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典型青铜器种类及器形发展变化的考察,探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焊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夏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800—前1600年时,为弥补薄壁空腔青铜器的铸造缺陷,出现了修补性铸焊;商代前期至中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300年时,青铜器体积变大、铜鼎由圆变方,这种改变催生了刻意划分部件的拼铸焊接;整个夏商时代,青铜器的形制逐渐复杂,使许多附件与器身之间都需要通过铸焊技术进行连接;此外,为追求更加锋利的刃部,商代中后期出现了以陨铁为刃青铜为身的铸焊连接兵器。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焊技术的产生、应用及发展特征。研究表明,铸焊技术是中国古代辉煌青铜文明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1枚传世银白色花纹钢剑的外部形态及其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材质、成花工艺、影响花纹钢性能的某些工艺因素进行了一些推测。该剑底色青黑,其上满布银白色重圈纹和组丝纹;它们都是平面花纹、自然花纹;看得见,难触摸;可摄影,不可拓摩;既自然流畅,又有一定规则。从科学分析可知,除铁外,基底和花纹都含有少量的铬、锰、铜。这种剑应是以两种含碳量相差较大且皆含有少量铬、锰、铜的铁碳合金加工成的;重圈纹和组丝纹的基本工艺当与髹漆中的犀皮相似,应是在多层积叠的钢铁料上,进行“做坑锻平”等一系列加工。该钢剑耐蚀能力较强,应与原料选择较好、锻打较为充分等都有一定关系。这种花纹钢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的高超技艺,以及在古代世界花纹钢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古代世界青铜合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其中工作开展得较早的,日本学者有近重真澄、道野鹤松等人,我国学者有梁津等人;其中批量分析数较大的,我国学者先后有梁树权、李敏生等;李敏生等于1982年、1984年两次,曾先后分析了殷墟妇好墓和小屯村西殷代葬出生的138件青铜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分析过的我国古代青铜器数应以千计。这些分析都  相似文献   

4.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与金相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样品。此批青铜器合金配比中,容器的含锡量比兵器低;而工具、兵器的含铅量要低于容器。对强度、硬度要求较高的样品(如剑等),合金配制中几乎不加铅,而加入较高的锡;对需要进行锻打成形的样品则严格采用低铅用量,适度控制锡含量。同时,对含锡量中等的青铜削刀(Sn 12.83%),古代工匠将热处理、冷加工等加工工艺与合金配比结合起来,制成了性能更为优良的工具。另外,XRF分析指出,12件铸造成型的青铜容器均具有非常高的铅含量。分析表明,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技术较高,此时对合金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考古发掘表明,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夏而勃兴于商中期,自商末以降,进入中国青铜器的辉煌时代,直至铁器时代到来。高超绝伦的技术冶铸了难以估量的青铜器,或重大恢宏,或小巧玲珑,多为精巧华美之作,为举世所景仰和惊奇。和生活方式、艺术风格一样,青铜冶铸技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不断演变递进。青铜器繁荣的殷商、西周和东周这三个时  相似文献   

6.
赖格全身90%的部位都纹上了图案。在地这去几年中,他平均每个星期要往身上添加4到5个新纹身,其中1400个图案都是在过去0年中纹上的。除双手、脸部和脖子没有纹上图案,因为他是一名魔术师。  相似文献   

7.
殷商畜牛考     
殷墟曾出土大量哺乳动物遗存,此等遗存应可反映殷商安阳一带之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德日进、杨钟健曾全面考察殷墟哺乳动物遗存,发现牛属及水牛属各一种,但并未深究孰为畜牛。该文以牛形及牛首形器、岩画、青铜器狩猎纹、甲骨文等作考证,判明殷商之畜牛是一种上古水牛(Bubalusmophistopheles),并根据考证提出若干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8.
峡江地区部分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峡江地区12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与成分分析,初步了解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至秦汉青铜技术水平。所分析129件青铜器均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93%是铸造组织,有6件为热锻组织,3件是热锻后又经过冷加工。有1件是青铜淬火组织。从成分含量、金相组织整体审视这批样品,兵器与工具代表了当时巴地乃至峡江流域的青铜工艺技术的较高水平。技术分析结合型制研究,初步判断峡江出土青铜器以本地制作为主,少量属于外来的。该地区青铜制作技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与周边不同步的自身发展仍是该区域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古代世界青铜合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其中工作开展得较早的,日本学者有近重真澄[1]、道野鹤松等人,我国学者有梁津[2]等人;其中批量分析数较大的,我国学者先后有梁树权[3]、李敏生等人;李敏生等于1982、1984年两次,曾先后分析了殷墟妇好墓和小屯村西殷代墓葬出土的138件青铜器[4]。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分析过的我国古代青铜数应以千计。这些分析都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的了解。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1)是过去的分析研究局限于某一较小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很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的历史时期分析试样较多,有的则分析较少。(2)对青铜合金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很少涉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大量实物分析资料的综合考察,来探讨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发明、发展的一般情况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并对我国某些考古文化的分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商代的文明以大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为标志。然而,在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安阳和郑州及近畿地区,都没有发现大的铜矿资源,使铸造所用的大批铜矿料是从哪儿来的问题以来成为一个悬案。该文采用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5件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22个商周、春秋及现代的铜铅矿料样品。经对比发现,具有铅同位素中等比值的青铜器其铜矿源主要来自江西的瑞昌铜岭和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在河南出现的铅同位素高比值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文献考证,确认中国上古以北斗定时节的斗柄指向,有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两个标准,均作为初昏斗柄下指为冬至、上指为夏至的依据。北斗九星的斗柄指向,由第5、7、8、9诸星的连线、通过招摇、天锋,指向大火星,创建于4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由第6、7两星连线的延长线,指向摄提和角、亢方向,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元初耶律楚材在其编算的历法《庚午元历》中提出了里差概念。该文对里差概念和数值进行了分析,发现耶律楚材的里差数值偏小,原因是他使用的东西距离数值过大,约为实际距离的1.4倍。这种情况与西方托勒密传统的地理经度测量数值相近。结合宋、元时期地圆知识传入中国的背景,该文认为里差是西方地理经度概念传入中国并在历法上加以应用之结果。里差概念的提出,是宋、元时期西方阿拉伯世界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的重要个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地中概念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地是平的,而且其大小是有限的,由此导致了地中概念的产生,有关地中位置的说法很多,其中对天这有较大影响的是盖天说“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的主张以及浑天说的洛邑地中说和阳城地中说。地中概念在帮助浑天说战胜盖天说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汉代车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轮轴工艺,是中国古代车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汉代的轮轴工艺已经稳定成型,它的民涵着金工,木工,漆工,革工等工艺内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机械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清末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家的职业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教育是决定数学研究能否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数学的专业化及数学家的职业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秦九韶《数学九章》“治历演纪”题算例,证明了所谓“通其率”算法在中算史上是确实存在的。指出历家相传有一种解一次同余式的一般性算法程序,秦氏称之为大衍术,并将之规范为大衍求一术,而历家推演历元的“方程术”与大衍术在算理上是一致的。并给出了“方程术”演算程序的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17.
仲康日食古代推算结果的复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根据复原了的元代《授时历》交食术及有关史料,重新考察并研究了“仲康日食”的古代计算结果,并就僧一行(683 ̄727)、郭守敬(1231 ̄1316)和阎若璩(1636 ̄1704)的推算用《授时历》法进行了研究,确认了古代失算这次日食的日期对应于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由僧一行和郭守敬给出的,但其食分的推算值却很小。  相似文献   

18.
论新材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社会作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济。该文通过对大量确凿的历史和当代的资料与数据的分析,论述了新材料的发展是高技术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史书和地方志中的记载,1533年10月23—11月4日出现的狮子座流星雨,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过程。不但出现“天尽赤”、“光著门户”和“唧唧有声”这种空前未有的现象,而且还出现“吓得舟人不敢渡船”的白昼流星雨。本文按历史记载情况,并把它与1833年11月12日的流星雨比较,估计了流星雨的密度,应用融化理论和能量方程,结合狮子座流星物质的特点,以及大量激流星物质的作用,计算出“天赤”的亮度可达到1m—-1m星等。本文还就本世纪50年代外国天文学家对这群流星群的物质结构模型、几个主要参数及其曲线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古代纳西族的东巴教经师。为了传承教义,用自己独创的象形文字,写出了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典籍流传于世,这是了解纳西族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东巴经及其纳西象形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以往对其研究尚嫌不足。该文较全面地采集、整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象形文字,分析其字形结构,探究造字者的创意及其科学内涵,从而揭示古代纳西族人民在数学、天文、历法、时令、气象、地理、方位、生物、冶铸、酿造、纺织、农牧生产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文中还指出,纳西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创造和使用可能远早于唐宋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