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红楼梦》作品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包含了很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且作品也是将这二者相结合。著名的词曲家王立平先生根据《红楼梦》的音乐特点,写出了很多经典的曲目,如《红豆曲》《葬花吟》《枉凝眉》,这些曲目到现在仍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对于本文《红楼梦》的音乐创作,笔者从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清代第一部敷演《红楼梦》的戏曲作品,在红楼梦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对袭人、王熙凤人物形象的歪曲塑造,对《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庸俗理解,造成了对《红楼梦》的误读,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外在的改编困境,另一方面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曹雪芹和文康怀着同样的救世之心,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两部作品呈现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审美对抗,但它们的立足点却不同,〈红楼梦〉批判封建社会,以彻底的大悲剧结尾,(JL女英雄传)则对社会进行粉饰,以圆满的大团圆作结。旨在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审美对抗中的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成书的一部白话小说,基本反映当时北方口语的面貌。考察书中的特指问句,并与成书于清代中叶,反映北京口语的《红楼梦》①中的特指问句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对北方方言口语中特指问句在元明以及后来的发展状况有个粗略的了解。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提...  相似文献   

6.
穿插的材料,必须是小故事或事件的一小部分内容。《红楼梦》中穿插于主文中的材料,都与主文的内容或人物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穿插的内容,文字十分简省,常使用第三人称或者对话方式。穿插在扩大作品生活容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刻划众多的次要人物。它还能配合主要的情节,丰富和深化《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使作品和谐完美。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命定观”对作品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设置等方面具有支配作用 ,反映了儒释道的交互影响。但《红楼梦》中更具特色的是对命定观的的反动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出现在《官场现形记》中四到十八字不等的谚语共计90余条,运用次数多达150余次。其中或分布于叙述语言,或分布于人物对话,甚至于章回的题目。该书用谚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继《金瓶梅》《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之后的又一高峰。更为可贵的是,《官场现形记》中的谚语并不只是作为几个生动的词语,它以自身特有的形式有机地融入作品,极具表现力。也正是它的创造性作用、反复运用使得作品主旨揭示更加凸现,人物性格刻画得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9.
绚丽多彩 情色交融──浅谈《红楼梦》的色彩描绘姜欣,郑金梅《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伟大作品。作者以精雕细琢的大手笔,描绘了一批活生生的典型,其中不少形象已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作品不仅在结构上百面贯通,盘络相连,纵横...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象《红楼梦》这样,在读者中间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分歧!许许多多的“家事”说,如“故相明珠家事”,“和珅家事”、“傅恒家事”、“金陵张侯家事”、“顺治与董鄂妃故事”,……还有“自传”说,这仅仅是有关小说题材的种种争议,其中甚至有上万字的考证.《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更是莫衷一是.不少论者把作品的主题与客观意义混为一谈.而所谓“客观意义”往往加上自己的臆测.一部作品在读者中间存在争议,本来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红楼梦》的思想性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某种需要,给《红楼梦》下断语.尤其是文化革命以来,把《红楼梦》说成“伟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少儿科技》2009,(6):28-28
这套中国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系列作品被誉为“近年来中国原创漫画领域难得一遇的扛鼎之作”。四大名著是指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学术精神迥异。《儒林外史》地地道道是清学的,讲“经世至用”、“教养之事”、“礼乐兵农”,跟清初颜李学派一脉相承。《红楼梦》则是明代心学的,讲“明心见性”、“明明德”、“止于至善”,褒真贬假,特别与明代泰州学派中坚李卓吾学说相近。红学界公认《红楼梦》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不揣冒昧认为主要是在李卓吾的思想影响下建构的。下面我们尝试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理想与个性理想、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具体探讨曹雪芹与李卓吾的关系,以就教于红学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维译本是一部优秀的译著,典故作为《红楼梦》中的一大特色,笔者尝试从文化图式着手分析所搜集的《红楼梦》中491个典故,探讨《红楼梦》中典故维译的成功之处、有待商榷之处及误译现象,统计得出处理事典和语典是译者较为倾向于源语读者的文化图式。而处理名典时较为倾向于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红楼梦》神话性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通过人物来历,行为的解析,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现实世界、虚无世界的文化形态。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对现实的重视,对神话的追求,由此说明《红楼梦》的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之初作《风月宝鉴》出于曹宣之手,孔梅溪是其化名;《红楼梦》的主要作者是曹宣的次子曹頔,他实是康熙的私生子,雪芹是其化名;允祥则是三个作者之一,他是曹宣的儿子,是曹頔同母异父的弟弟;《红楼梦》作者之所以隐匿不清,盖因曹宣、曹頔和允祥皆是隐姓埋名,诈死于世的人。他们不能将其有关情况告白于后人,与他们同时代人也不敢冒大不韪,于是《红楼梦》的作者就成了一个屡获关注而又总不能彻底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游补》是晚明文人董说创作的一部通俗小说,但长期以来它的独特价值和特殊地位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力图从作家创作宗旨、思想倾向、作品取材、作品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西游补》与《金瓶梅》、《红楼梦》的对比,论证《西游补》是我国古代文人独创长篇通俗小说的发轫之作。  相似文献   

17.
《天雨花》是清代一部影响颇大的弹词作品,与《红楼梦》并称为“南花北梦”,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还存有疑问,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陶贞怀”是作者的笔名。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那个时代理想男性的抒写:一身正气,智勇双全,对爱情坚贞不二,霸气又不失温柔之心,开明而又宽容慈爱,且能给人以十足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西游补》是晚明文人董说创作的一部通俗小说,但长期以来它的独特价值和特殊地位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力图从作家创作宗旨、思想倾向、作品取材、作品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西游补》与《金瓶梅》、《红楼梦》的对比,论征《西游补》是我国古代文人独创长篇通俗小说的发初之作。  相似文献   

19.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以港台为创作基地的新式武侠小说蓬勃兴起,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其中良莠不齐,甚至有的作者和作品昙花一现,没能留下任何的影响。但是,在这股武侠创作的大潮中,依然涌现出了金、古、梁、温等不同的流派,创作出了诸如"射雕三部曲"、《绝代双娇》、《萍踪侠影》、《四大名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