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支探险队的领队是73岁的玛丽珍妮·科夫曼博士,她20年里骑车或乘吉普车收集了500个神话般目睹阿尔玛雪人的叙述。她得到的印象是阿尔玛雪人的脚印巨大。她还研究了阿尔玛雪人的大量粪便。科夫曼博士的同事格雪戈里·潘琴科夫声称,这为他在卡巴尔达地区看到一个阿尔玛雪人的努力增添了新的动力。于是,由法国资助组成联合探险  相似文献   

2.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冲破“先前阔”的文化阴影,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审视科技史项目,并通过客观的比较可以断定,中国古代科技史是一篇被误读成了“先前阔”的历史,它意味着,作为“李约瑟难题”的推理前提是虚幻的,因而,对它的任何求解都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西方逻辑悖论研究最具活力的表现是一系列“语境敏感”方案的提出,典型者当推“情景语义学”方案。它认为,把“P而非P”改变成“P1而P2”,悖论便无从产生。但是,该方案只是对一些例子而言“非常自然”,对另一些例子,如“强化谎者”悖论的解决,便很有“特设性”了。  相似文献   

4.
技术的价值伴随着它的设计、发明而诞生,伴随着它的开发、生产而增长,伴随着它的应用、普及而实现。作为其“自然编码”,技术从设计到发明形成它的“内在价值”;作为其“社会编码”,技术从开发到生产形成它的“潜在价值”;作为其“社会表达”,技术从应用到普及形成它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柏格森与胡塞尔一样,坚持“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首先表现在柏格森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哲学家;其次,它引导着柏格森“回到事实本身”,并由此在哲学上走向一种“实证的形而上学”。它表现为以直觉为方法和反体系的总体特征。柏格森的这种哲学精神对今天的哲学研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怎样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在一些重要方面是分化和异质的。它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互补的研究领域,即“行为科学”和“历史科学”。前者研究人类的非设计性行为,与自然科学并无实质性差别;后者主要研究社会整体的发展规律,在几个方面有别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的科学哲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强调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惟一注重新论题的引进相比是更为恰当的。对于“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关世界观的自觉反思被看成“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后现代科学”的建设而言,又不应集中于某一种具体的观点,而应更加强调它的开放性,变化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9,(21):42-43
18年前,美国格林空军基地“革命性弹药”研发小组的负责入肯尼斯·爱德华兹。开始率队进行一项近乎“天方夜谭”的工作——反物质武器的研究;18年后,当这种威力超过原子弹的划时代新武器就要浮出水面时,人们不禁担心:它可能引发一场“地球灭绝战争”。  相似文献   

9.
“原子量”和“分子量”还是保留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词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实在太熟悉了。谁都知道它是指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而非为重量,定义也十分严格。虽然后来ISO31把它相应命名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人们总觉得它跟“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所有”式命题中的“所有(all)”,维特根斯坦指出:“所有”不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列举和归纳所得的命题形式,而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的假言逻辑形式;作为一种逻辑形式,它是完全的(但不是全体或“所有的”),但是,作为一种描述世界的形式(陈述),它又是不完全的,它是一幅关于世界的不完全图像;“所有”的语言表述形式是一种无否定性后缀的语句形式;“所有”不同于“所有的”,它相当于语词“任何”的语法功用。据此,维特根斯坦认为,科学命题是假设而不是陈述,它是不可证实的,我们能证实的最多只是它的不同截面。  相似文献   

11.
“先验语用学”与基础论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德国的先验论传统与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合流已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阿佩尔(K.O.Apel)的“先验语用学”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它把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哲学与奥斯汀和塞尔的言 行为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图为科学论构筑一种适合的研究平台,同时也试图给出一种“终极有效的”奠基策略来规避相以培训班.尽管“先验语用学”尚处于形成之中,其边界还有待通过论战来作进一步的界定,但它的研究方向和追求目标无论如何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在观赏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陶醉于它的蔚为壮观时,在翻阅“口袋中的图书馆”——“电纸书”、感慨于它的舒适环保时,在见识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折服于科技的高效率时,在“港珠澳大桥”顺利开工、惊叹于它建成后的“三最”记录时,在“武广高铁”成功运营、臣服于交通运输的高速度时,  相似文献   

13.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4,(24):65-65
一只失踪4年的非洲灰鹦鹉,最近终于又和美国加州的主人团聚了。但它的英语语言能力却已经完全没有了,现在只会说西班牙语。主人达伦·奇克非常高兴鹦鹉奈杰尔回到自己身边。“第一眼我就知道是它……它棒极了。”但在丢失前,它说的是英式英语,而如今它拒绝说英语,转而用两班牙语说“再见”、“早上好”。  相似文献   

14.
本探讨了《通论》及以其为框架的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发生及演化过程,发现它与科学哲学中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运行机制高度吻合。章分析了《通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危机中脱颖而出的思想发生学历程,透视了其作为一个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硬核”(即需求不足原理),“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保护带”等方面的结构构架及其完整性,分析了《通讯》作为研究纲领在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推动下的运行与深化,研究了70年代后整个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等反常和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的挑战,应付危机,消解反常,战胜对手,从而维护研究纲领框架进化的思想进路。章最后对以《通论》为框架的凯恩斯主义研究纲领的进步性和前景作了预测,认为目前它仍处于理论和经验上的进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当今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分析了科学风格和科学现场空间化研究的情况,认为科学知识空间化导向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相对于“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进步,但因为它强调社会化的空间概念,所又有着强烈的否定科学理性的“特殊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刘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45-49,74
“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简称PI)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哲学面临着信息转向。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和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S&TS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范围来看,S&TS是被视为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出现交叉汇流的一个会聚点,它以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性为显著特征,是与这些传统学科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新型的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考虑把S&TS意译为“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看,企图把S&TS译为“科学技术学”,并将其提升为涵盖其他学科的一级学科来对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企图以“科学技术学”取代“科学技术哲学”来谈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观点,则既不符合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传统,更是违背了S&TS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研究取向,前者是主流,后者是非主流。自然科学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对整个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也存在一些偏差。人文科学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对心理学研究中“科学主义”的超越以及它的方法论原则凸显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墨经》中“体”的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墨经》中一个基本和重要的数学概念“体”。笔者广泛借鉴了前人有关的研究工作,运用传统的考证方法,并结合数学的知识和理论加以勘比、分析,对“体”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指出“体”的实质在于它的“一体”性或“连属”性。由此得到“体”不仅是一个几何概念,而且具有数学上“连续”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墨经》之“体”区别于《几何原本》中“体”的概念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我对ontology没作什么研究。但计算机科学家们本来就是借用它的哲学含义用到信息技术中来的。虽然目前许多计算机科学家较多地用它指称一个对象的概念集合,但ontology的本义还是指事物内在本质、本性或逻辑,因此似尚无比(按上下文)译成“本体”或“本体论”更确切的。虽然这样的词生僻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