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州方言词汇丰富多彩,其中“鬼”字族的形式颇为显著。常州方言“鬼”字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构形法和造词法上。在构形法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鬼”作为“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另外一类是重叠式的结构。而在造词法上主要表现在谐音法和修辞法两个方面。通过与普通话相关词语的比较研究,在词语形式和词语意义两方面总结出常州方言“鬼”字族异于普通话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文主要对我国先秦时期的鬼文化作一整体考察。对鬼文化产生的源流,乃至“鬼”字本义,以及先秦诸子不同的鬼神观、先秦尚鬼的重要文化意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字所承载的文化意境为我们进行标志创意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中”字造型,言简意赅;将“中”字内隐,自然天成;取“中”字意象,变化若神。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可以表示鬼魂,可以指称喜爱的对象,可以指称讨厌的人,可以传递讨厌、咒骂的感情色彩,甚至可以构成强调的、否定的语法意义。“鬼”的意义从最初“从人,像鬼头”发展出如此丰富的语义和指称,经历了从人到鬼、从具体到抽象、从实在到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以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中对甲骨,金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作《甲骨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此对西周金“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大家熟知的一篇古文,其中出现的“妾”字很久以来被理解为“小老婆”的意思,但通过对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妾”字的使用情况以及该字在文中使用的具体情形的考察,我们认为该字理解为“女奴”较“小老婆”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7.
“以”字是古汉语中用法非常灵活的一个介词,《文通》主要从搭配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对“以”字的语法特点也有对“以”的宾语前置和省略等方面的研究。《文通》对“以”字的讨论,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韩法良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3):11-12,16
《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蛟龙”中的“舞”字的注释及该句的翻译似有定论。但从训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词义及古代汉语中中性词感情色彩的辨析,“舞”字之意应为“扭动”、“摆动”。  相似文献   

9.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10.
"假借"小议     
“六书”之一“假借”,许慎“本无其字”说宜作“本非其字”解;同源通用是假借;同音代替是假借的一种形式,也是“依声托事”;本字不等于初文,更不是后起字。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史教育中,可采用“丰”字形教学法:即融最新科研成果介绍于人文基础知识讲授中,整合文字、图像与视频教学资料,将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它们犹如“丰”字笔画中的三横;贯穿“人文基础知识——艺术鉴赏力——专业技能”能力逐级提高的教学目标,又犹如“丰”字笔画中的一竖。  相似文献   

12.
指人“的”字结构是“的”字结构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类型,在学术界却被忽略了。尽管分析“的”字结构时提及过,但学者的研究仅限于语法层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外部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像形式和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指人“的”字结构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运用“映像”和“转喻”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并对该结构的构成形式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3.
“怯气”“惬气”明清小说中常见,词义均同“服气”,“惬”可能是本字,而“怯”是通假字。《鼓掌绝尘》中的“恡气”当校为“怯气”,意为“服气”。虽然“怯气”“惬气”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较多,但词义都不再是“服气”。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外译坛上,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是一件经久不衰的盛事,但对各种译本的评论则比较少。文章拟对毛泽东诗词中两个关键字“万”与“飞”的四种英译进行比较研究,因为这两上汉字最能体现毛泽东“雄放”的诗风。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处理好这两个汉字,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译出含有“万”与“飞”字的单个诗句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准确传达毛泽东整体诗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释"毅"     
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毅”字的产生过程,“毅”字当为“轰”的增形辈乳字。“豪”的够体上方加上刀具义的“辛”,以说明“豕”正在发怒而需要加以控制,而“毅”则是在“豪”的形体基础上再加上“曼”,而所加的有刃兵刺义的部件“殳”,其作用实际上是“豢”的形体上方刀具义勺部件“辛”的强化。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毅”的形体构成为会意字。“毅”的“刚毅”义是本义“妄怒也”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春草》中,“麻头鬼”一词频频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本着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体察,笔者试由“鬼”入手,结合汉民族的原始精神信仰和逐渐转变的认知方式,解读“鬼”的双重民族文化内涵,继而分析词语“鬼”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与相关词语的对比,阐明汉语“麻头鬼”一词的意旨及其在剧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8.
说"乘"     
通过对“乘”字的字形简析和义项归纳,“乘”的本义当为“登、升”,纠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乘”条的释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就是抒情往往用“心”字来表达。它或是对“情”字及与“心”有关的词的取代,或是抒情方式的大胆、直白、率真以及表现技巧还未丰富、完善所致,其原因是:人类刚进入明时代,人们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处于感觉的开蒙时代,人们只能直露本心,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20.
“word”、“词”和“字”是英汉语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对比“word”与“词”、“word”与“字”,探讨它们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揭示这些对应性和非对应性存在的原因,对于廓清概念及汉语和汉英对比研究都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