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从多方面探寻了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他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存在境况的多种可能性;对某一种人类存在境况,则揭示其多种可能性表现;对同一存在境况,则挖掘其蕴含的多种可能性意义。这样,昆德拉小说以其对人类存在无限可能性的勘探反抗现代生活的被“缩减”,以使人类免遭“存在堕入遗忘”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小说家刘恪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深耕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先是从小说技巧入手探究现代小说与先锋小说的秘密,继而沿着心理→语言→艺术→法则→境界的诗学秩序,对文学关键词进行具有个体色彩的诗学阐释,进而从美学角度讨论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发生、进展、现象、状况以及当下写作的可能性,多年来不断实践着前瞻性的理论建构,为当下小说理论研究与文学理论建构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的循环观不仅是一种历史认知论,同时也是一种关于叙述的方法论。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循环论,在近三十年小说中得到了大面积的释放,形成了叙述时间的循环景观,被文学化为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时间结构:首尾相接的闭合式结构和轮回式的重复结构。循环论所开启的叙述学彰显了现代小说继续进行形式革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滕固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唯美派、海派皆有关联,他多元的文学经历和小说创作使他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一个介乎中间状态的独特存在。其小说善从个人的心理经验抒写自苦的单恋和孤独的漂泊,独具特异的革命视角和现代存在主义的色彩,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6.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中,小说的现代革命是经由鲁迅、郁达夫等先驱者的创作实践才得以形成气候的。郁达夫以他愤激的控诉、伤感的喟叹、对自然美的沉醉与散文式的行文笔触,使中国现代小说较古典小说相比具备了更齐全的花色品种与更开放的疆域。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规定性的超越,成就了郁达夫的文学生命的个性,并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多。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专就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进行定量统计与计算分析,这对揭示话本小说在“题目”这一修辞“标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中,小说的现代革命是经由鲁迅、郁达夫等先驱者的创作实践才得以形成气候的。郁达夫以他愤激的控诉、伤感的喟叹、对自然美的沉醉与散文式的行文笔触,使中国现代小说较古典小说相比具备了更齐全的花色品种与更开放的疆域。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规定性的超越,成就了郁达夫的文学生命的个性,并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一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中,用深刻、犀利的写作手法将几位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哈代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探索与透彻研究,堪称精神分析小说家之先驱。  相似文献   

12.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异质文化",它从最初的"新客"身份演变成后来的"归化者"的定位,其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中,20年代中国的新文学家们对于"新客东来"的现代主义基本上持期许与犹疑并存的态度,现代主义在那时还只能说是一种广为散播的质素.3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衬托在强势的民族危亡的时代语境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流之下,这种突破也显得十分单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缘宿命在当时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3.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的代表作。虽然小说的创作不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但小说中明显地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如:黑色幽默,元小说,戏仿,反讽,拼贴。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有别于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蝇王>研究套路,独辟蹊径,用存在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了<蝇王>的存在主义建构策略,展示了先前研究所忽略的这部作品的存在主义特质,为我们重新审视戈尔丁通过作品对文明与人性的思考开辟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少年梦》,是一部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多方面教育意义的小说.作者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热忱歌颂了主人公爱国爱乡情怀、拼搏进取精神和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土生子》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阐释作品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原则及其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文学特征,以期从哲学的视角来赏析这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了当代英美文学。分析了存在主义的产生及其对当代英美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的比较“具有普遍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西方不同历史事态的发生机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从历时发展的维度看,中西马克思主义遭遇现代主义,是在历经斗争共振与兼收并蓄、否定碎片与肯定整体、回归超越与多元认同的砥砺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的文艺观念品格。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弥合比较显明现代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场域下的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形似枘凿,实则相通相补。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到90年代末的繁荣,呈现出曲线发展的轨迹。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女性文学、政治文学与色情文学出现台湾文坛,曲线轨道的中轴是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更能看到女性成为"人本体"和女性话语衍进的艰难历程。台湾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存在主义看似具有鲜明的上世纪符号,但其精华深入人性髓质,对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具有将其理解并诠释的必要性。文章基于哲学、文学、政治三个学科领域,试图系统解读萨特:哲学方面,以萨特的若干基础命题为依托,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隐性的哲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文学方面,结合萨特身世及其主观性格的养成,列举并分析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作品产出的必然性;政治方面,把握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试图展现萨特的特殊政治角色。最后基于保罗&#183;约翰逊的观点,对萨特的评价保持中立,并倡导知识分子应当进行必要的自律自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