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白的《蜀道难》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相似文献   

2.
和西方上古的长篇史诗相反,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放光华,而这中间最激动人心的往往就是那些洋溢浪漫激情的篇章。从《诗三百》的《蒹葭》到屈原的《离骚》、《天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乃至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诗》,直到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派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中闪烁  相似文献   

3.
在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中,大量搀入三言、四言、五言诗句及散文化句式,不但使诗歌更显潇洒灵动,且在音律上也十分和谐。这是因为一、二、三、四、五、六言句式及其韵律节奏均包蕴于七言诗体裁之内;九言及一些散文化句式可分解为七言和七言所包容的句式。但该诗存在主客体角色及空间位置转换上混乱不清的现象;而连续两句以上的四言诗句式搀入七言诗中,超出了七言诗的体裁规范,破坏了七言诗语言结构和韵律节奏,影响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这些都成为《蜀道难》这一壮丽诗篇的微瑕。  相似文献   

4.
李白在“蜀道难”同题乐府中抒发过“蜀道难”的浩叹,杜甫因其亲历过艰险的蜀道而留下了细腻、真切地描写“蜀道难”的诗篇,各自诗作中流露出了不同的创作心态,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也差异鲜明,展现出两位诗人独具个性的主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纵观古今诗歌,几名诗、好诗,有如下特点:首先,好诗常合怨忿。孔子说:“诗可以怨”。其实诗不只“可以”怨,但凡对人生体验有深度的作品,都或浓或淡地含有某种对人生的怨艾与慨叹.屈原的《离骚》,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怨愤之作。曹操的古诗,是感叹人生沧桑的悲怨之作。乐府民歌,除了歌颂生活的美好,也饱含对人生的诸多哀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腔怨愤,难与世人陈说,表达一种旷世孤独之感。李白的《蜀道难入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等等,都是对于人生的怨忿之作。怨,往往使诗歌负载了巨大的人生重量,具有较强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等出版物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存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不合情理等问题,应予纠正,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谕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应指“大谢(灵运)”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之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结论:李白当时在宣州谢眺楼所饯者有李云及族弟李华,此二人均为李白叔父行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曾经对历来为李白《蜀道难》的作意问题“纷纭聚讼”颇感不满(见《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访北京大学讲师芦荻》一文)。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提出批评。它反映了我们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严重缺陷: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空气不浓,对一些意见分歧问题未能很好展开深入的研究讨论,致使一些问题长期不获解决。《蜀道难》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时代的代表作品,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珍品。对于这样重要的代表作,假如意见长期不能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不仅是对一个具体作品的认识问题,而且将影响到对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家的认识,它反映了我们古典文学的研究水平。这是笔者之所以要就管见所及,提出商讨的原因。至于这里所提出的看法有哪几分是对的,就请专家们、读者同志们指教了。  相似文献   

10.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11.
入蜀之行是陆游诗歌创作从山阴走向蜀中的过渡。在《入蜀记》中,陆游对前人的诗歌有所引用和考证。这些诗学考证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理趣,也影响了陆游的诗学认识。《入蜀记》中表现的诗歌认识在入蜀诗中得以呈现。入蜀诗融合自然、历史、情感,为后来陆游南郑创作的突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3.
唐人在诗中频繁使用数字,成为其时诗文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白居易诗中所出现的数字却常用以记叙现实状况.分析白居易以数字入诗的特点,可以认识白居易的“中人”意识,以及白居易以数字入诗背后所隐含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由于二人在诗歌主张上共同提倡“新乐府”,在创作题材及内容方面类似,在诗歌形式和创作手法上一致,所以世人往往将二人并称为“元白”。但在思想特征、艺术特色等方面,二人又各有高下。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宋初诗坛上一位由白体而昆体的人物,晁迥可以说具有坐标的性质。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见证了白体、昆体的转变过程。其“抗心希古”,多作“道情诗”,实开“理学体”门户。  相似文献   

16.
王尚絅曾有十年官宦生涯,有出色的从政才能。由于朝政颓败,辞官归里读书隐居长达十九年。他和"前七子"领袖人物交往过从,同样反对"台阁体"诗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在文学观点上反对刻意模仿古人,力倡变革创造精神。他是个关心社会民生民瘼的诗人,写出大量的政治诗、山水诗和反映农民普遍破产、农村纷纷凋蔽的农村生活的诗。他的诗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诗史上一支清潋的溪流。  相似文献   

17.
杨妮  张小花 《科技信息》2008,(1):239-239
李白与多恩是中英两国盛世中的天才诗人,相同的时代背景与相似的人生经历对二人心灵上的冲击,使他们的诗歌在"及时行乐"这一主题上存在着诸多的可比之外。  相似文献   

18.
张安祖先生《〈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中对“元和体”界定有误。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对于元稹未将讽喻诗归入“元和体”,张安祖先生解释为:“元和体”当时并非关名,元稹对其讽喻诗格外珍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故将讽喻诗排除在“元和体”之外。经过考察,这一解释并不能成立,故“元和体”之界定应依元稹之说。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