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也是脑细胞数量最多的昆虫。蚂蚁的大脑由大约25万个细胞组成。通过对蚂蚁群体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科学家发现蚂蚁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现代人类社会的棘手难题。比如交通拥堵问题,作为地球主宰的人类对此却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因此,人类虚心向蚂蚁朋友学点生存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数字     
正800在人类航空航天史上,上过太空的动植物寥寥无几,不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刚刚派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动物大军——约800只蚂蚁进入太空。这些蚂蚁被分成8个小组,用来研究在失重等不同条件下蚂蚁的族群行为。人类一直在尝试破解蚂蚁的行为秘密,通过研究蚂蚁的最优路径选择、障碍物躲避等行为,我们能够组织出多种适合人类社会的行为方案,如公共场合逃生方案或灾害现场施救路线等。  相似文献   

3.
蚂蚁的战争     
蚂蚁是人们常见而又不甚熟悉的昆虫,它起源于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蚂蚁种类繁多,全球约有9000种。我国至少有600种以上。像人类一样,蚂蚁占据了几乎每片适于生存的土地,只有冰山和南北两极未曾涉足。虽然有成千累万种,但无一种蚂蚁是独居的,都营群体生活。在独特的蚂蚁社会中,进行着没完没了的蚂蚁战争。  相似文献   

4.
正它们可以吸引你驻足细心观察,也能在你眼皮底下建立一座城市而不被察觉。它们有仅次于人类的复杂社会,却又仿佛渺小的与人类的生活毫不相干。它们就是蚂蚁,如此常见,可人类还是对它们所知甚少。蚂蚁研究者工作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跟蚂蚁打交道,和100多年以来无数的昆虫学家们一样,他们要干的活,就是花样围观蚂蚁打架,然后革新昆虫学认知。围观蚂蚁的意外发现看蚂蚁打架估计是不少人的童年乐趣之一,而对一些昆虫学家来说,这项乐趣以研究的名义延续到成年之后——1886年,时年38岁的瑞士著名昆虫  相似文献   

5.
蚂蚁的文明     
蚂蚁和蜜蜂、白蚁一样,是昆虫中为数不多的社会型昆虫。蚂蚁不但种类多,而且数量惊人,一个蚂蚁群体中个数可多达50万头以上,曾有人估计,整个蚂蚁的数量可能会超过其他全部昆虫的总量。 微型文明 分工紧密 蚂蚁社会主要由不生育的母蚁组成,其中个体较大、发育稍好的母蚁便成了兵蚁,担任蚂蚁杜会的警戒、保卫及战斗任务,个体小的蚂蚁  相似文献   

6.
止敬 《科学24小时》2004,(10):29-30
上亿年“老生物”蚂蚁,一种平常的生物,平常得在世界每个角落里都能见到,平常得在任何季节都有它的踪迹。蚂蚁又是最古老的一种生物,人类曾在已有1亿多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过它们,那时恐龙早已灭绝了,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却依靠集体的力量,把繁衍下一代作为最高目标。蚂蚁的体重只有1毫克,有将近1万个家族,其进化史比万物之灵的人类进化史区区200万年长得多。蚂蚁在上百万种陆生动物当中,其数量是首屈一指的,普通的工蚁能举起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物体,其力气在陆生动物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蚂蚁能够形成由3亿只个体组成的超级群体。畅行的“交通…  相似文献   

7.
多情的蚂蚁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蚁是一种生性好斗的蚂蚁,奇怪的是这种沙蚁和人类一样,会为战死沙场的"将士"送葬。它们排成长长的"送葬"队伍,将战死者送往它们固定的墓地,用沙子掩埋尸体,并时常带上几棵有根的小草栽在墓前,以作纪念。凶猛的蚂蚁在非洲北部的丛林里,生活着一种比狮子还要凶猛的蚂蚁。这种蚂蚁比一般蚂蚁要大几十倍,身上长着黑绒绒的长毛,  相似文献   

8.
蜂群理论与群体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7,(11):37-39
人们常说蚂蚁和蜜蜂是非常聪明的昆虫,其实单只蚂蚁或蜜蜂并无聪明可言,聪明的是它们的群体。而对蜂群等集群智能(又称群体智慧)的研究,于人类解决一些系统管理问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它们为什么不恋手足之情?它们为什么同胞相残?动物界的这种同胞相残的奇异现象,一直困扰着众多科学家。目前,科学家们正对此寻求种种科学的解释,以期揭开其中之迷。几千年来,谦卑的蚂蚁常被人类奉为学习的楷模所罗门国王常常告诫他的臣民:“去看看蚂蚁吧.思考一下他们的行为,你们会变得聪明起来。”所罗门国王赞赏蚂蚁的辛勤劳动.是因为蚂蚁总是忙碌地为越夏和越冬的仓库储藏粮食。蚂蚁最受人推崇的是它们的无私奉献。蚂蚁中的工蚁常被描绘成长有6只脚的“特丽莎母亲”,她从不知疲劳,总是忙碌地为蚁丘中的其他蚂蚁服务。工蚁虽…  相似文献   

10.
蚂蚁很小,但是组织纪律性很好,等级森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 撒"路标"的织蚁 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叫织蚁的树柚蚂蚁.这种蚂蚁用它们幼虫吐出来的丝,将成千上万的小树枝和树叶连接起来,筑成连片的空中巢穴.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06,(4):77-77
蚂蚁王国是一个具有严密的社会分工、充满神奇色彩的小王国。在一个蚂蚁王国里往往居住着5000万个成员。尽管“蚁”口众多,蚂蚁却能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王国。蚂蚁女王(蚁后)随时都知晓食物的贮存情况。如果蚁后发现食物丰富,它就多生育;一旦发现食物缺少,它就停止产卵。在蚂蚁王国中还有一个怪现象:一个没有蚁后的部落会整个地死去。因此,很多蚂蚁王国都有接纳其他蚁后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多情的蚂蚁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蚁是一种生性好斗的蚂蚁,奇怪的是这种沙蚁和人类一样,会为战死沙场的.将士"送葬.它们排成长长的.送葬"队伍,将战死者送往它们固定的墓地,用沙子掩埋尸体,并时常带上几棵有根的小草栽在墓前,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2-12
<正>在人类看来,蚂蚁和蝴蝶都不是"健谈"的动物,但是霾灰蝶毛毛虫和褐蚁之间的"对话"却有些不同。——伊丽莎白·潘尼斯某些蝴蝶幼虫可以通过模仿蚁后发出声音,进而从蚂蚁那里得到食物和保护——即便在食物稀少的时候也是如此。专注于生物研究的科普作家伊丽莎白·潘尼斯对此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毛毛虫能通过声音模仿从蚂蚁那里享受到最高级别的待遇。今年,研究人员对12种蝴蝶幼虫进行了类似的测试,发现那些不依靠蚂蚁提供食物和住所的蝴蝶幼虫,也可以发出类似蚁后的声音。他们认为,其  相似文献   

14.
原始人经过漫长的实践活动,促成了思维的诞生,使之与众生命之间横亘出一条威严的界限。但与此同时,千万年来某些物种也因为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秘密地优化自己的身体构造,甚至产生超常的、但有别于人类的智慧。只需要一个契机,比如想方设法改良生活条件,或者像《阿根廷蚂蚁》中的包迪诺先生为它们提供一个愚蠢的机会,蚂蚁就会无法控制地大量繁殖,直至胁迫到人类的统治地位和生命。作者写作这篇寓言时一定在忧虑:人们读过《阿根廷蚂蚁》后是否会爆发出一种切实的危机感,然后把这种危机感向四面八方传播……卡尔维诺的故事并无奇特之处,它们在我…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蚂蚁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这种个体弱小的动物在1.3亿年的漫长岁月里,竟然进化成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社会性昆虫。如今,它们庞大的个体总数超过了其他所有动物个体数的总和,它们的总重量甚至和人类的总重量旗鼓相当。那么,小小蚂蚁是如何成为昆虫世界的强者的呢?  相似文献   

16.
点点滴滴     
人类为了获得牛乳而饲养了乳牛,为了食肉而饲养了猪、肉牛等动物,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有谁知道世上竟有一种蚂蚁能像人一样为了获取自己的食物而饲养壁虱呢? 日本香川大学教育学部的伊藤文纪先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岛上的植物园里发现了这种蚂蚁。它体长2毫米左右,广泛分布于亚洲。  相似文献   

17.
养生保健一直是人类讨论的话题,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保健意识并不太强,而有些动物却非常注意“养生保健”.那么,就让我们借鉴一下动物们的“养生经”吧. 洗洗更健康 老年美洲熊有个习惯——喜欢到含有硫磺的温泉里洗澡.据说在里面泡着,可以治疗它们的老年性关节炎.乌鸦、喜鹊等鸟儿则喜欢“蚁浴”,即飞落到蚂蚁群中,张开翅膀下面的蓬松羽毛,不断地翻转着身子,将蚂蚁扫进羽毛之间,受到惊吓的蚂蚁向小鸟喷出蚁酸.原来,鸟儿羽毛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蚂蚁喷出的蚁酸正是消灭寄生虫的良药,聪明的鸟儿因此享用了免费的“蚁浴”.  相似文献   

18.
马晨 《科学之友》2007,(7):52-52
蚂蚁很小,但是组织纪律性很好,等级森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 撒“路标”的织蚁 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叫织蚁的树栖蚂蚁。这种蚂蚁用它们幼虫吐出来的丝,将成千上万的小树枝和树叶连接起来,筑成连片的空中巢穴。为了便于在如此庞大的“帝国”内进行联络,织蚁采用了非常奇特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制造了工具,而工具也塑造了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过去,人类学家曾经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决定性特征。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生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黑猩猩用树枝取食蚂蚁,这表明人类并非唯一会使用工具的生物。1960年,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在其著作中写道:"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工具,重新定义人类,或者将黑猩猩视为人类。"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南美洲的蓄奴蚁竟然是靠掠夺、蓄养"奴隶"为生的,它们就像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奴隶主那样实行王国统治.蓄奴蚁是一种非常强悍的蚂蚁,它们没有兵蚁、工蚁之分,几乎所有的工蚁都变成了兵蚁.这些蓄奴蚁大都懒惰成性,从不进行造巢、抚幼、觅食、清洁工作.看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