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建设》:谭院士,现在大家都在提“第三次工业革命”。依您之见,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真的已经来临?
  谭建荣:其实,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不是个新话题。早在40年前,一个名为托夫勒的美国人就写了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在这本书中,他预计信息技术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点。但很遗憾,讲了40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没来到。最近,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词再次被炒热。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出现了引发新技术革命的前沿科技:大数据场、智能化生产和移动网络技术,这三大技术将引发新的科技革命,从而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2.
《华东科技》2012,(10):19-21
近期,英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刊登了一系列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制造及柔性化生产为代表的,制造业全面走向信息化、服务化的历史性变革。《经济学人》文中断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传统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就上海而言,举步维艰的传统制造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也必将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聚焦于信息化、新能源和生命科学。当今全世界人口约70亿,而全世界约有手机60亿部,说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讲到,“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和拔地而起的工长;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产业以及工业区的繁荣;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把每一栋楼房转变成住房和微型发电厂”.  相似文献   

5.
《广东科技》2016,(18):10-15
一、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背景及趋势 这两年,社会各界围绕第三次工业革命谈论得比较多.有的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也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化制造与新材料应用技术为代表,推动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还有的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革命为代表,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不管是哪种观点,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需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加速了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主导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巩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地位。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  相似文献   

7.
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继续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外语教育必须要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从理念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全面变革。分散式合作、扁平式学习、反转式课堂、游戏化教学、生物圈课堂环境等,是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外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逆境中,人们总是期盼奇迹的发生,等待的时间越长,这种信念就会越强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负面消息纷至沓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们等待经济奇迹发生的信念就快熄灭之时,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推出,就迅速受到媒体和理论界的追捧. 笔者承认也赞同书中关于新能源变革(注意,这里说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和绿色工业的观点,但不认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并且认为,是到了应该给这种一窝蜂地鼓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做法泼泼冷水的时候了. 首先,里夫金所说的还不能称之为"革命".工业革命(或者说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生产方式发生了能够被大范围推广的颠覆性的革新.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做工业革命发生的两个导火线,因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往往是以动力强度的变化和生产指令传递效率的变化为基础的.但如果没有引起生产方式的有效突破,就算不上工业革命,而只能成为科技革命或者能源革命,这也是为什么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早已发生(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第三次和第四次合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而工业革命却仍处在酝酿之期的主要原因:电子、原子能、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没有引起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12,(7):4
<正>最近,国外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断正在受到中国各方面的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新一轮产业变革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中国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上旬,一个词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凤凰网等各路媒体的显示度集中暴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人民日报》使用了“新技术革命”的提法)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讨论和预测这个词汇可能对未来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出版类媒体也作为年度图书着重推介了2012年出版的一本探讨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新经济模式对未来世界产生改变的图书.一场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正在掀起.其实近两年随着3D打印等一些新技术不断被报道,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其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变革已经正在逐渐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11.
潘慧 《广东科技》2013,(19):8-9
3D打印被英国《经济学人》列为已经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关键技术。不少国外学者认为,3D打印技术代表了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它将和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追根溯源,3D打印技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率先研发。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越来越广泛,3D打印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正6月26日—28日,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重点关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全球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这一主题,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讨论,尽管各方的观点不一,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给产业变革带来巨大机遇,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9月2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北京会见了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双方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问题进行了友好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西宁市第十一中学刁玉寿[摘要]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六十年代至19世纪中期,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为止。这一时期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到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十九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国际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展开,电力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跨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要,以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由此掀起了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16.
正近300年来,现代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进入"数字时代"。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机器人时代"或"无人驾驶,遥控装置时代"。眼下,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人类的许多劳作将会被自动装置替代。在8月24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发生的6.2级地震中,无人机的运用为人类发挥了大的作用,很多人通过无人机目睹了地震的惨状。无人机将替代传统飞行器近年来,随着电子、数码、遥感、遥控、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于丽妍 《华东科技》2012,(11):12-12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转型发展”成为最时尚的话题,新兴产业与创新科技成为革命的先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而面对来势迅猛的转型风暴,传统制造业是不是也就成为“夕阳产业”,坐等淘汰了呢?  相似文献   

18.
电子技术经过第一代的电子管技术、第二代的晶体管技术和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技术之后,已进入到第四代的微电子技术.作为第四代的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和精髓是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做成的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机.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并不亚于一七七六年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所开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们称赞我们已进入了电脑时代,这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微处理机和微型计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美国未来学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并提出"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发展目标,其关键在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是实体经济竞争中的主力军,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智能制造是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制造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