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诗派在其创作与接受上出现倾斜的原因:情感断层导致的接受倾斜,诗体蜕变导致的诗与读者的疏离倾向,朦胧的诗与隔膜的诗导致的危机;读者在接受上,囿于欣赏水平所限及审美习惯不同,出现“读不懂”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儿童尚未系统识字,导致他们的早期文学接受呈现出与成人迥异的独特面貌。"图本型"与"文本型"文学读物在儿童早期文学接受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幼儿文学读物的作者、出版者和阅读引导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实现二者价值的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3.
“以诗为词”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更新,而且是词学观念和词学意识的改变。“以诗为词”概念的提出,促进了词的“本色”认识。当时的“本色”应该是属于“女性特色”的风格判断,而不仅仅是音乐性特征的认定。正是基于以词这种风格的认定,出现了词学批评中的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5.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6.
在对待通俗小说“有诗为证”这一文学传统时,批判与肯定并存.就批判而言,从明代至清中后期,批判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诗词质量低下;二是诗词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不够密切.清末以后,批判点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创作方法、引诗炫才这两方面.就肯定“引诗为证”而言,从通俗小说的自身特点、诗词的源头、价值等肯定诗词对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对小说文体形成的作用、对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等方面做了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小说观念的转变,“有诗为证”这一文体特征与文学现象逐渐为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7.
8.
“以诗为词”是现当代词学研究中的常见术语.对其概念的合理解释有助于促进宋词流变史的研究和词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在辨析各家观点的前提下,主张从艺术感受和审美直觉的角度,理解东坡“以诗为词”的创作特征,尽可能地弱化艺术研究中逻辑的和理性的研究方法所产生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主题有三种形态──创作主题、文本主题和鉴赏主题。其中的创作主题可以先行于文学文本,即在文学文本形成之前,它可以观念地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就当前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提出如何正确把握本内涵和正确理解作品化价值的极有现实意义的论题,确立了接受过程中正确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1.
接受理论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主体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文学主体之间形成的是交流对话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在“期待视野”和“隐在读者”的接受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笔者在接受理论视阈下审视文学主体的关系,以期最终实现文学活动的优化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雪莱的文论作品(《为诗辩护》以其语言之优美隽永,内容之丰富深刻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拟从(《为诗辩护》中对现代性危机的透视以及它的文论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梳理,揭示了这篇文献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释和评价,一直是经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焦点.汉唐诸儒解<诗>大都笃守美刺二端,<诗经>中的民间情歌陡然变成了寓含美刺的政治诗,而其描写爱情的本事却被绝对否定了.欧阳修的<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就是他首创"淫奔之诗"说,首次用文学家的眼光打量已被经学家歪曲的面目全非的爱情诗,此后,经过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扬,爱情诗的真实面目才冰山露出一角.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兴起、发展和成熟的传奇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影响。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当世的诗人,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或显或隐的将自己的诗作、才思、情感和笔法融入传奇作品当中。具体表现为显隐两个方面:显性诗笔即是直接将诗作引入作品;隐性诗笔则是意境刻划、诗化语言、创作手法的借鉴,以及诗人性格气质在作品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16.
怪诗与奇诗     
现代有很多作家,常常让我们惊叹其才情。其实,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同样相当有才。他们遣词造句,展示了颇高的文学造诣,给世人留下不少文趣。  相似文献   

17.
程恩泽为清代颇具名望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托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自身的政治理想,在用语、用典和押韵等方面也很有特色,对后来诗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对诗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宋以议论为诗”。具体阐述了“以议论为诗”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也在文中总结了古人今人对于“以议论为诗”褒贬不一的看法。特别谈了苏轼与“以议论为诗”的渊源关系。最后总体叙述了“以议论为诗”存在的必然性与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从网络文学诞生起似乎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创作过程又天然存在着差异。网络文学以大胆新颖的构思,激情澎湃的情感以及它“另类”的语言,在文学这块领域内大放异彩。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冲击,同时他们又在相互影响,并不断走向交融。  相似文献   

20.
"以《诗》说《诗》"是一种探寻《诗经》本义的阐释方法,突破了汉代由《诗序》所确立的将《诗经》政治化的阐释传统,为《诗经》的审美阐释开辟了道路。在这种阐释原则的主导下,朱熹重申了《诗经》的情感本质和"言有尽而意无余"的审美兴味。对《诗经》本质的重新阐释,使得朱熹建立起一套与《诗序》所确立的"《诗》教"传统迥然不同的诗教体系,把诗歌教育的发生与实现机制理解为以"情"为枢纽的感兴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使读者"思无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