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2.
书林漫步     
五种明人辑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是:《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末冯梦龙纂辑。各四十篇共收话本一百二十篇。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其中有些可能就出于冯氏之手。“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作。共八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三言二拍”为研究宋元明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就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说,“三言”在“二拍”之上。  相似文献   

3.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刘操南1、绪言《毛诗·周南·关雎》是列入《诗》305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这样的编次,司马迁曾说是...  相似文献   

4.
由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写的《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一辑自1990年出版后,深受社会各界读者的好评与欢迎。现在,该书第二辑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第二辑《新中国外交风云》共收集了21篇文章,主要内容有:回忆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苏的经过;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不久,周总理访问匈牙利的有关情况;回忆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前后的情节;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和中美建立“巴黎秘密渠道”的前前后后;1964年曾轰动世界的“九人案”事件的介绍,等等。文章的作者都是这些涉外事件的经历者或当事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在读作家纪广洋写的一本书《没有彼岸的河》。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没有彼岸的河》,这该是怎样一本书呢?河为什么会没有彼岸?书名如同一个谜面,让我感觉“扑朔迷离”,吸引着我去书中找寻答案……第一辑《青春、梦想和房子》,第二辑《未来什么时候才能来》……第八辑《风雪中的温暖》。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慢慢伸  相似文献   

6.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史论丛》八○年第一辑,首篇有荣同志的《试谈西周纪年》,方法全用王国维“月相四分法”,而拙著《两周考年》首列四个论点:〈一〉否定“三统历”〈二〉否定“三正论”〈三〉否定“月相四分法”〈四〉确定失闰失朔率并说明这四个论点如果有一个动摇,全文推翻。王国维先生不了解齐梁星历家何承天、祖冲之的话“四分历久则后天,三百年辄差一日,”也不知道刘歆“孟统”  相似文献   

8.
一 诗的数量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有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计在内。《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室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以前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尊为《诗经》。  相似文献   

9.
《认清真假朋友》和《吃吃喝喝决不是小事》,这两篇小评论,第一篇原发表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评论选》第五辑上,第二篇发表在一九七○年第二期《红旗》上,作者刘玉艮。小评论是论说文体裁,是文化大革命中创造的新文体。所谓小,就是题目抓得小,内容往往是一事一议,事理结合,就事论理;篇幅是比较短小的;语言群众化、口语  相似文献   

10.
衷心祝愿     
1985年,我在《学报》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以后几乎是每年都有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报发表,其中绝大多数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文摘刊物全文转载,《学报》是我学术成长的“天梯”,我深切地体会到《学报》对青年学者重要的扶持作用,这些年来,我也尽力以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所获得的学术反响来回报《学报》。  相似文献   

11.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曾于1988年出版了《重庆大学学报》“管理工程与技术经济专辑”的第一辑。在此后的数年里,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继续辛勤耕耘在科研、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并取得了更多的成果。这些成果使该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重庆大学学报》“技术经济与管理工程专辑”的第二辑,重点收录该院技术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反映了该院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部分成果以  相似文献   

12.
壮族作家蓝阳春近年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已经在北京和地方四次登上了散文领域的领奖台。《守珠棚一夜》获全国六大单位合办的《美丽富饶的祖国海疆》征文奖,《大明“佛光”》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优秀奖,《这仅仅是开始》获江苏《祝你成才》杂志举办的“成才路上”征文奖,《故乡的山影》获《河池日报》“我爱河池”征文奖。在广西的散文作家队伍中,蓝阳春是有成绩的一个。造就这位作家的,是他故乡的山水,是他故乡的人民,是他民族的文化,。蓝阳春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三年,赵树理发表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两篇著名小说。这两篇小说的问世是解放区文学创作走向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的丰硕成果。彭德怀同志看了《小二黑结婚》后为之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郭沫若在评论《李有才板话》时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周扬在《论赵树理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15.
《九章》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和《悲回风》九篇。这九篇作品正如朱熹所说:“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现在一般认为,其中除《桔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外,其他诸篇都是他在两次流放中所作。它们大多是记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在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抒写了他在流放期间怀念故国的真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但以往的研究很少对其进行文本分析。通过比较严可均《全三国文》所辑《典论》所有佚文,可以推知《典论》的著述体例,以此衡之,《论文》开篇至“而作论文”应为篇序。结合篇序与正文来看,《论文》是围绕评论“七子”的创作展开的,从“文体”与“文气”两方面破除时人对他们的轻视,再通过提升文章的价值来推重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4卷4册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海峡两岸学术界、文化界以及妈祖信众的好评。2009年10月,《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3卷5册仍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并在11月1日的第五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上举行了首发式。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19.
张维慎博士的论文集《沙苑子文史论集》,已于2014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中的一种,全书30余万字。书前附有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的题签和著名古文字学家王辉先生的序;书后为作者的后记。文集主体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编为“历史地理研究”,由10篇论文组成;第二编为“中国古代礼俗研究”,有6篇论文;第三编为“简牍与典籍研究”,有8篇论文;第四编为“文物研究与鉴赏”,有9篇论文;第五编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有7篇论文,合计40篇论文。在这40篇论文中,其中有10余篇论文刊发于《文史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州学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