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1986年度哈雷彗星的回归是举世瞩目的天象。“国际哈雷彗星联测机构”(IHW)组织全世界的天文工作者进行统一的观测。通过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对了解太阳系起源等重大问题将有着积极的意义。彗星的大尺度观测主要是研究彗尾等离子体与太阳风之间的关系及彗尾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最近这10年见证了一场观测星系方式的革命,特别是用哈勃天文望远镜的深层成像和用地面上10米级的望远镜的光谱学已经揭示了很多沿哈勃序列很难定位的物体。哈勃太空望远镜使我们得以观测到更早期的星系形态。在天文学上,看的更远也就意味着能够看到更早期的星系,这就直接揭示了星系形态层面的演化。极其微弱物体的高分辨率光谱使得研究其运动演化成为可能,星系的物质聚集空前的可以直接比较宇宙结构的情景状况。因此,从所有三个方面研究星系演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建设中国下一代大型地面太阳望远镜是我国太阳物理学科的共识.与当代1 m量级口径的地面大型太阳望远镜相比,下一代地面大型太阳望远镜更关注太阳和恒星物理的基本问题,对分辨率和磁场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中的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是一架分辨率口径达到8 m,有效聚光面积不小于20 m2的望远镜,可探测太阳大气的基本结构及其演化.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将为人类最终解决恒星磁场的起源、日冕加热等基本物理问题提供详尽的观测证据,为准确预报空间天气提供必要的理论和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4.
彗星的观测研究,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风速度场的分布、太阳系空间磁场的结构以及彗星本身的结构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等都有重大的意义.哈雷慧星是一颗非常典型的周期彗星,有着众所周知的七十六年回归周期,1985—1986年,它将再次回归太阳附近,这是国际天文界的一件大事,国际天文协会第十五委员会——“国际哈雷彗星监测”(Inter-national Halley Wetch,简称IHW.)将动员、组织和指导全世界的地面观测和宇宙飞船的空间近距离探测。  相似文献   

5.
大质量恒星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具有强烈的星风.恒星的质量是决定恒星结构和演化的主要参量之一.由于强烈星风带走恒星的大量物质,使恒星的质量不断减小,所以它严重影响大质量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无论在观测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大质量恒星的星风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理论方面,已经建立了标准的星风加速模型,以及它的改良模型,包括利用有谱线覆盖效应的NLTE恒星大气模型进行光谱分析;在观测方面,地面望远镜和空间设备相结合,从射电波段一直到高能X射线波段,对大质量恒星进行了全波段的观测研究.理论研究和观测结果基本符合,但同时又引出了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据观测,哈雷彗星正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向地球方向移动。天文学家根据它几次回归时的观测结果,考虑了行星对它的摄动以及彗星本身损失质量而引起的效应,计算出哈雷彗星的轨道要素并编算出详尽的星历表。1986年2月9日哈雷彗星经过轨道近日点,近日距为8781万公里。1985年11月27  相似文献   

7.
本文模拟了红移z <0.2的双中子星并合源,并通过采用一个简单的千新星模型,计算了这些并合源所对应的千新星光变曲线.分别分析了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FST)、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和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对这些模拟千新星的观测能力.发现WFST和LSST的最佳波段是g波段,它能观测到最多的源.此外,最佳双波段联合观测策略为:在最初的1.5天以内,通过g/r波段观测事件;在1.5天以后,通过r/i波段观测事件.对于CSST而言,通过采用深度无缝光谱来观测,发现GU波段能够在前1.5天观测到事件, GV波段能在前3.5天观测到事件, GI波段可观测事件的时间最长.同时我们发现,观测倾角对光变曲线的影响与质量比有关,对于质量比q <0.8的源,不同观测倾角对光变曲线的影响很小;但是对于质量比q> 0.8的源,观测倾角对光变曲线的影响则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A:我们使用的光学望远镜绝大多数建设在地面,因此在观测来自太空的星光时,会受到大气的干扰。大气的流动与密度的不均匀分布都会使望远镜观测到的图像发生扭曲。以前天文学家只能选择将天文台建设在寒冷的高山上或是发射到太空(如哈勃空间望远镜)来减弱这个影响。但即使在高山,大气的影响依然是很难完全消除的;而发射到太空的大型望远镜造价极其高昂,维修非常麻烦。因此,最近十几年来,天文学家采用了"自适应光学"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步入精确宇宙学的时代。借助于几乎覆盖了所有电磁波段的空间和地面望远镜,人们已经能够跨越宇宙演化的长河,描绘出茫茫宇宙结构演化的大历史。从早期宇宙微小尺度的量子涨落到今日宇宙多元化的结构——包括我们身处其中的行星系统到星系乃至宇宙极大尺度的结构,人类都已能够精细刻画其图景。  相似文献   

10.
<正>多亏了由遍布在全球的18台天文望远镜组成的全自动观测网络,让我们有幸捕捉到超新星爆发的初期景象。2017年3月,位于智利的PROMPT望远镜率先在其监测范围内的500个星系中捕获一道神秘闪光,并立即向观测网络中的其他望远镜发出信号。通过进一步的观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这道闪光源自距地球5500万光年的星系NGC5643。几个小时前,该星系中刚刚发生了超新星爆发事件。更为幸运的是,此次被观测到的超新星正是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与德国科隆大学合作,拟将目前放置在海拔3135m的瑞士阿尔卑斯山上Gornergrat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口径3m),直接移址安装到亚毫米波观测条件更好的海拔4300m的中国西藏羊八井。在此期间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目标预研究,并在望远镜安装调试后进行试观测运行。该项目若成功进行并顺利完成,中国将首次成为拥有中小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并以此进行常规天文观测的少数国家之一。建成后的羊八井亚毫米波天文台也将成为北半球运行中的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天文台,在世界上仅次于北智利的Atacama亚毫米波台址高度。  相似文献   

12.
本影振荡是出现在太阳黑子内的一种普遍现象,精确测定它的周期对理解太阳黑子演化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4月30日太空太阳望远镜Solar-B利用谱线CaIIH对太阳活动区AR10953进行了连续的观测。这份高质量的观测资料能够帮助我们精确地测量太阳黑子的震荡周期。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方法,我们测出太阳黑子的震荡周期约为140秒。  相似文献   

13.
伽玛噪Blazar天体的中心黑洞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费米伽玛射线空间大区域望远镜(Large Area Telescope, LAT), 以前称为 Gamma r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比Energetic Gamma Ray Experiment Telescope (EGRET)提高了观测精度, 在服役的初始几个月中已经检测到一些具有快速光变伽玛射线源. 用LAT观测结果并结合EGRET观测到的伽玛噪Blazar天体的变化时标和伽玛射线光度来估计天体的中心黑洞质量. 我们发现中心黑洞质量下限范围为(0.3~24)×107M, 并将此结果与其他作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结果是一致的. 我们也给出了18个有已知超光速伽玛噪Blazar天体的洛伦兹因子(Γ)和视角(θ).  相似文献   

14.
<正>人之所以那么关注脊椎动物,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一类。人类会思考,思考在大脑里进行,因此大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脑的起源和演化正是伴随着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而进行的。古脊椎动物学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描述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自然历史,还彰显了演化的曲折、生命的顽强和大自然的奇妙。  相似文献   

15.
天望远镜的准确指向是正常观测的重要保障,也是望远镜系统本身的一项重要测试指标,南京大学天系65cm望远镜的成像OCD的视场较小,实际观测时,指向精度不高,待测天体的像往往不在视场内,为了修正南京大学天系65cm望远镜的指向精度,2004年7月-8月,对该望远镜的指向精度进行了测量并通过指向误差函数进行了指向精度的修正,首先建立指向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对不同天区恒星的观测可得到该望远镜在相应方位的观测指向误差值,将观测值和理论模型拟合,从而得到指向误差修正函数.建立南京大学65cm望远镜的指向误差修正模型,然后对其观测的指向误差值进行拟合,最后用拟合函数对观测进行指向修正,结果表明,通过指向误差函数对指向误差进行修正,提高了该望远镜系统的指向精度,目前,不仅可以使观测的星象能在CCD视场内,而且改正后的指向精度略优于1′,在修正前望远镜系统的指向精度RMS(均方差值)是117″,修正后望远镜系统的指向精度RMS(均方差值)提高到38″。  相似文献   

16.
400年前,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气、探索宇宙。为纪念人类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同倡议下,联合国大会把2009年正式定为国际天文年,并将主题定为“探索我们的宇宙”。  相似文献   

17.
2017年8月17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GW170817.伴随GW170817的短伽玛射线暴与千新星也分别在1.74 s后和10.9 h后被伽玛射线卫星和光学望远镜探测到.对这些电磁对应体的观测与研究首次证实双中子星并合会产生大量重元素并形成千新星.通过相关理论与观测的比较,人们对于双中子星并合的中心引擎、短伽玛暴喷流的特性以及并合产生的抛射物性质等一系列重要的天体物理学问题进行了空前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伴随GW170817的各类电磁波对应体的性质,并探讨这些电磁波对应体的物理起源.  相似文献   

18.
美国打造全球最强望远镜美国多家天文研究机构将联手打造新一代全球最强功率的天文望远镜——“大型天空观测望远镜”。该望远镜建成后仅利用三个晚上的时间就能对整个看得见的天空进行全面扫描。也就是说,这种望远镜对天空的扫描观测速度比现有的其它现代化天文望远镜至少高出50倍。它还能够快速不间断地对所观测到的天空各区域进行精确绘图。它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将被科学家们用于宇宙间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研究。会说话又会跳舞,还能上网“看”新闻,日本机器人制造企业斯毕四斯最近在东京推出了一种具有这些功能的机器人。这种新型机器人高33…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基于多物种比较的演化免疫学发展迅速,既为诸多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答案,也为农牧副渔和医疗保健领域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技术。该研究围绕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从文昌鱼到人的交替演化过程,将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凝练到适应性免疫的起源上,拟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1)目前并存的多种抗原受体多样性形成机制如何起源与演化?是否还有未知的多样性形成机制?(2)后口动物免疫信号通路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关键适应性免疫信号通路是如何起源?其功能意义如何?(3)不同物种的免疫应答尤其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与组织器官基础是什么?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如何交替演化?(4)哪些新发现的抗原受体与免疫分子具有那些潜在应用价值?哪些免疫新机制与新策略将给病害防御带来什么新思路和技术?该研究分为5个研究方向以中国文昌鱼与七鳃鳗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其他居于关键演化节点的物种,系统性地开展以下研究:(1)抗原受体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起源;(2)特异性免疫识别中结构与功能的演化;(3)免疫信号转导通路的起源与演化;(4)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协作与交替演化;(5)原始淋巴细胞系与淋巴器官的起源与演化。通过系统性比较研究,我们力图阐明各种免疫抗原受体(Ig、TCR和VLR等)的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其起源演化历程;揭示适应性免疫特异识别和信号传导的分子、细胞与器官基础及起源演化;揭示各类新颖的免疫分子尤其是VLR等的特异性抗原受体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