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陶渊明的《责子诗》是在用戏谑的漫画笔法为儿子们画像。古代的杜甫、黄庭坚、张燧以及近人林语堂等大家都对陶渊明《责子诗》的意旨进行了评说,其中,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中提出的陶渊明不欲诸子仕宋的观点是很切合陶渊明的精神实质和魏晋南北朝社会氛围的。  相似文献   

2.
《“官”们时兴开车》一个时髦而又现实的话题,“时兴”之举,“官”们理由种种,何以屈尊就驾,决非“时兴”所然,个中缘由,世人自有评说。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鸟"、"菊"、"酒"等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诗人的情、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而显得内涵丰富厚重。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相似文献   

4.
顾随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一生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戏曲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与戏曲。精于旧学且擅长填词谱曲的顾随,表面上更像是一位旧式学人,实际上却和新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随的旧体诗词写作和古典文学研究,背后都有新文学的立场和精神的底色。整体来看,顾随与新文学的关系可谓貌离神合,即使将其视为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传统的传人,恐怕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不仅信奉玄学而且信仰家传之天师道之思想,而正是玄学及其家传之天师道之思想对陶渊明的诗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造就了这一时期陶渊明诗文独有的风格和魅力,虽然其诗文不为当时的士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6.
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都各取所需,各有侧重,因此造成了陶渊明形象的多样性。近代汉魏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类同南宋,重点关注他心念世事而表现出的慷慨、沉痛。进入民国,陶渊明的遗老形象凸显,汉魏派诗人借其以自慰。汉魏诗派对陶诗艺术成就的评价并不统一,出现了扬陶和抑陶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由其诗学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发掘陶渊明对晚清汉魏诗派诗人的影响,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待,对美好人格的向往以及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属于第一流诗人,他的许多著名诗赋为人所欣赏,而他的文学作品不只在中国得到重视,在外国也很受重视,韩国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且屡见成果。可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人类有着普遍性的内涵与价値,但对陶渊明人生观与自由思想的研究不多。从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出"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行善为乐的人生观"和"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等思想,并阐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自由"。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艺概》云:"渊明大要出于《论语》",指出陶渊明与《论语》之间的渊源。陶渊明一生五次出仕,其积极入世的仕宦思想深受《论语》影响,同时又因其个体的独特性而别具特色。本文试从"学而优则仕",对可依托的君主的不同理解,为官之道的不同方式等方面对陶渊明的仕宦思想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远离官场却“结庐人境”,关怀人间而又“情不依世”的归隐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本质是对人际的超越和对人际的关怀,这构成了陶渊明创作的重要属性,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产生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1月7日,在周汝昌先生、叶嘉莹女士倡议下,由王功权创立的中华诗词(BVI)研究院主办的顾随诗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100多人,收到研究论文33篇,大家就顾随先生的生平事迹、诗词创作成就、杂剧创作成就、诗学思想、词学思想以及与儒学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广泛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作家。其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自由观与功利观分别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貌似对立,实现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列女传》中的女性观初看起来颇有些矛盾,存在诸多相互冲突之处。但经过分析可知,这些矛盾的造成,并不是由作者刘向女性观的混乱所引起,而是写作对象以及作者秉持更高写作理念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史记·项羽本纪》“马童面之”的“面之”来历有不同解释,传统说法中,有解释为“背对项羽”的,也有解释为“面对项羽”的,肖振宇先生则坚决否定了传统说法,提出“仔细观看项羽”的新解,并认为“根据字义、文义和语言规律”,此论新则新矣,可是根据对词语意义、上下文义辨析以及语言使用规律分析,笔者觉得此说有悖于词语意义和语言使用规律,传统解释才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决定他采用什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很多矛盾现象能通过心理解析的途径找到合理答案。影响孔子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明知失败的必然与不甘认同的愤慨两者之间的冲突,安贫乐道的道德倡导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物;二、其本人政治主张的实质与推行方式之间发生的背反情状,使他常于两难之间不得不作出违心的选择;三、社会的动乱给生命造成的威胁。总之,孔子道德主张的多重性是各种要素对其心理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附逆期间曾经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建设发表过一些看法.他在事后强调自己的这些看法意在“说明中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为民族求生存”.因此,木山英雄将他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表述为“复古”,陈思和、董炳月等则强调其落水的性格悲剧,强调其民族主义表达的相对合理性.其实,周作人附逆期间的民族主义表达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的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合的思路.他附逆的悲剧,固然有个人性格的悲剧,但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当时专制政体与民族主义的现代原则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与其幕僚梁士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士诒因精通西方现代实用科学知识而得到袁世凯的赏识,成了袁的重要幕僚.在政治上,梁对袁帮助甚大,只因二人政见不完全一致,猜忌心颇重的袁见梁羽翼渐丰,就开始戒备并疏远了他;但在袁眼里梁毕竟是一个有才干的谋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不免征询他的看法.而梁虽与袁政见有所不同,但为了自身发展,在政治上经常曲意顺从袁;在经济上则竭力助袁整理财政金融、发展实业,袁对此毫不掣肘,使梁人尽其才,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中,满族作家穆儒丐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的沈阳可谓家喻户晓。他不但写小说,而且从事文学翻译和评论,他的文学创作对东北现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不过,由于他为日本人办报纸及其特殊的身世历程及改良派的政见倾向,致使文学史上对其评价不一,甚至长期忽视了这一作家。从国内外对其研究的现状来看,这一东北现代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作为茶陵派宗主的李东阳,在其流派成员中享有很高声誉,这不仅是因为他身居显位,更是由于其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吸引了派中成员争相仿效。在李东阳创作生涯中,他的诗歌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居首位。李东阳诗歌的情感取向主要是:闲适平和中的郁郁之气,逸情怡乐中的悯世情怀,日常情感中的真切自然和委曲求全中的苦闷心态。从其诗歌的情感取向可知,他既有对台阁体的继承与模仿,又有对台阁体的纠偏与抗争,其诗歌成就在明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