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都以不同的理论形式表征着作为实践主体与对象化实践活动的客体对象的矛盾和对立,表现为主体的创造物对主体的奴役和控制,它限制主体自身自由意志的实现。当异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时,异化问题就会促使人们去反思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即异化的根源是什么?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深入剖析异化根源,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生物学原因进行探讨已势在必行。异化根源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异化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更深刻地认识异化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最终,实现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所造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析构成了劳动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试图揭示父权制世界观统治下女性同自然倍受压制和迫害的悲惨处境。戴维.劳伦斯的中篇小说《公主》,讲述了主人公"公主"在代表工业文明的父亲极端的教导方式下异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充满矛盾的自我寻找过程,以及其异化的性格如何最终导致了代表着人类自然本性的罗梅罗的悲剧下场和自己荒诞的结局。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几近异化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及自然在父权统制下的悲剧局面,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科技人化主要是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从而克服科技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继承并扬弃了历史上已有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对现实经济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实现了异化概念由政治和哲学领域向现实经济领域的转向。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己化存在。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同,马克思所谓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试图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寻找人走向自我异化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因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毕竟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隐含了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同时在对人的本质及社会历史观的认识方面亦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生成的历史,人通过劳动实现和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人的劳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但在这种否定形式的发展中,又创造了和包含着积极的成果。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于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此标地志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一种根本处境:人的异化。马克思从劳动的分析入手,寻找人类生存异化的社会根源,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反思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生存异化的根源,希望回到思想的本源,实现思想、语言与存在的同一,让思想保持它的丰富性、多维性,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思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时,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一,概念要明确,要在确定的意义上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生存论的意义上,自由是相对于异化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第二,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人本主义,从人们的生存条件出发来思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第三,历史地看待马克思,分清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第四,要正确处理长远的、根本的价值目标和现阶段的价值目标的关系。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的长远的、根本的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现阶段,就是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不可能把自由全面发展当作现阶段的价值目标,我们必须经过异化的发展才能达到异化的消灭。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布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长期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人来源于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在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随着资本主义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出现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后果。这就需要消除异化劳动,减轻异化劳动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逻辑上和事实上分析了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活动必然导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特别指出了这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是对异化劳动的克服以及对异化劳动积极成果的保存,由此阐明了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实践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劳动异化的分析,到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再到异化与人的实践本质关系的探究,将异化从政治学的概念上升为哲学的概念,充分说明了实践产生异化的不可避免性和实践又可克服异化的势所必然性,依此建立了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实践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张芬 《科技信息》2010,(18):139-139
《伟大的盖茨比》堪称上世纪2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一首绝唱,本文将从异化角度探讨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过程,反映出菲茨杰拉德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并得出消费主义是异化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