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科学24小时》2014,(3):6-9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实现软着陆。“嫦娥三号”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史,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嫦娥奔月     
<正>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堪称我国设计制造的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航天器之一。实现月球软着陆是此次嫦娥三号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了能够成功落月,嫦娥三号使用了先进的大推力变推力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能够灵活调节在软着陆下落过程中的推力。此外,测速测距雷达、降落相机、激光测距仪以及先进的导航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嫦娥三号安全着陆。当然,它还有自主选择着陆区的能力——识别8°以上的陡坡、识别高度大于0.2米的凸起物。"玉兔号"具备20°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封面说明     
<正>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2月14日21时在月球正面虹湾以东地区软着陆,如封面显示,这是我国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成功实施软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嫦娥"再度奔赴那谜一样的月宫。与前三次不同的是,"嫦娥四号"将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国防科工局今年1月宣布,我国"嫦娥四号"探月卫星已经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将在2018年发射,去完成人类航天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虽然人类对月球探测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但尚未有探月卫星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因此,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有人梦想在月球上建造密闭的城市,里面的环境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类似。随着各国探月计划的不断推进,未来的月球基地有望成为真正的"天上宫阙"。2013年12月2日,我国用长征3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嫦娥3号落月探测器,它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发射无人月球探测车的国家,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国内外还将发射哪些月球探测器,如何实现探月的最终目标——建成月球基地?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连续不断耗资庞大的空间探索计划导致美国航空航天局面临资金短缺、公众指责的窘境。然而,lop年国防部研制由航天局发射一枚试验型空间探测器"克莱门汀号"在多巨月球250英里空间近地轨道为期2个月的月面测绘中,发现月球南极一座陨石坑内可能存在冰湖从而使月球探索再度升温、高潮迭起。美国航空航天局已作出紧缩开支、调整空间探索计划规模和降低航天器造价的决定,并根据现行规划安排,于今年初成功地将一枚新一代小型月球资源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以期详细勘查月球资源状况。造价低廉、性能优越的航天器此次月球近地勘查无论投…  相似文献   

7.
探月回顾     
《科学之友》2006,(5):47-47
1958年-1976年美国与前苏联一共发射了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1969年“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成果。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kg的月岩样品。  相似文献   

8.
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太空。 月球探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探测分三步走。第一步“绕”,发射环绕月球探测的嫦娥一号;第二步“落”,发射可释放落月探测装置的航天器;第三步“回”.在月面自动采样后携带月表物质。  相似文献   

9.
继印度“月船1号”在月球表面的沙粒中发现了水分后(见本刊2009年11、12月号第4页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于2009年11月13日宣布:在月球南极附近的陨石坑内有更多冰冻状态的水。这是在分析了无人探测器LCROSS的观测结果后得出的结论。这意味着将来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后,可以就地取水饮用,还可以电解水产生呼吸用的氧气和火箭的燃料氢气。  相似文献   

10.
若然 《科学24小时》2013,(6):56-56,F0003
<正>前苏联月球探测器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了24个"月球号"探测器,18个完成了探测月球的任务。其中,在1959-1968年期间发射了"月球1号"-"月球14号"探测器,它们探测了月球的背面,进行了绕月飞行,实现了在月面的着陆。此外,在1969-1976年间,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5号"到"月球24号"探测器,还成为月球的自动科学站。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22日,印度将一个名为"月船一号"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成为亚洲第三个把人造卫星送入月球轨道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正嫦娥三号3大工程目标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06,(5):41-41
2010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美国将在2010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释放2个固定着陆器收集岩石样本,之后返回地球。此次任务命名为“月光”,它将在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南极艾肯盆地着陆,其目的是研究盆地形成的时间并将该地的土样带回地球进行分析。美国的科学家将为这2个着陆器确定盆地内最佳的着陆点。每一个探测器将收集1kq的岩石和碎片。“月光”任务将有助于了解盆地形成的独特过程。  相似文献   

14.
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得到了大量月球数据产品,填补了我国在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胡浩 《科学》2005,57(3):7-9
人类认识月球,从对月的原始崇拜和流传神话开始,继之以天文观测,到20世纪后半叶,人类已经实现了对月的近距离接触和探测.总结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活动,可以划分为探、登、驻(住)三个阶段:探是指对月球情况进行近距离或有接触的无人探测;登是指人登上月球,与月球直接接触,进行有人直接操作的探测;驻(住)分两个层次,一是驻,即人携带设备登陆月球后很快返回,设备仪器长期驻留月球开展探测活动;二是住,即人在月球上长期居住和工作.  相似文献   

16.
廖文根 《科学之友》2009,(10):40-40
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科学家一直以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姿态,在浩瀚太空书写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体现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这是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激动、兴奋、自豪的一刻。这一刻注定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史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顺利升空,上面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min后,"跟踪正常"的信号陆续从各个监测点传来。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不仅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将探寻、收集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外太空,从而更好地造福全人类。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悲壮地撞向月球,结束了它的探月使命,中国探月工程进入第二阶段。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和探月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将采取怎样的方式"软着陆"月球?嫦娥三号将携什么样的月球车登月?我国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国外的探月工作有什么突破?"嫦娥"探月是举世关注的大事,它所带来的攻坚精神、创新意识,都将成为全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事实上,月球的物理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地球也有重要影响,加之它资源丰...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09,(10):52-53
美宇航局:欲建永久月球基地2010年发射无人登月舱和通信卫星在2020年之前派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月球基地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5,(11):9-9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分“环绕、降落、返回”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环绕:向月球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用8—9天的时间完成从地球飞往月球的38万千米漫漫征程。飞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嫦娥一号”与运载火臂分离,通过变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  相似文献   

19.
几千年来,中国人只能遥望月球吟诗作赋,或是抒发团聚的喜悦或是寄托离别的哀愁。今天,月球终于迎来了来自中国的使者。嫦娥三号为月球带去了亿万华夏儿女的问候:你好。月球!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探月的征途早就起步且越来越快,作为整个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关键组成,嫦娥四号的一小步,无疑是整个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那么,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宝贝让人如此着迷?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探月的步伐已迈过了半个多世纪。回顾探月史,所有的阿波罗载人任务、甚至苏联和美国的其他无人着陆月球任务几乎都集中在月球正面。之所以一直探测正面、在正面着陆,却从不去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