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悲剧,是崇高的诗,是冷峻而壮丽的美。悲剧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正是由悲剧冲突所导致的。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因而其悲剧冲突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自身本能欲望的冲突斗争中。同时我们也捕捉到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现代派作家愤世———悲世———虚无的情感模式,这一情感模式也是许多资本主义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派作家所具有的,因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琦延安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有着深刻的悲剧意蕴,原因主要有三点,即“文学与政治的歧路”、现代意识与封建思想的冲突、孤独感和忧患感为主导的悲剧心态。丁玲的悲剧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事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两个方面探讨了雅斯贝雅斯的悲剧本体论:一、悲剧知识即源于存在的知,悲剧以显现存在的真理为最终目的。二、悲剧冲突是真理与现实的分裂,这种悲剧冲突是建立在作为纯粹可能性的自我与现实的关系上的。由于雅斯贝雅斯在其悲剧本体论中专注于对人的内在自我的领会与阐明,从而为我们发展以把握外在世界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确立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的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寻找自我及其失败的悲哀,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病症,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加以表现的主题,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最严竣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或“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5.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积极的斗争:英雄人物在冲突中用行动来抗争,最后用生命将冲突推向顶峰,以体现自我在斗争中的最大价值。中国悲剧精神主要是忍耐:善良弱小的人物在冲突面前采取自我克制的态度,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冲突的缓和,是对忍耐的肯定。中西悲剧精神的区别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西社会不同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狄亚>和<红楼梦>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悲剧,悲剧女主人公都面对着强烈的冲突,美狄亚面对的是复仇愿望与母爱构成的内心冲突,林黛玉面对的则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现实矛盾.然而两者对此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行为方武,虽然都是悲剧,但悲剧精神完全不同.在这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东西文化体系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7.
1942年后的丁玲,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坚守艺术,自身遭厄运;坚守政治,文学遭厄运。作为作家,无论丁玲如何选择,结局都是悲剧。对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加以诠释,会有利于我们认清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悲剧意识其实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社会诸因素的束缚下被扭曲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深层次心理上的愤恨、遗憾及无力孤独感.作家把自己对悲剧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意识地运用到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创作出了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9.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学者对悲剧都有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反悲剧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悲剧是在悲剧意识与反悲剧意识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先否后喜"的悲剧结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崇尚,应予以尊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命运的独特性与典型性,剧中的特殊矛盾冲突以及该剧带给中国观众的文化震撼等方面,分析了该剧代表的古希腊悲剧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随着“沈从文研究”、“《边城》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原因的关注和探讨也十分热烈,多有创新。这方面的观点经过梳理可归纳为孤独说、误会说、天命说、义利冲突说、本能与道德冲突说、文化冲突说、恋父情结说、主动选择说和寻找平衡说等九种。  相似文献   

16.
浅析《苔丝》与《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比较文学的新视角挖掘了《苔丝》悲剧根源是爱情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虽各有千秋,但仔细分析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的悲剧根源。它们相同的不同的悲剧根源是道德悲剧、心理悲剧。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悲剧意识其实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社会诸因素的束缚下被扭曲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深层次心理上的愤恨、遗憾及无力孤独感。作家把自己对悲剧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意识地运用到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创作出了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18.
徐渭《四声猿》题名寓有悲意,以浓深凄凉的悲剧意识为主线连成整体。《狂鼓史》为现实悲剧:祢衡向曹操复仇是作者利用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众心理作幻想式的精神安慰,非现实可行之路。《玉禅师》为人性悲剧:以清修廿余载的玉通禅师无法摆脱“情”和“复仇”两大人类普遍心理暗示尘世凡人更难以摆脱,而“情”和“复仇”恰是悲剧的根源。《雌木兰》为妇女悲剧:特定条件成全了女英雄花木兰,但除去特定条件,木兰就像广大封建社会妇女一样成为悲剧的牺牲品。《女状元》为官宦悲剧:徐渭以女子自比是基于传统文人心态,但官宦的终点是禁锢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奴才。  相似文献   

19.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原因,从文化差异与人生态度的二面一体看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