想性的主要声音。由于作品成书时代的特殊性,《水浒传》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游民意识(亦即王学泰先生所论的"流氓意识")决不是小说的主导意识,作者笔下的梁山好汉集团是有一定思想追求、向往光明的政治军事集团,决不是排斥文明、不讲是非观念的黑帮团伙。水浒英雄的暴力倾向乃是宋元时期民族压迫之下的特殊产物,是苦难中的人民以牙还牙的复仇主义思想的极端表现。从学术规范上讲,新时期学界掀起的古典文学名著翻案风潮至少犯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和评价人物妖魔化三大致命伤。  相似文献   

12.
李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2-1094
并列连词"与"在先秦时期使用较为普遍。通过对《左传》中出现的并列连词"与"进行穷尽性的语料搜集,分析其在《左传》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总结归纳先秦时期并列连词的使用及特征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被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雪"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雪"被赋予多重的象征内涵:或是高尚人格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错位现实的反讽。透过刘醒龙笔下的"雪"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命运,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在乡村传播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的"人文精神"在《论语》中得到彰显。民法中的人格理论通过"仁"得以表现,而孔子的"仁"又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中庸之道"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18.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土生子》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赖特在大萧条时期的扛鼎之作。以作家经历为切入点,探讨在《土生子》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赖特在作品中成功地把客观细节描写和主观心理描写融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折射出人道精神的光芒。《土生子》反映了赖特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娴熟精湛的创作技巧,也从更大方面反映了大萧条对美国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无题》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重视,评介作品众多,观点莫衷一是。本人拟从《无题》诗作者苦难心灵历程的表现来探讨,以期求得对《无题》诗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