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行统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原则,要求学生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但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背离。对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情况进行理性描述,同时探求分析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原因,以期寻求找到解决大学生道德问题、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取向是指以解决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道德素养为价值目标,始终关注道德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注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的实践养成。主要意涵所指为"为了思想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思想"、"在行动中提升道德"。据此,从实践视角审视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并从道德实践机制、道德实践课程、道德实践阵地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目前大学生道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教育的目的与道德的关系,提出道德培养学习、体验、实践三大途径和具体方法,最终阐明道德培养对个人和社会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以引起高等院校对大学生道德培养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5.
庙宇型民间信仰与道德教化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庙宇型民间信仰在地方社区中能否发挥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中值得考究的两个问题。考据文献,虽然民间信仰并不具有独立的伦理体系,但对中国儒家伦理起到很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信仰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伦理资源,具备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可能性。但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要求大多只是停留在寇传、楹联、庙记、志书等文本层面,而未能形成对广大信众的有效的道德教化,未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行为。这表明在民间信仰道德教化的可能性资源与现实性实践之间存在巨大沟壑。弥合这条沟壑的具体路径是,由各级政府引导、各级佛道教协会组织、各民间信仰场所具体承担在各庙宇开辟专门讲堂,对信众加强三世因果教育,如此方能达到提升社会道德及增进社会秩序之功效,最终为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普遍人道、平等、公正的政治原则和政府道德优先的道德原则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力分散、制约、均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7.
基于普通逻辑的悖论研究既不能准确把握道德理论悖论的辩证特性,更不能为道德实践悖论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支撑。只有诉诸于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才能真正揭示悖论本质,并就道德悖论逻辑作出恰当定位。道德理论悖论应当归属纯粹理性逻辑范畴,而道德实践悖论因具有与之不同却又相似相通的形成原因和解悖路径,可以划归极具辩证意义的实践理性悖论,从而引发逻辑及其悖论研究的领域突破与学术创新,构建统摄纯粹思维与行为推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全新的逻辑学说和悖论学科。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建设者,他们在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着认知不全面、情感意志不坚定、行为难以落地等问题,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等几个方面下功夫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对增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美丽的生态文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体系的建设要以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引导为中心,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着力提升高校道德责任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生个性专长发展有机结合为重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观与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社会实践为培养模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对道德责任教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有效进行"两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两课"实践教学和国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两课"实践教学和道德法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两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把"两课"实践教学、国情教育、道德法律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给"两课"实践教学、国情教育、道德法律教育以坚实的载体基础,以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康德对实践理性的分类开始,分析了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准则与法则的区分以及道德自律的意义,解释了其实践理性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并对康德的理论进路有所阐发,认为正是面对工具合理性与道德哲学领域内的功利主义的挑战,康德才以单纯立法形式和道德自律来为人类的道德生活奠基。  相似文献   

12.
韩升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2):96-101,111
公共权力是一种维持、调整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秩序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力量。公共权力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这是公共权力道德维度的理论基础。积极发挥道德的作用,对于公共权力异化的克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公共权力的道德指向是善的实现,而善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实践描述层面上,具体的善就是确保主体的权利实现;价值规范层面上,最终善就是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使得依法行政与以德治国观念逐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区分好行政道德与法治关系,使得二者相互结合,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行政道德与行政法治的区别及联系,来更好地指导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与优化国家行政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14.
教师道德包括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两个方面,并且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于现实中知性德育与实践德育相分离、缺乏对教师道德主体的关怀以及教师的异化使得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相互分离,因此不利于教师道德发展。所以应加强实践师德教育、关注师德主体、考虑教师现实需要,增强职业认同感,促使教师自我实现。教师道德是一个综合体,应该突破传统的师德思路,从多角度来思考教师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道德试验内容和手段,可以用来诠释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行为准则,加深人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在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活动中,要正确运用道德试验方法,规范道德试验的内容,科学选择道德试验的手段,避免道德试验与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违背。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即道德观念的多元性,道德行为的冲突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一是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德育机制,优化德育功能;三是加强道德实践,实现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基本建构了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和道德建设体系。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伦理结构的剧烈变迁,向当代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提出了新挑战。以研究道德冲突、道德矛盾和道德困境等现象、规律和消解理路为旨归的道德悖论研究,不仅与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当代取向具有相应性,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道德知识是人类道德实践认识的结果,是人类对道德的精神把握和对客观伦理关系的主观认识。它是指承载或表征主体际价值关系的符号。它不仅包括人们的道德观念系统,而且包括道德行为方式。道德知识不仅是群体类意识,也属于个体知识,它是一种整合性知识,具有主观性、控制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道德知识体现为伦理精神、道德规范与个人道德知识三种类型。道德知识的课程价值以个体生命实践为取向,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王夫之对儒家道德的诠释与检讨为案例,考察、分析儒家道德在明清之际所发生的异动情形。王夫之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儒家道德本体的转换;王夫之通过对权利与义务、理与欲、义与利、知识与道德等关系检讨与调整,推动了儒家道德价值的转换。王夫之学术实践,不仅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启蒙运动,而且提示了道德本体建构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