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风险社会与互联网时代叠加,致使由各类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日趋增多.为充分了解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进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引发的不利影响,选取CNKI数据库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主题聚类、时空分布等可视化分析.现阶段我国学界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舆情演化传播、监测预警和引导治理三大方面.在对其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已有研究需要改善的地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传播定量研究较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动态实时监测、防范控制领域研究较少,尚未构建基于现实情景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等.提出应加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范式转变、网络舆情风险动态监测、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舆情引导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次活动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以及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态度、能力,并提供提升学生应对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突发事件具有危机发生频率不断加大、危机全球化趋势明显、危机诱因多样化等特点。目前我国政府的危机意识、控制能力增强,但危机管理的水平与现实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还存在危机管理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全面的整合的危机管理机制还未形成等明显不足。为此,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中央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策略:构建循环型危机管理体制及以块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培养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完善危机中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完善的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安全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安全稳定,能有效促进校园的和谐。然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大学生本人、教师、学校、学生家庭等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出发,分析其特点,提出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加强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应对能力,教师应及时排解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预防。在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要积极应对、正确处理,并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5.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具有冲动性、集中性、隐蔽性和辐射性的特点,校园网络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性使其对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日益增强,必须通过构建校园网络信息的收集跟踪机制、及时发布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和谐互动机制、宣传主导机制和对话交流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主导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在网络社会发生或经网络传播、并经线下网上互动而演化的舆情突发事件呈频发之势。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结构单元,与之相关的或在高校发生的舆情事件其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当下,作为“互联网一代”的“00后”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络参与主体,他们多数时候充当了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角;但网络参与的实践已经表明,他们中的多数同时也是舆情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可见,加强校园舆情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防范并正确应对舆情危机,不仅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保障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更是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带给人们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研究了突发事件的实质、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提出了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晓辉 《科技资讯》2014,(26):246-246
舆情在社会舆论发展逐步趋向公平、公众、公开的环境情况下,实际上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舆情事件通过使用相应的逆向途径来船体某些信息,达到了减小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由于特定来源发出、通过特定途径传递而对信息产生的影响。重大突发事件突然爆发,不确定性高,涉及面广,轰动性强,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网络是目前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载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和解决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媒体传播、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一段不起眼的网络视频,一篇表示质疑的文章,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都足以掀起一场舆论风暴,甚至造成严重的企业危机。  相似文献   

9.
应激管理理论是近年来提出并为学者广泛研究的前沿管理理论,一批应激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地方企业、政府部门以及部队的相关管理实践。本文就应激管理理论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佳蔓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31-1333,1342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影响力日趋增强,构建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十分必要。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突发性、扩散性的特征,它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削弱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决策,降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同。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监测预警机制,网络舆情互动机制、引导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城市既成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问题,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从网络总体布局、拓扑特征和社团划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度分布不具有无标度特性,识别出了对网络连通起重要控制作用的关键避难场所。通过不同形式的攻击模式探究网络的抗毁性,明确各应急避难场在复杂网络中的地位,为场所设施的合理化升级和网络抗毁性的强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图书馆网络应用实际,阐述了建立网络故障应急机制的意义,探讨了如何建立网络故障应急机制,对重大网络故障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选取物料泄漏量、消防水量、降雨量、转输水量和其他水量5个指标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池容积计算的水量指标体系和容积计算模型,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池的容积计算更加合理化和具体化,并提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设施的日常管理要求和应急运行保障措施。通过案例,实际应用本文应急池建设的计算方法,并针对案例给出应急设施体系建设分析。使应急池既能够有效发挥应急作用,又尽可能节省占地与投资成本,是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保障。  相似文献   

14.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传统的突发事件评估系统大多是基于历史数据或专家经验的静态系统,使得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无法动态地有效融合多源信息,而且大量的变量和数据往往造成评估系统计算效率偏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方法,并且通过对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计算效率.通过简化的核电站机组外部电网震后评估算例对所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非常规突发事件评估方法具有多源信息表示、融合以及全局更新的能力,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适用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灾情评估.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提高,但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却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只有通过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选择和判断,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网络视域下中国应急组织合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健  左佳 《科技促进发展》2016,12(2):256-261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方法,遴选汶川地震应急处置救援数据,辨识应急组织构成,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应急组织的类型和参与频次。将政府组织、军队、非营利组织和国有企业4类组织构成的网络视为应急组织整体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中国应急组织网络的成分、密度和集聚系数等特征,剖析各级各类组织间合作问题,厘清各级各类组织间合作关系,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应急组织间合作效率,进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方法: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服务理念及态度等一系列措施.结果:使护理风险明显减少.结论: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使急诊的护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社会的影响下,高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网络丰富了高中学生价值观的内容,但是高中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却陷入了困境。我们应该立足网络社会的现实情况,正确看待其消极影响,总结更好的方式以促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型化建筑消防疏散指示系统的要求,减少实际施工的时面临有线方式布线量大、进行安装和维护困难等缺点,提出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消防应急照明指示系统中的构想.通过在应急照明灯内部植入无线传感网络芯片CC2430的方式,使上位机软件能够实时的检测系统中各应急照明节点的参数信息和周围环境火灾险情情况,实现火灾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公路网已基本成型的特点,将里程和通行能力等功能属性作为分析公路网网络结构特性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我国东部沿海5省市的公路网实证研究表明,具有实际物理功能属性的网络度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公路网真实的结构性质. 提出了以路网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路段为核心内容的公路网应急管理标准化管理流程和决策支持技术,对实现我国公路网网络化、规模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路网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