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欧洲科学周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公众科学素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城市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去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中,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普发展”的模式、经验及思考,给城市科普工作发展带来崭新的理念。本期摘录了几位专家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为推进《科学24小时》办刊水平,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与公众科普宣传的成效,加强科普业务的专家指导,从2017年第一期起,我刊特别邀请了著名科普专家、作家担任本刊特约指导,以期更好体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特色,满足青少年和公众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体验科学魅力的需求。三位专家的盛情加入,一定会让这一全国科普名刊有更加精彩的呈现。李象益著名科普专家,中国首位联合国"卡林加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科技馆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普及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主持中国科技馆一、二期工程建设,引进世界科学中心教育理念,率先开展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等,在全国各地进行过数百余场科普、科学教育、科技馆创新  相似文献   

6.
李大光 《科学》2016,(4):1-5
公众的科学素养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上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概念与内涵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讨论,本文有关科学素养的概念、维度、标准,以及社会调查方法的确定,展示了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也为制定与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基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程度,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措施.本文尝试分析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并在科学素养、科技传播与科学教育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基础上,提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05,(11):F0004-F0004
2005年11月3至4日,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协共同主办,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技馆以及上海科学普及促进中心协办的“2005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市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欧盟、西班牙、荷兰、日本以及我国的科普专家分别结合自身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07,(6):F0002-F0002
为借鉴发达国家在科普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中美科普事业的合作与交流,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科学与工程办公室共同主办,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学普及促进中心、上海科技馆承办,中国科普协作促进会(筹)、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文汇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协办的“科技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中美科普论坛,于5月23日~25日在上海科技馆举行。  相似文献   

10.
<正>他是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是率领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的第一人;他是在全国发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层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袁闯 《世界科学》2007,(7):40-42
科学传播(SciCom)是一个实践与研究的成长区域。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传播活动、课程和从业者的数目都在稳步增加。但是,科学传播究竟是什么?它在何种方式上不同于公众的科学意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文化和科学素养?本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与人》2009,(5):1-1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提高全体市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帮助社会弱势人群获得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科学24小时》办刊水平,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与公众科普宣传的成效,加强科普业务的专家指导,从2017年第一期起,我刊特别邀请了著名科普专家、作家担任本刊特约指导,以期更好体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特色,满足青少年和公众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体验科学魅力的需求。三位专家的盛情加入,一定会让这一全国科普名刊有更加精彩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论坛"科普讲座由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是"原创高级科普期刊办刊创新实践"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继2015年上半年我刊举办三场"自然论坛"科普讲座后,2015年下半年,我刊继续举办后续讲座。同济大学周怀阳教授带来题为"深海的馈赠与挑战",中国药科大学王旻教授带来题为"生物药物——未来药物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正>"自然论坛"科普讲座由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是"原创高级科普期刊办刊创新实践"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上半年,我刊已经举办"自然论坛"讲座三场,分别为由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景泰教授带来的"闪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李伟东研究员带来的"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钱永忠教授的题为"中微子:宇宙间的信使"的精彩讲座。  相似文献   

16.
正继2015年举办"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至今《自然杂志》已举办了15场讲座。"自然论坛"旨在邀请热心科普的知名学者,向大学师生普及最新科学进展,促进社会对高级科普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邀请的专家不仅为广大师生奉上精彩的报告,而且还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刊载于《自然杂志》。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守业教授通过报告带我们探究了神秘的地球海洋世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华建文研究员给大家介绍了"风云"四号卫星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及其研制历程;上海大学材料学院董瀚教授在报告中热情洋溢地与大家分享钢铁材料如何构建了我们人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国内对于科学普及(或者也称公众理解科学或科学传播)愈加重视,从政府到民间,各种科普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支撑科普工作的理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对一些国外科普理论的引进,呈现出一种科普理念多元化的局面,例如,从传播的“缺失模式”或“中心广播模型”.到转向“民主模型”、“对话模型”等。  相似文献   

18.
李辉 《世界科学》2012,(3):24-27
作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出色成果,卞毓麟教授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作品获得国家科技奖非常少见。本刊近日对卞毓麟进行了专访,期望通过本文,公众可以对一部科普佳作的产生过程有所了解,也对一位科普专家的风采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论坛"是2015年开始由《自然杂志》举办的科学论坛,邀请热心科学传播的知名学者,向大学师生介绍最新科学进展,旨在培养和提升广大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对科学工作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自然论坛"的每场讲座,都会由报告人整理成文,刊发在《自然杂志》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5年举办"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至今《自然杂志》已举办了18场讲座。"自然论坛"旨在邀请热心科普的知名学者,向大学师生普及最新科学进展,促进社会对高级科普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邀请的专家不仅为广大师生奉上精彩的报告,而且还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刊载于《自然杂志》。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鲁雄刚教授,高屋建瓴,从对世界科技发展特征的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与上海新使命,以及一些科研实践与思考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此次报告;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彭艳,向大家介绍了能征善战的"精海"系列无人艇,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是强大的研究团队的通力合作与艰苦攻关;美国德克萨斯州农机大学金斯维尔分校的终身教授刘静波博士,以其特有的风格,通过启发式的提问、生动的讲解以及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给大家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