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所以诗人才说:一支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走在秋日的田野上,我想起一位诗人对老托尔斯泰的叩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好文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每一位同学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修改一次,作文就会向完美的境地接近一步.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修改作文,有点"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张利华 《世界博览》2012,(16):62-63
正将法治细节做到极致德国人管理城市犹如操作一架精密机器,从每一个细节中部可以看出德国人的严谨和对人性的关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城管"——城市管理,每一种商品都有分类,但是德国的城市管理和商品分类尤其细致,这种细致体现了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精神。2012年6~7月,我在德国柏林、波茨坦、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法治化管理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提高科研效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的科研小组效率较高,除了拥有好的组员以外,与我使用促进科研效率的一些方法也分不开。现就提升科研小组整体效率谈一些体会,但前提是每位组员都有积极进取、认真做科研的态度。1.给每个人注入大局观。我和每个进入实验室的人一开始都会坐下详细谈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我会把每一部分都讲清楚,并且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让每个  相似文献   

5.
在大自然的陶冶下一位艺术界的朋友问我,对印度尼西亚的现代艺术成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当时毫不迟疑地回答说:“画,你们的绘画艺术。”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期间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曾说:“印度尼西亚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句话在我访问印度尼西亚后,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是的,这个被称为“千岛之国”的美丽富饶的国家,几乎每一块地方,每一个岛屿都是秀丽明媚的天然花园。这个被诗人称为“诗之岛”、“花之谷”、“赤道线上的宝石”的国家的秀丽风光,薰陶着人们的心灵,培育了人们对音乐、舞蹈、美术的热爱。我访问过苏门答腊,那儿的青年男女在月光下椰林中所唱的民  相似文献   

6.
“我是用我的手蘸了心脏的血液写作的,即使笔和墨被夺去了,难道我会诉苦吗?我给了每一节锁链一个舌头,即使他们封闭了我的舌头,难道我会诉苦吗?”上面所引的这几行诗,是巴基斯坦人民的卓越的诗人费兹·阿赫默德·费兹在监狱中所写的。1951年3月,费兹曾因为所谓“拉瓦尔品第阴谋案”被巴基斯坦当局逮捕,在监狱中囚禁了整整四年之久。在囚禁期间,费兹连作为一个诗人所必需的纸和笔都得不到,但是锁链禁锢不住诗人的舌头,高墙也阻挡不住他的声音,他依然在自己的心里面写下了无数的充满激情的  相似文献   

7.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11):55-55
我很喜欢贵刊做的专题栏目,如第1期的“青藏铁路专题”、第7期的“艾滋病研究专题”等,这对我们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家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很有意义。希望贵刊能保持这一特色,争取每一期都有一个重大的科技专题。  相似文献   

8.
春雨     
<正>古人有许多写春雨的诗句,如唐代诗人方干这样写:"垂地寒云吞大漠,过江春雨入全吴";北宋诗人秦观这样写:"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明代诗人刘基这样写:"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其中,我最爱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  相似文献   

9.
Q:我是一个小车迷,看到新款车总要上上下下仔细打量它一番。最近,我看到不少汽车的后玻璃窗上都有一条条的细线,这些细线有什么用呢?它们是用来装饰的吗?  相似文献   

10.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18):170-170
古典诗词中吟咏秋天的作品很多,悲秋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杜甫的《登高》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便是悲秋题材的诗歌,两位诗人都有漂泊异乡的苦楚,两首诗都有独特的造诣,本文即对其做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5,(4):23-28
个人的生存状态对一个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而考察其诗文创作往往也能感受其生存状态中或无奈或顺遂的人生处境。诗人窦光鼐的生存状态具有尴尬性,他兼具御用文官和个体诗人双重身份,一个被要求歌功颂德,另一个则要求表现真实自我,因而在身份上呈现出相悖性。这种身份的相悖带来了诗人自我的生存困境,其真实的自我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动而在隐藏与显露间徘徊。本文主要从窦光鼐的身份入手,考察诗人窦光鼐的生存状态,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探讨这种生存状态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剖析其生存状态中矛盾、困境的根源及其面对这种困境的人生态度和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2.
怪体诗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流变。怪体诗怪在它既有“体”,又无“体”,几乎每一种怪体诗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方面的要求,形成体式,是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怪体诗可分五类:字句类、摆列类、嵌字类、修辞类、杂言类。怪体诗的作者历代都有,其中有三大作家群:齐梁时期以萧纲、萧绎为首的宫体诗人;中晚唐时期张南史,“元、白”,“皮、陆”等诗人;北宋时期王安石,苏轼等诗人。怪体诗的审美价位表现在:排列美,秩序美,创新美,幽默风趣美。  相似文献   

13.
每到高考、中考临近前的复习阶段,不少考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上课无精打采,容易分心;看书头昏脑胀,不易记住;平时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此类现象就是常说的头脑发"木",它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考前复习。从心理和生理角度看,其形成原因如下:一是思想压力影响。考期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新诗的真正奠基者,郭沫若具有迥异于他人的诗人特质。诗人自己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回顾我所走过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他进而自我评述道:“我在文艺写作上,大抵是一个即兴诗人。”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安排了33课时对10种自然灾害进行了分析,教材分三章: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每一章对10种自然灾害都有介绍,每种自然灾害分散在各章节叙述,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教材内容,固然有他的用意,如果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按教材先后顺序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效果不佳,其弊端是: 1.某种灾害的成因、现象、分布、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散在各章节不集中,导敛学生前学后忘,笔记零散.  相似文献   

16.
鸟笼效应     
正"我们内心都有一个鸟笼,只有放弃它,才不会不由自主地去填充它。"鸟笼效应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相似文献   

17.
正中西合璧,古今兼容,她雍容华贵,也食人间烟火,是个风情独特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标榜自己身份的代名词。提起北京,就最先想到首都。提到上海,就最属上海滩。说到杭州,就会联想起那句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论起天津,我想,能标榜它的词,莫过于"近代历史"。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在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  相似文献   

18.
方外诗人是大历诗坛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创作在整个唐诗中也占有很特殊的地位。“方外”一词,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方内与方外分别指世俗生活与超越世俗的生活。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则将方外与人间相对,方外意味着仙境。我所说的方外诗人,包括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这两种人通常是被视为超脱于世俗生活的,而他们的创作也的确显示出不同于台阁与地方官两派官吏诗人的特点,需要单独讨论。同时,这两个群体本身也有各自的营垒,需要加以论述。诗僧我已有论文述及,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隐士诗人的阵营。  相似文献   

19.
正9月的一天,我帮妈妈整理抽屉,看到一张旧照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茅草屋前,一脸好奇地盯着镜头。我问妈妈:"这是谁呀?"妈妈说:"这是我。"我疑惑不解,又问妈妈:"您为什么站在茅草屋前,您在拍电视剧吗?"妈妈哭笑不得,说:"拍电视剧?那屋子是妈妈小时候的家呀。"妈妈小时候住在茅草屋里,这怎么可能?在我的印象中,茅草屋只出现在电视剧里。唐朝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帝京篇》说: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又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每读此篇,对于古代长安,不禁心响往之。今天的西安,虽非汉唐旧都,但位置仍在唐代长安的范围之内。能到西安,也可以说是颇慰情怀的了。另一方面,古代长安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我研究中国科技史,虽以中国为本位,而不能不参考西方的科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