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词汇系统、真理和不可通约性--库恩的"结构之后的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论题,同时也招致相当多的误解和责难。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之后就一直致力于该论题的阐明和澄清。从视觉格式塔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意艾变化,到局部不可通约性。再到词汇系统或者分类学范畴,库恩联系知识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共时性类比等问题,对于不可通约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对真理符合论的批评,提出一种新的真理现。“结构之后的路”实际上就是库恩努力澄清不可通约性论题之路。  相似文献   

2.
试谈库恩的 不可通约性 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of theories)论点,自从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于1962年提出以后,受到了科学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到科学进步的本质,涉及到理论选择问题,尤其涉及到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冲突和争论,所以,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我们知道,库恩强调科学的发展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交替出现。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使他闻名遐迩。他的理论被称为科学革命的理论,他被称为“革命论者”(Revolutionism)。标志着这种革命变化的,则是新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库恩说:“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互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作为历史产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根据作者不久前寄来的打字稿译出。这是作者前几年在日本的一次讲演,其记录稿曾在1986年发表于日本的《SHISO》杂志。但是后来据此整理的这篇英文稿一直未曾杀青。作者惠寄此稿原为出版他的中文选集的备用稿,不供发表或引用。后因选集中已决定收入此文,特商请作者先期在本刊发表以供热心的读者参考。但正式引用还望以未来选集中的改定文本为准。本文译者认为,库恩教授的这篇新作是他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和《必要的张力》二书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文章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要在传统的逻辑主义科学哲学以外另辟历史主义蹊径,以及在这种历史取向中旧问题的转换和新问题的提出。库恩近年来落笔极为慎审(用他来信中的说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颇引起一些对他的研究方向的关切。此外,我们也许还可以通过此文略见西方“非正统”科学哲学发展状况之一斑。因为这些,我想值得把此文收入他的选集,并争取先期发表,也算是对明年将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库恩科学哲学专题讨论会的一点准备工作。为了便于对他的作品仍感陌生的读者阅读,我加了三个小标题以资醒目,并于文末加一简短附言略作介绍,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5.
从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到科学语言的不可翻译性,库恩的"语言学转向"为人们从博弈论角度考察库恩论题创造了可能。巴瑞特运用信号博弈考察了原始术语语言之间的不可翻译性,在类比的意义上揭示出不同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如何可能。通过对不可通约性的信号博弈模型的重构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实践的复杂性使得这种模型的类比论证效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对汉语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的批评时有所闻,我也曾同意过。比如1999年《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征集意见时。我就建议将刊名直接叫做“科学技术术语研究”。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在汉语中其实不是问题。读中国科学院邹承鲁和王志珍二院士《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参见《科技日报》2003年8月5日)一文,由于文中涉及到“科技部”“科技处”这些建制的称谓问题,我同时认为还涉及到《科技术语研究》这个刊名问题,才感到问题有些大了,应该讨论讨论。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科学编史学视野中的“科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目前,当人们谈及科学的历史发展和科学的成就时,不论是在科学哲学家还是在科学史家,乃至一般公众中,“科学革命”已成为一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在我国,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库恩(T.S.Kuhn)的科学哲学理论被译介之后,科学革命这个概念(或按西方常用的术语,作为科学哲学或科学史中的一个常用的“隐喻”)更是有口皆碑。然而,当人们广泛地使用这一概念时,并不一定总是对此概念作了明确的限定,使之具有前后一贯并且为  相似文献   

8.
2012年是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五十周年.通过充分阅读库恩已发表的主要文本,以正确理解库恩的思想,是对他的最好纪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库恩科学哲学学说的历史性、革命性和二象性等特征,尤其是他所兼具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的两重身份,他的科学哲学所兼具的历史主义/逻辑主义色彩,他的思想所兼有的革命性/传统性倾向,以期把握其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回答学界在理解库恩思想中的一些困惑之处.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2012年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五十周年。此书的出版,是国际科学哲学界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转向的开端。五十年来,此书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哲学及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如何正确评价库恩所引发的这场变革,如何正确理解库恩的思想及其发展,仍然是学界所瞩目的话题。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五十周年专门出版了其第四版,并邀请加拿大  相似文献   

10.
库恩的位置     
纵观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科学史家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若将这一发展视为一条轨迹,而非印记的堆积,我认为应将库恩做为一个醒目的坐标原点。其一,库恩是科学哲学进行社会学转向的标志人物。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初由于较成熟的哲学派别“维也纳小组”的出现而较充分地显露出其特点:注重证明的逻辑,注重经验材料,注重语言分析。将科学哲学归于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并不为过。波普尔指出经验证明逻辑的缺陷,汉森更提出“理论负载”的观念等等,使逻辑实证主义走向式微。那么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为何?六十年代库恩提出…  相似文献   

11.
主题与分类     
现代术语学的创始人欧根·维斯特(Eugen Waster)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Einfǔ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的德文版第三版(1991年在波恩出版)①中,讨论了术语学中的主题与分类的问题。笔者根据该书中“3.5,3.6,3.7”的内容,写成了这篇读书札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术语学的创始人欧根·维斯特(Eugen Waster)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Einfu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的德文版第三版(1991年在波恩出版)中,讨论了术语学中概念系统的图形表示方法。笔者根据该书中“3.4”节的内容,写成了这篇读书心得。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我曾经应台北《中国论坛》之邀,撰写专文“一九七八年以来的大陆科学哲学”(发表在该刊第23期,1992年9月,第12—20页)。后来在收入我的论文集《中国现代科学思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时,这篇文章被科学出版社的编辑更名为“1978年以来的中国内地科学哲学”。在该文中,我从专业刊物、翻译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科学哲学十余年间(特别是在八十年代)的再生(与五四的传统和余韵对接)、发展、繁荣的历史轨迹。尽管拙作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毕竟也能察觉到已逝岁月的一些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术语学的创始人欧根·维斯特(Eugen Wüster)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Einfii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的德文版第三版(1991年在波恩出版)中,讨论了术语学中概念的有序性,并在有序性的基础上讨论了概念系统。笔者根据该书中“3.3概念的顺序特征”这一部分内容,写成了这篇读书心得。  相似文献   

15.
现代地学革命与科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地学革命与科学革命理论诸大建自从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以来,科学革命成为科学哲学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地学革命是一个非常适合用来解析何谓科学革命以及革命如何发生的工作案例。这固然因为它是现有科学革命模式较少涉及的物理学之外能在理论上激起...  相似文献   

16.
对库恩的两种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何所谓“后库恩”的科学论基上都是从解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发衍生出来的。在晚期,库恩本人也尝试着重新解读自己。他发现自己的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学。库恩并未套用而紧自己的方式达到了解释学的观念。本文赞同J.劳斯对对库恩的两种解读,他认为真正的“库恩”实际上把科学理解为我们都参与其中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科学价值论转向过程中“科学→价值”的科学进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科学进步”概念的混乱;其次是这一模式从科学认识论到社会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再有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被动性及其价值的隐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和专家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这种转向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不仅迫切要求科学哲学走出传统狭隘的认识论研究视野,还应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走向科学理性论:也论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耳顿教授在60年代末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马赫、爱因斯坦和对实在的探索”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史中,有一章可以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这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历程。”霍耳顿在论文中还首次披露了爱因斯坦1938年1月24日写给老朋友C. 兰佐斯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明确地讲了他的哲学“转变”及其主要原因:“从有点类似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理性论者,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lexicon(词汇系统①)是库恩晚年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范式的替代物.库恩从语言层面讨论分类学范畴和词汇系统,不再从知觉、方法论和本体论讨论不可通约性,将不可通约发展为词汇系统间的不可翻译性.库恩所阐释的词汇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本体论特质,与其世界观念密切相关.从范式到词汇系统的演变表明库恩的思想发生变化,然究其实质其实一以贯之.库恩自称“具有可变范畴的康德主义者”有其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20.
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纲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纲领陈波1969年,蒯因在维也纳国际哲学会议上发表著名论文《自然化认识论》,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发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1051)以来就一直模糊具有的思想:通过将认识论自然化来拯救经验主义认识论。更具体地说,蒯因认为,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