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重载运输条件下,道岔尖轨磨耗十分严重,频繁更换钢轨不仅浪费人力和物力,也给运输生产带来安全隐患。该文以固体润滑理论为基础,研制了一种用于降低尖轨磨耗的尖轨减磨剂。现场试验证明,在尖轨侧面涂覆尖轨减磨剂能够有效地降低尖轨磨耗,延长尖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内燃机厂生产的缸套-活塞环为研究对象,对磨损过程中的润滑油样进行铁谱分析,依据磨粒的识别特征、磨损表面形貌及磨损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减磨机制,为纳米添加剂在油品中的合理应用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从轮轨瞬态接触黏滑振动角度探究地铁线路上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该文首先根据现场波磨情况建立了三维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并论证其有效性;然后,分析了车轮运行过程中的接触黏滑状态,并讨论了轮轨接触黏滑特性与波磨生成的关系;最后,研究了轮轨系统固有特性和钢轨纵向磨耗特征。结果表明:凹坑缺陷改变了轮轨滚动接触黏滑分布,导致轮轨界面发生滑移并诱发轮轨系统失稳,且滑移会进一步引起钢轨磨耗,以致最终可能形成波磨。综合轮轨接触黏滑特性和复模态分析的结果,可将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归为轨面缺陷激励引发的轮轨系统的固有不稳定振动,且该不稳定振动表现为钢轨相对于轨道板的垂向弯曲振动。当车轮经过凹坑缺陷时,会产生瞬态纵向波动磨耗,且磨耗的特征波长为40~50 mm,这与实测线路上的波磨波长情况相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4.
为减缓动车组运营下小半径曲线外股钢轨侧磨,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小半径曲线轮轨磨耗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超高、轨距、钢轨表面摩擦系数及轨底坡对动车组通过时小半径曲线外轨所受横向力、导向轮冲角及轮轨磨耗指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轨表面摩擦系数及轨底坡对小半径曲线外轨侧磨影响较大,适当降低钢轨表面摩擦系数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曲线外轨所受横向力及磨耗指数;调整外轨轨底坡至1∶20,内轨轨底坡至0,对曲线外轨所受横向力及导向轮冲角影响较小;但对轮轨磨耗指数影响较大,有利于减小曲线外轨侧磨。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某动车所小半径曲线制定了减磨方法;并对改造后曲线进行了轮轨力测试和钢轨廓形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减磨方法效果明显,可延长曲线外轨服役寿命3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减缓动车组运营下小半径曲线外股钢轨侧磨,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小半径曲线轮轨磨耗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超高、轨距、钢轨表面摩擦系数及轨底坡对动车组通过时小半径曲线外轨所受横向力、导向轮冲角及轮轨磨耗指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轨表面摩擦系数及轨底坡对小半径曲线外轨侧磨影响较大,适当降低钢轨表面摩擦系数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曲线外轨所受横向力及磨耗指数;调整外轨轨底坡至1∶20,内轨轨底坡至0,对曲线外轨所受横向力及导向轮冲角影响较小;但对轮轨磨耗指数影响较大,有利于减小曲线外轨侧磨。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某动车所小半径曲线制定了减磨方法;并对改造后曲线进行了轮轨力测试和钢轨廓形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减磨方法效果明显,可延长曲线外轨服役寿命3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进DF_(4B)内燃机车轮轨润滑减磨技术,可延长机车轮箍使用寿命1~4倍。了解到GR-1C干式轮缘润滑器具有结构简单、减磨效果好、耐用且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若将黄陵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公司现有DF_(4B)机车使用的润滑器改装造成GR-1C干式轮缘润滑器后,走行部质量将明显提高。机车即使经过一个中修期走行,也不会发生因轮缘磨耗到限而要进行落轮处理的情况,有助于减少轮轨磨耗,延长机车走行公里数。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纳米剂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应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烃分子纳米剂、氟碳纳米剂和金刚石纳米剂作为润滑油极压抗磨剂的摩擦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磨痕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烃分子纳米剂具有更好的抗磨损性能,氟碳纳米剂具有更好的抗极压性能;不同的纳米剂在润滑油中的极压抗磨性能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内燃机润滑油对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运行可靠性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内燃机润滑油合理选用、使用、更换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和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重载运输条件下尖轨减磨剂的涂覆装置,该装置具有一键式喷涂功能,喷涂流量稳定,喷涂位置准确,操作简单便于掌握。现场试验证明,利用涂覆装置进行涂覆作业时强度低,效率高,能够节约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地铁直线轨道上的异常波磨现象,从轮轨滚动接触层面研究钢轨波磨特性。首先,调研实测线路波磨特征,并建立三维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然后,分析轮轨黏滑特性以及轮轨接触和钢轨磨耗特征,以期从微观瞬态角度解释钢轨波磨的演化过程;最后,结合系统稳定性分析,从宏观上表征钢轨波磨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波磨工况下,轮轨接触未出现黏滑过程,因而钢轨波磨不会形成;在波磨工况下,轮轨接触出现了轻微的黏滑运动,进而促使初始波磨继续发展。对于轨面接触区域中的固定节点,其所在断面的应力和应变最大值会随着车轮运行逐渐从次表面转移至表面,由于断面损伤易发位置与应力和应变最大值密切相关,因此,损伤易发位置也会在次表面首先形成并逐渐转移至表面,这从微观角度说明波磨断面波峰/波谷的形成是一个由下而上的损伤累积过程;在车轮单次运行后,波磨区域发生了明显的不均匀相对滑移,进一步说明初始波磨仍处在发展过程中;轮轨系统不稳定振型对应频率与实测波磨通过频率相近,表明初始波磨将随着车轮运行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铁路系统对轮轨扁疤检测设备的安全性、高效性、智能性提出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高速浮点DSP芯片TMS320c6xxx、多路并行AD转换芯片ADSxxxx、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EMP7xxx和双口RAM芯片IDT7xxxx的轮轨扁疤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并详细说明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以及系统与上位系统的通信方式和电路板的抗干扰性设计.最后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当前铁路系统对轮轨扁疤检测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铁线路上普遍存在的波磨问题,依据实际运营情况,建立了车辆-轨道刚柔耦合数值模型,借助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直线和曲线轨道上的轮轨黏滑特性,并利用黏着系数总体离散率衡量了钢轨波磨的发生趋势,同时分析了黏滑振动的相位同步条件.结果表明:当不考虑轨面不平顺时,直线轨道轮轨界面具有发生横向黏滑振动的趋势,但振动强度相对较小;当存在短波不平顺时,直线轨道轮轨界面具有发生纵向黏滑振动的趋势,且振动强度相对较大;当存在长波不平顺时,直线轨道轮轨界面具有发生横向黏滑振动的趋势,但振动强度相对较小.对于直线无不平顺或存在长波不平顺情况,出现波磨或波磨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与轮轨横向黏着系数达到饱和有关;而对于直线短波不平顺情况,波磨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则与轮轨纵向黏着系数达到饱和有关.曲线轨道上内外侧轮轨均具有发生黏滑振动的趋势,且短波不平顺的存在会加剧黏滑振动强度.内侧轮轨界面纵横向黏着系数总体离散率大于外侧对应值,表明内轨更容易发生强度较大的黏滑振动,从而促使内轨波磨形成和发展.轨面固定缺陷会导致相同位置处产生同相位的钢轨磨耗,赋予同相位的周期黏滑振动,并沿着钢轨纵向发展,最终形成钢轨波磨.  相似文献   

13.
以废弃食用油脂为原料,经三步氨解法合成烷醇酰胺复合乳化剂,在优化油、剂、水比例的基础上,采用高减切匀质机制备出微乳化燃料油,旨在改善城市能源缺乏、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的现状;同时为废弃油脂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初始与实测轮轨型面对上海地铁A型车的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的轮轨型面匹配对轮轨磨耗、钢轨波浪形磨耗、接触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轮轨匹配下,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都能满足车辆动力学性能要求,但新车轮运行在已磨损的轨面上时,曲线通过性能略差,其轮轨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偏高.初始轮轨匹配在过小半径曲线时其外轮轨具有较大的自旋功,且内外轮轨上高的纵向蠕滑率将导致车轮产生粘滑振动,易形成波磨,经过滚动接触疲劳分析,磨损后的车轮踏面易对小半径曲线外轨造成表面接触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15.
利用铁谱分析技术结合部分理化指标,通过对数台叉车内燃机的系统跟踪监测,给出了实际工况下内燃机在用润滑油变质趋势图,据此拟合出了数学模型,并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作了较为深入地理论探讨对于严格控制和判断润滑油质量的变化程度以及润滑油的更换期都有着指导意义,同时为开发新型润滑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超高碱值纳米磺酸镁添加剂对船用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表征了样品的分子结构,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了样品的粒径分布,并采用SRV多功能试验机和四球摩擦机研究了超高碱值纳米磺酸镁添加剂对船用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N、200N、500N和800 N的载荷下,船用润滑油超高碱值纳米磺酸镁能够有效降低摩擦副间的摩擦因素,并能显著提高润滑油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值;当添加剂的质量分数为8%时,润滑油的减磨性能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铁路引入竞争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运输组织极为繁复 ,轮轨之间关系密切 ,且我国铁路在线路繁忙程度、区域覆盖范围、市场法规环境等各方面的独特实情 ,更加大了铁路打破垄断的难度。铁路需要通过引入竞争来摆脱垄断引起的顽症 ,需要研究分析引入竞争的相关问题。一、铁路引入竞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必要性铁路自然垄断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 ,这主要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规模经济的原理在于生产要素的不可任意分割性 ,它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必须足够大 ,才能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范围经济的原理在于成本的弱增性 ,它要求企业必须将密切相…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波磨严重的问题,通过建立基于semi-Hertzian轮轨接触算法的小半径曲线地段敞车动力学模型与三维钢轨弹塑性循环加载模型,分析重载塑流型波磨演化过程中波谷、波峰区域塑性行为特征,并对比和分析外轨超高、曲线半径等线路要素对波磨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轨表面在轮轨循环荷载作用下将迅速达到安定状态,且在安定状态下波磨波谷的塑性累积变形比波峰的塑性累积变形大,波磨轨波峰、波谷的塑性累积特征的差异促进了钢轨波磨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在不同的曲线半径条件下,波磨波谷区域塑性累积沿深度方向差异明显,当曲线半径较小时,最大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钢轨表面;当曲线半径较大时,钢轨表面塑性特征不显著,最大塑性累积点出现在轨面下2~3 mm处;较小的曲线半径与线路过超高对钢轨波磨病害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线路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选择小于500 m的曲线半径;而对于既有线而言,线路过超高将促使波磨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在运营过程中应保证车辆运营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轨底坡条件下实际运营地铁列车的轮轨接触特性,采用轮轨接触空间迹线方法计算分析了轨底坡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影响,并建立某地铁B型车辆动力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线路条件下轨底坡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LMCHN60轮轨匹配条件下,轨底坡在1/45~1/20范围内轮轨接触点分布连续,特别是直线段在轨底坡为1/20、曲线段在轨底坡为1/40时轮轨匹配性能良好;运营条件下车轮踏面凹磨造成等效锥度过大,轮轨接触点分布不连续,易造成异常晃车;曲线地段车轮踏面凹磨限制了轮对横向运动,导致轮对对中困难,轮轨接触匹配不良,易造成轮轨滚动接触疲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既有线路提速后加固混凝土梁桥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应用地面测试方法,测量轮轨作用力。在实际实验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水平力测量的方法,设计了基于微机测试系统的组桥印制电路板、标定器和贴片定位装置。实际测试表明,系统部分装置具有便于现场实际操作,省时方便,测量精度高的特点。为以后铁路地面测试轮轨作用力,分析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