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会造成种种灾害,一般我们将其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直接灾害是指地震发生时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强烈地震产生的巨大地震波,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工厂停产,这种损失在大城市、大型矿山等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山地分布非常广大,山地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它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电、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战略地位。同时,中国的山地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滚石等次生灾害,严重地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对国家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对山地灾害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期组织了山地灾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查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之为地震灾害。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例如震惊全国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共死亡24.2万人,损失达100亿元。间接地震灾害则是指由于强烈地震而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或发生海啸而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由于没…  相似文献   

4.
西藏泥石流滑坡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地质构造强烈,地形高差巨大,具有高寒气候和河谷区高强度降水,为泥石流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泥石流、滑坡分布广、类型多、灾害重。主要发育冰川消融型泥石流、冰湖溃决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和冻融型泥石流、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基岩顺层推移式滑坡、复活老滑坡等。泥石流、滑坡的空间分布特点为: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在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地区带状间断分布、沿交通干线成线状密集分布、依照海拔高度发育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和滑坡。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在城镇和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场地附近,灾害活跃,危害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选择川藏公路帕隆藏布路段和中尼公路聂友段为典型路段,提出了干线公路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筛选出26处需要治理的城镇,以聂拉木县城泥石流灾害综合防治为例,提出包括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临灾预案等的综合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5.
闫亮  李勇  何杰  赵旭  陈宁生  杨薇  施蕾蕾 《自然杂志》2011,33(2):106-111
在中国许多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风景名胜区内,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致使风景区内各种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非常发育,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景区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景区及景区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笔者将以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上游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在充分认识其上游泥石流灾害的活动特征和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修复的理论,将流域内的泥石流灾害防治体系融入到生态景观规划中,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防护功能,从而实现对天池泥石流灾害的合理控制,有效地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旅游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沿袭始建于1961年的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于2005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实验室立足于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减灾需求,坚持过程机理认识、技术方法创新和重大减灾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科积累和平台体系的综合优势;系统深入地开展泥石流、滑坡、崩塌滚石、山洪和堰塞湖等山地灾害形成运动机理与减灾技术研究,在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7.
捧着《龙门山地裂山崩——5.12汶川大地震地质遗迹及地质次生灾害(大型图文画册)》,心中涌动着波澜。这本大型画册拥有300多幅高清空中与地面鲜明对比的照片,真实记录了5.12汶川地震以前岷江流域从2000年以来的自然景观和开发建设变迁的情况,完全展现了沿龙门山主地震带数十个山体破裂所形成的特大型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遗迹,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让人措手不及,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泄流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不稳定而易于发生溃决, 造成洪水灾害, 是震后急需防御的次生灾害重点和难点. 除了大量的现场勘测外, 对泄流及堰塞体冲刷过程的研究, 是制定下游避险、抢险方案的关键.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曾为规模最大、威胁最严重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支持, 本文是部分工作的总结. 针对唐家山堰塞湖特定的泄流动力学过程, 开发了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扩展了基本方程, 考虑了堰塞体形成的河床变形对水流运动的影响, 提出了高精度且高效率的边界跟踪算法, 分析了堰塞湖泄流过程以及堰塞体冲刷发展的机制. 结果表明, 河床变形对泄流影响较大, 堰塞体以溯源冲刷为主, 计算得到的泄流流量、堰塞湖水位与 实际观测值吻合较好, 这些结果已经很好地服务于唐家山堰塞湖下游应对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崩塌滚石灾害的力学机理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崩塌滚石灾害是中国西部山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是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难点和薄弱环节。针对中国崩塌滚石灾害基础研究薄弱,减灾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展了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条件与形成力学机理的研究,研发了系列耗能减震崩塌滚石灾害防治的新技术。结合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崩塌滚石灾害防治难题,建设了崩塌滚石灾害防治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区,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效果,为地震灾后重建和崩塌滚石灾害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之后,可能发生火灾、化学泄露、山体滑坡、水库决口以及海啸,因此务必收听广播或电视,以获取更多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巨灾应急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度、烈度和造成的损失都远超唐山地震的5.12汶川大地震.已被认定是这100年来全球第8大灾难.这场巨灾及其延续的次生灾害也给科学界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将包括堰塞湖在内的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危害降到最小限度?下一阶段灾区恢复重建已有哪些预案?  相似文献   

13.
公路是遇到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工程建筑之一,常常会遇到诸如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等地质灾害。文章针对这些地质灾害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乔建平 《科学》2003,55(5):30-33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河谷受地质构造、岩性因素的控制,使得库区滑坡具有数量多、密度高、规模大、危害严重等显著特点.长江三峡地区的崩塌滑坡在历史上就给当地人民造成过许多损失,如湖北秭归新滩有记载以来已发生过10余次的崩塌滑坡,轻者毁民宅,重者堵江断航.随着2003年6月135米高程蓄水的结束,三峡库区环境也随之发生明显的改变,滑坡灾害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不足20千米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因地震造成周围山体多处发生大型滑坡,致使大熊猫圈养、科研、后勤等基础设施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生活在这里的63只圈养大熊猫中有6只失踪,全部32套大熊猫圈舍有18套毁坏,14套严重受损,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唐家山堰塞湖告急及其抢险过程的持续报道,作为此次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堰塞湖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危害?该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类次生灾害?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联系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灾害与重大工程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绸之路经济带穿越了地质结构复杂、构造运动活跃、气候条件多变的地区,区域内各种原生和次生自然灾害频发.地震作为典型的原生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破坏严重等特点,并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空间分布广、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山区地质灾害大多由地震、极端降雨等灾害诱发,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该经济带沿线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严重影响沿线各国深入合作与交流,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三类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大工程建设,提出了5点应对策略:(1)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孕灾背景和灾害数据库;(2)集成现有的灾害防控技术,研发减灾关键技术;(3)发展空-天-地立体、全天候的监测预警方法;(4)科学评估灾害风险;(5)建立多国协调减灾和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8.
赵旭  彭培好  闫亮 《自然杂志》2014,36(3):202-207
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生态修复,以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笔者以青川县东河口王家山由地震引起的高速远程水平抛射-碎屑流类型的滑坡为例,基于其特殊的形成机制、运动学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等,将生态修复理论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结合,采用自然景观重建、生态修复、景观打造、区域规划、工程治理等手段,完善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防护功能,提出汶川地震崩滑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治理措施与保护策略,从而实现对青川县东河口王家山滑坡灾害的有效防治,以及对汶川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的目标,满足地震灾区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山体滑坡博客:地学家戴夫·佩特利把追踪与山体滑坡有关的死亡事件以及搜集这种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每年,世界各地的山体滑坡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山体滑坡可能毫无预兆,因地震、山地侵蚀或人类破坏活动引发。2002年以来,地学家戴夫·佩特利(Dave Petley)把追踪与山体滑坡有关的死亡事件以及搜集这种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佩特利是英国诺里奇东安格利亚大学分管科  相似文献   

20.
图片新闻     
《知识就是力量》2009,(5):F0004-F0004
5.12汶川大地震使处在龙门地震带的北川成为废墟。然而震后的次生灾害仍然不断,2008年9月23日,一场大雨过后,灭项之灾的泥石流向北川逼进。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向灾区父老乡亲表示由衷的问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