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近年来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原子操纵与原子搬迁技术,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电子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摩擦学,微米/纳米技术,原子团簇科学和纳米磁性功能材料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提出了原子注人生物学效应,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注人的原子中以全旧原子为例进行说明.原子注入生物学效应的发展顺序有四个阶段: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生物阶段.原子注人生物学效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生理效应、生化效应和遗传效应。被注人体可以是作物种子、细胞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主要包括原子操纵与原子搬迁技术、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电子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摩擦学、微米/纳米技术、原子团簇科学和枘磁性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等。这些进展必将改变极大地改变科学技术及人类生活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及主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应用的主要机理是激光的能量必须转化为其他形式,构成生物组织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吸收激光的能量,而最终把它转化成其他能量形式.简介了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激光生物效应,概述了激光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化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半个原子”的矛盾,它的形成与解决构成了近代化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透过近代化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道尔顿原子论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成就,但是它存在着一个自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即道尔顿把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道尔顿原子论之理论自身这一矛盾的外化,导致产生了“半个原子”的矛盾。为了解决“半个原子”的矛盾,阿佛加德罗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推论,引入了分子概念,提出了分子假说,初步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坎尼扎罗完成了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体系,最终完善地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这个过程再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内因论”和“外因论”的思想,依次具体体现为科学理论的曲折发展律、内在矛盾动力律和内在矛盾外化律。客观地考证分析“半个原子”矛盾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并全面地总结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对于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对于全面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于在中学化学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调查了物理学中的进展。主要涉及六大研究领域,现简介如下: 原子、分子物理学和光学激光仍在使物理学的这一分支发生革命。激光的强大能量正被用于产生新的原子结构和分子化合物,跟踪碰撞中的原子,监测化学反应速度,以及将原子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千分之几度。超高速激光脉冲,有些达到1飞(10~(-15))秒,的定时已非常  相似文献   

7.
碳纳米管的生产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纳米科技及碳纳米管特征、特性和生产的概述纳米科学和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和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和科学和技术。它使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这可能改变几乎所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式 ,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甚至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纳米技术是指通过操纵原子、分子级的结构而实现控制材料功能的一项综合技术 ,包…  相似文献   

8.
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促进。生物化学家运用化学原理研究生物学问题和生命的基本过程,以及化学家从分子、原子水平来探讨生物科学,发展分子生物学,以及研究生物系统中分子和大分子在不同结构层次上的功能特征等,使我们对影响活的有机体的种种因子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生物科学  相似文献   

9.
 一、纳米科技及碳纳米管特征、特性和生产的概述纳米科学和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和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和科学和技术。它使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这可能改变几乎所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式 ,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甚至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纳米技术是指通过操纵原子、分子级的结构而实现控制材料功能的一项综合技术 ,包括纳米材料制备和纳米材料加工两部分。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末经启蒙运动而产生的近代科学以机械论和还原论为特征 ,其实质是外在联系观在科学上的表现。 2 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开端的现代科学 ,历经混沌运动和生物学革命 ,更加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基于科学史的考察为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提供了佐证。科学观的演进丰富了科学内涵 ,也推动了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0 前 言 掠入射光栅谱仪和光谱诊断技术是研究高剥离态原子光谱的关键仪器和关键技术。此项研究对推动原子参数和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的发展起重大作用,而原子参数是研究短波长软X射线激光所迫切需要的。X射线激光探索是国家《863》高技术的一个重要专题研究项目,是激光技术的重大科技前沿。这项研究将使人类获得研究物质内部结构,了解活体生物标本微观过程,具有极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对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医学,以及国防产生重  相似文献   

12.
科学本质贯穿于科学的发展历史中,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包含了生物学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的生物学史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迪思维,强化知识;回顾历程,深化情感等生物学史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浑然一体的,16世纪以后,自然科学逐步从神学或哲学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步融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形成了完整的链条。按照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生命、意识、社会的进化历程,社会科学最终也会整合到这一链条当中来的,统一性是科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4.
物理生物学(Physical Biology)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与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侧重于研究生命物质的基本物理规律不同,物理生物学主要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物理学先进概念和技术,精确地测量和描述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使生物学建立在定量的物理学基础之上。物理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包括超快电子束衍射技术、微流控技术、单分子光谱技术等;研究对象涵盖了原子、小分子、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发现110号元素在德国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目前最重的元素──第110号元素,从而使元素周斯表向后增加了一位。科学家用数以10亿计的镍原子轰击数以10亿计的铅原子时产生了这一元素。这一元素寿命只有几干分之一秒,它衰...  相似文献   

16.
正量子纠缠是微观粒子的一种物理特性,一旦2个微观粒子发生纠缠,哪怕相距遥远,也能产生某种状态上的关联。量子纠缠的技术应用方向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目前,原子与原子、电子与电子、光子与光子间的"同类量子纠缠"技术比较成熟,但不同粒子间的"跨界纠缠"还有很大拓展空间。2020年5月,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单空位和双空位缺陷对碳化硅结构的影响.缺陷的存在明显地改变了碳化硅结构的带隙,C原子单空位缺陷转变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甚至减少到0.01 e V.通过对体系磁性的计算,我们发现Si原子的单空位缺陷和双空位缺陷均为体系带来了磁性,磁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Si原子缺陷的存在使得缺陷周围的C原子在缺陷处产生了未成对电子,从而体系产生了磁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产生了审美价值,同时使人具有了审美感受能力.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沃土中的生物学,无疑有着自身的美学价值.随着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深入和扩展,美学价值作为衡量一门科学的标准之一已成共识,因此用美学观点来感受生物学是必要的.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四能级Λ-型原子系统自发诱导相干(SGC)对原子系统产生无反转激光的影响。原子系统在与一个弱探测光场及强泵浦光场共振相互作用情况下,不论是否双光子共振,原子系统都有无反转激光(LWI)产生。在双光子共振条件下,SGC效应可强化LWI的产生;在非双光子共振时,改变SGC参量和上能级之间能级差可有效控制LWI的产生及其产生的强度。文中给出了产生LWI的相应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书收集和修订了过去一个世纪杰出进化生物学家的作品,该书将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进行探讨,评价了哲学对于生物学研究的贡献,评述了进化论正在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作者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实际上是五个独立的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轨迹和影响。自然选择从普通观点、自然形态来讲都是一个独立的理念。多年来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论就是由于将上述五个独立理论揉合为一个整体时产生的混乱而引起的,本书为这些争论提供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