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共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临沧市粮食生产近年来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及道路建设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减幅较大。围绕实现全市“十一五”粮食播种面积26.7万hm^2,总产量75万t,年均递增1%的发展目标,本文简要回顾了“十五”粮食生产情况,分析了“十一五”粮食生产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实现“十一五”粮食生产发展目标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2003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一路上涨,其直接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缩减、干旱、粮食的总产量下降等,导致粮食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其深层次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农民弃农从工从商,大量粮田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粮食用地,农产品生产结构不符合需求结构,导致了粮价上涨;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也是导致粮价不稳的深层次原因;耕地的快速减少是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1949~2001年济宁市(不包括泗水、汶上、梁山)各县(市、区)的统计资料,分析了53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78~2001年济宁市12个县(市、区)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了粮食产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指出了粮食单产、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是影响济宁市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为解决济宁市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2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粮食播种面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正面影响最大.同时,利用模型对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进行了数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7年安徽省统计资料,对全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诸要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粮食播面比与复种指数三者的乘积)、单产、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民的粮食收入是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耕地非农化、粮食总需求增长的压力,势必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是资源禀赋背景下,城镇化、工业化及政策因素引致农户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建国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市场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胡锦涛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探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已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笔者对建国以来,定西市56年的粮食生产情况作了探讨、分析,初步认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一是政策,二是科技,三是结构调整。现就笔者的思考情况作一概述,以供与同行商椎。  相似文献   

8.
陕北丘陵沟壑区和长城沿线风沙区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特色农业区。本区干旱少雨,土壤瘠薄,农业生产条件差,栽培作物种类多,秋杂粮多,而且大部分可出口,其中杂豆、荞麦、糜子、谷子等在本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杂粮产业化对繁荣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3个粮食主产区中仅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在3年中始终处在前沿面上,且处于投入产出前沿省份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地,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收入和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城镇化推进与自然灾害,仍然成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效率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徘徊期、增长期三个阶段,分析了粮食发展的趋势,预测了2000-2023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剩余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波动进行分析,根据其波动情况将1990-2012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划分为2个阶段.然后采用改进的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两个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波动频繁,且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粮食单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控因素;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应注意环境保护,发展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耕地保护应严格执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剩余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波动进行分析,根据其波动情况将1990—2012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划分为两个阶段.然后采用改进的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两个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波动频繁,且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粮食单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控因素;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应注意环境保护,发展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耕地保护应严格执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南、河北省1992—2007年市级尺度的玉米、小麦总产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降雨量数据,通过建立粮食减产量与农业干旱之间的定量关系,对各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生产的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了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在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分别提取了代表农业干旱"敏感"(轻度干旱发生时,产量损失重大的年份)和对农业干旱"适应"(发生严重的干旱,但产量损失较小的年份)的案例,识别了影响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得出的一些结果可以为制定降低农业干旱脆弱性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3—2012年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选取9个对粮食生产影响比较密切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粮食生产因素进行关联度大小计算,研究了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了关联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干旱是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自然灾害,目前已成为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面对自然灾害的危害,如何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临沧市2005年干旱灾害实况、成因和特点进行分析,对抗旱工作进行探讨,提出:抗旱减灾与防治干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不仅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而且要真正树立长期抗旱和科学抗旱的思想,并对建立建全抗旱减灾提出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分析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来河南粮食生产效率变化,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较大的是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变化,而制约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因素是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未得到提升,河南省粮食生产中加大技术推动应用和优化种植规模仍具有较大潜力。因此,加快河南省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南低山丘陵区资源丰富,历来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粮食生产近年发展缓慢。根据采用趋势潜力与资源潜力相结合的方法,所进行的桂林市土 地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发挥和实现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径分析在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通径分析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该原理对1978~2000年中国粮食生产的7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剖析各因子对粮食生产的相关影响及其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导因子,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化肥投入和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间接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数据集在国内缺乏验证和应用的问题,利用东北粮食主产区1992—2013年土壤10cm表层实测站点数据,采用2种评估方法,即皮尔逊相关绝对法和干旱判断吻合度相对法,对欧洲空间局气候变化倡议(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CCI)的土壤湿度数据集,融合遥感土壤水数据产品在东北粮食主产区表征干旱的准确性进行评估.2种分析结果表明,CCI遥感土壤水在判断东北粮食主产区干旱事件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东北粮食主产区内表征干旱的有效指标开展农业干旱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三大粮食功能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量化指标体系,测算农业科技创新及粮食生产碳排放量水平,并以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了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及影响路径。研究表明:2011—2020年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粮食生产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组间异质性明显;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碳排放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在粮食主销区更加显著;技术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在农业科技创新减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继续以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重视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及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并根据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异质性制定减碳相应政策,实现粮食产业绿色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