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空间插值法等,对明清时期陕北自然灾害的种类、等级、时空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陕北自然灾害频发,共发生645次,主要灾害类型为旱灾、水灾、雹灾和寒冻低温灾害,将自然灾害划分为轻、中、重度3个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7.4%、66.4%和6.2%.自然灾害10 a频次呈显著波动增加趋势,最大值发生在1830—1839年,分为频次最少-频次较高-快速上升3个阶段,单一季节灾害多在秋季和夏季,跨季节灾害多为夏秋连发、春夏连发且灾害等级较高.灾害发生具有2~3 a,5~8 a,10~13 a的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榆林、绥德、延安为3个高频中心,黄陵、吴起则为低频中心.不同自然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差异表现为旱灾在米脂、绥德频繁,水灾、雹灾、寒冻低温及风灾以榆林为最突出,虫灾和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黄陵.气候的寒冷干旱,以及由于屯垦、砍伐等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850-1949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1850-1949年历史资料的统计,对该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旱灾等级和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这一时期共发生干旱灾害56次,平均1.78年1次,其中以1920—1934年干旱灾害为最频繁.该地区以中度旱灾为主,发生次数占旱灾总数的57.1%,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分别占旱灾总数的10.7%和8.9%.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旱最多,春旱和秋旱次之,冬旱最少.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旱灾发生的自然背景.关中地区特大旱灾和大旱灾一般是年均降水量减少200mm以上造成的.轻度旱灾与中度旱灾主要是降水量分配不均造成的,有时伴随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陕西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51~2000年陕西省降水、主要农作物受旱、成灾面积资料,用降水的Z指标法、农业旱灾率,确定了陕西旱涝和农业旱灾等级,分析了干旱灾害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干旱灾害以20世纪90年代最严重,农业旱灾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地整理明清时期各个府县的府志、县志、地方志等历史资料,复原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1 180次,建立了台风灾害频率序列, 分析了该地区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影响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带,由沿海向内陆减小,且衰变过程很快.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是华南地区,其中广东省受影响最严重. (2)台风的影响因子包括冷暖变化和太阳黑子:冷暖变化平稳时台风频率变化平稳;冷暖变化波动较大时,台风频率呈现较大的震荡性;太阳黑子周期进入活跃性低值时,副热带高压北移,台风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增加;黑子周期进入活跃期时,副热带高压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发生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了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旱灾的强度等级与时间变化特征,并对中世纪暖期旱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901-1300年的4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6次,平均每3.45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级普通旱灾为主,共计发生11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5.7%;2级大旱灾仅发生5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3%;没有3级特大旱灾发生.在季节分布上,豫北地区该时期发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次数最少.从整体来看,前期(901-1020年)旱灾发生具有较频繁的波动变化;中期(1021-1200年)旱灾前段发生次数较多,后段发生次数减少;后期(1201-1300年)豫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同样先增后降,但在末期又有所增加.旱灾的这一整体发生情况与该区气候的波动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依据清代档案、方志和文集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针对1689—1692年(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大旱事件进行了详细剖析,复原和重建了旱情史实、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异图景。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重灾区(1级)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灾情最严重的1690年,55个州县旱情表现为1级(大旱),2级(旱)灾情涉及20个州县。史料记载所反映的1689—1692年冷干事件,与太阳活动、ENSO事件、火山活动显示的气候"冷干"特征基本吻合,由此推断此次干旱是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通过辨识干旱事件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历史旱灾有着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反映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平市农业生产地位突出,但却受干旱灾害的困扰,特别是近几年旱灾已成为四平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尤为重要.从东北地区近500 a旱涝分布图中提取等级数据,结合四平市1951-1998年的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6-8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四平地区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得出四平地区在近一段时期将继续面临农业干旱威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旱涝灾害是陕西省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区域防汛、抗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西省1470—2012年的旱涝灾害史料,结合累积距平法、滑动平均法、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对其旱涝灾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43年来,陕北发生旱灾最频繁,陕南发生涝灾最频繁,关中发生极旱最频繁,且整个区域持续涝灾发生的可能性高于旱灾。区域旱涝等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在近30年的时间尺度上,陕北处于偏旱期,关中、陕南处于偏涝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对1200年以来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重构并分析了淮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旱灾易发地由1200年至1948年的东部与南部地区转变成,1949年至2014年的中部与北部地区;(2)1200年至1948年除淮河下游地区旱灾易发等级较低外,其他地区易发等级较高,而1949年至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干旱易发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查阅明清及民国时期曲阜的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复原了1470-1990年曲阜地区旱涝等级序列并进行了时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曲阜地区1470-1990年旱灾平均每10年发生3次,严重旱灾每13.6年一遇;涝灾每5年一遇,严重涝灾每15年一遇.(2)在有明确发生时间的旱涝灾害记载中,78.6%旱灾发生在春夏,极少冬旱记载;94%涝灾出现在夏秋,极少冬季水涝记载,无明确春季水灾或涝灾记载.(3)近5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约在1662年、1764年、1874年附近发生转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干湿波动存在4年、16年、60年3种时间尺度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季风气候是水旱灾害多发和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独特的阶梯状地形地貌也加剧我国空间上降水的不均匀,导致了西北多干旱、南方多雨涝的格局,进而会影响我国次一级的灾害发生.全球变暖和周边海气振荡周期变化导致的气候异常加剧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时空差异,是引发各级水旱灾害的主要胁迫因子.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东北区1751~2000年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区近250年来旱涝灾害演变的特征.根据气象因素和旱涝灾害的关系,引入了转移概率、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厄尔尼诺方法,导出了未来旱涝灾害预报的方法和公式,对该区2001~2010年旱涝灾害趋势作了预测.结果显示,20世纪东北区旱涝灾害较以前都有所加重,尤其是干旱灾害.2001~2010年东北区会出现2次以上的干旱和1~2次的洪涝灾害,且2007年左右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期.该项研究为东北区实际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旱涝灾害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明代以来有关资料研究,河北省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旱灾重于涝灾,旱灾是影响该省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造成旱涝灾害的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为今后的防灾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赣东北各县在府城、省城和京城购置了不少试馆和会馆,以解决士子们的考试寓所问题;清嘉庆、道光朝,赣东北地区还兴起了资助士子卷资、旅费的宾兴组织,地方士绅在科举会社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赣东北地方志中有不少科举会社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历史时期气候灾害特征及影响因子,建立了清代1644-1911年云贵地区的旱涝指数序列,采用滑动t检验和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旱涝灾害的突变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周期性特征,研究表明:清代云贵地区旱涝指数整体较平稳,呈现先明显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平稳,清末又明显增加的趋势,旱涝指数序列具有多个跃变点,且具有显著的2.8 a和6.6 a年际周期,13.0 a和40.2 a的年代际周期.由旱涝灾害年次和年均县次比的空间分布图发现,其具有同旱同涝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13.0 a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的周期接近,故采用交叉小波分析着重探究了太阳黑子活动对云贵地区旱涝变化的影响,发现云贵地区旱涝指数序列同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在3~6 a的时间尺度具有强凝聚性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新星爆发和中国干旱的关系。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新星爆发是中国发生严重干旱和大旱的一个重要根源。具体内容有三点。第一,新星爆发是20世纪中国全部10个最严重旱年的一个根源。第二,最亮视星等3等及更亮的新星爆发后,中国都要发生严重的干旱。这种严重的干旱绝大多数要连续两年,时间多数发生在新星爆发后的第2年和第3年。第三,最亮视星等3等及更亮的新星爆发后,黄河流域都要发生严重的干旱,时间是新星爆发后的第2年或第3年。新星爆发引起中国干旱的程度和最亮视星等有关,大体是新星越亮,引起中国干旱的程度也越重,但并非严格的正比关系。超新星也是引起中国干旱的根源。本文指出,古人畏惧异常天象、害怕它引起自然灾害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应被指责为迷信。本文的发现为预警我国今后的大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自然灾害分布特征对自然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收集并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00—2018年的自然灾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灾害类型,然后分别从灾害发生频次、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方面揭示了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各类灾害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洪水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其次是干旱、地震、风暴和流行病.2)从时间分布来看,20世纪初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期,灾害发生频次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灾害死亡人数大幅波动减少,经济损失呈现不同幅度增长.3)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亚区和东南亚区灾害发生最为频繁,主要灾害构成为洪水和风暴;中国灾害经济损失数值最大、死亡人数最多,主要致死灾种包括流行病、干旱和洪水;灾害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是塔吉克斯坦,其绝对经济损失较低,但占国民生产总值比值最大.4)年代际灾害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因灾死亡人口分布较为集中,近年来受灾严重区域有向北转移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干旱灾情数据,以县域为单位,运用受旱率及干旱灾害频率2个指标,分析了华北4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1949—2000年农业干旱灾害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华北4省农业干旱灾害受旱率52年间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度及中度以上程度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干旱灾害频率分布格局有较为明显的东西差异,高频区集中在河南省东北部、山西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及晋中地区;52年间河南省大部及山东省青岛市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从灾情记录角度识别了华北4省农业干旱灾害高发区及严重干旱年份,能够为干旱灾害的风险防范及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VIC模型和汇流模型生成的1981—2020年5 km×5 km网格模拟流量数据,构建了长历时、网格化的标准化径流干旱指数(SRDI),对珠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模拟流量构建的网格化SRDI能够较好地模拟珠江流域干旱时空演变过程;珠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明显,干旱集中发生在夏季,秋季可能发生大范围的水文干旱,季节尺度上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极端干旱;珠江流域水文干旱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为自东向西由干旱高频区向干旱长历时、高烈度区过渡分布。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