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人虽以其“绅士风度”著称于世,但连英国的一些社会学家也承认:与其他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英国是个“歧视意识”极为强烈的国度。实际上,在今日英国,  相似文献   

2.
文化播报     
英国彩票公司绘出“中彩票脸”为庆祝第1万名英国国家彩票头奖得主诞生,英国卡姆洛特彩票公司根据12名彩票中奖者的面部特征,拼凑出两张“中彩脸”,还分别冠以“彩票先生”和“彩票  相似文献   

3.
“怎么办”英国参加“共同市場”的布魯塞尔談判破裂后,第二天,英国首相麦克米倫就在全国广播电視演說中无可奈何地說,英国沒有代替参加“共同市場”的“現成計划”,并且表示英国将不得不同英联邦和“小自由貿易区”国家商議,看最好应“怎么办”。的确,布魯塞尔談判破裂,不仅使身为“七国”盟主的英国在政治上經济上遭到严重的挫敗,而且使“七国”中的其它国家也面临着新的严重問題。  相似文献   

4.
英国資本主义發达較早,所以英国报刊的历史也較悠久。它最早的报紙出現于1622年,是不定期出版的单頁紙新聞。1665年,出現双周刊“倫敦公报”,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机关报。英国第一份日报是在1702年出版的。到十八世紀中叶,英国报刊便开始兴盛起来。十八世紀許多报刊都同英国大文豪的名字連在一起。“魯滨逊飄流記”的作者笛福是“評論报”的主笔。“格列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考查报”的撰稿人。英国有名的散文大家斯提尔和爱迪逊創办了“閑談者”和“旁观者”,编纂英文大辞典的約翰逊是“漫游者”和“懶汉”的創办人。他們在这些报刊上写了許多評論当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值此英国刚举行过大选,工党下台,保守党又上台之际,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政治制度。宪法说来奇怪,一个老大的英国,却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现在所谓的“英国宪法”是由许多不同年代的、分散的个别“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所构成的,即所谓“不成文宪法”。所谓“成文法”一般指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议会法案等文件。从这些不同年代产生的文件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从封建统治转向资产阶级统治的历程;王权步步削弱,资产阶级的国家逐步形成、发  相似文献   

6.
去年12月下旬,英国各报纸透露,英国当局把一些“剩余坦克”作为“废铜烂铁”卖给一家比利时公司,再由这家公可把这些坦克“重新加以装备”以后,输往中近东各国。这件事破揭露以后,在英国引起了哄动。舆论一致指责这是一件丑事。“每日镜报”说:“现在全世界都从报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刊登在今年1月20日出版的美国“民族”周刊。由于原题“加丹加,英国的南方州”令人费解,所以把它改为“英国的加丹加集团”。作者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编辑部人员。文章反映了英国殖民者竭力反对“联合国”对加丹加的行动。他們不但害怕被完全擠出加丹加,而且害怕进一步失去与加丹加毗邻的罗得西亚铜矿。文章强烈地反映了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尖銳矛盾,同时也反映了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加丹加問題发生了激烈的爭吵。——編者  相似文献   

8.
这些日子,英美大肆吹嘘的“互相依赖”,就像巴黎的时装一样,在西欧颇为流行。在英国,也许是因为这个“盟国合作”的“新原则”是麦克米伦提出来的缘故,有些人谈起“互相依赖”不免面有喜色,甚至有些飘飘然,而资产阶级的宣传机关更是绘声绘影、大事吹嘘。但是,尽管资产阶级舆论竭力在“互相依赖”这一点上大做文章来抬高英国的地位,却丝毫掩盖不住普通英国人民的深沉的悲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受到德国空军轰炸而被称为“地狱之角”的英国雷姆斯格特威,依然在美国喷气飞机的威胁下日夜受着折磨;英国著名  相似文献   

9.
在2023年新年致辞中,英国首相苏纳克承认,过去的一年对英国来说是“艰难”的,而且这些使英国艰难的问题不会在新的一年“消失”。但是,他仍表示相信2023年英国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最好的一面”。2021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世界排名第五。即使2022年被紧随其后的印度超过,也仍是位居世界第六的重要经济体,具备发挥世界影响力的能力。不过,在我们期待英国展现“最好一面”的同时,不妨思考一下它的问题为什么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0.
学者们关于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关系已达成共识,即:“美国英语”并非一门“独立的”语言,而是与“英国英语”同宗同源,它发轫于英国英语,但在北美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有了新的发展和自身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7月1日,英国接替卢森堡,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7月6日到8日,英国作为八国集团主席国,在苏格兰鹰谷主持召开八国集团峰会。“双主席国”的身份赋予英国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凸显英国作用的绝佳良机。布莱尔的美好设计作为曾经统领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渴望成为世界新秩  相似文献   

12.
漫话英国     
如果“必先正名”的话,那么英国的全名应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不列颠”或“联合王国”。可是中国人却向来称之为“英吉利”,略称“英国”,该名源出于“英格兰”(England)一词。英国是个岛国,传统亦称“英伦(敦)三岛”。一查地图,倘以大岛计,那一带只有两个,倘以小岛计,则又何止百个。据说,所谓三岛是指同一大岛(大不列颠岛)上的三个地区,即其南部的英格兰、北部的苏格兰和西南的威尔士。这里没有包括英国的另一部分领土北爱尔兰。故“英伦三岛”只是泛指英国的一个笼统的地理概念而已。这个岛国的面积只有二十四万四千余平方公里,为欧洲第十位;但人口有五千六百万,占第三位,包括一百九十多万来自两印度群岛、印度、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3.
6月19日,在科威特人民爭取独立的英勇斗爭下,英国被迫承认科威持悬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英国駐波斯灣政治代表与科威特酋长国酋长,签署了互換的照会,廢除了1899年签訂的关于規定科威特为英国的“保护国”的英国—科威特协定。但是,照会的墨汁未干,7月1日上午,一支英国海陆空軍部队在“援助”和“保护”科威特的名义下在科威特海滩登陆,对科威特又实行军事占領。  相似文献   

14.
英联邦的范围,目前共包括连英国在内的十七个国家和“马来西亚”,以及二十来处英属殖民地和附属国。英联邦人口号称为七亿三千多万,土地面积一千七百九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人口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英国统治集团吹嘘,这个联邦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庞大的“集合体”;英国统治者还渲染英联邦是所谓“多种族的大家庭”。实际上,这不过是英国借以维系它同那些曾是它的殖民地而现在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的关系的一个形式,是英国老殖民主义者企图以新殖民主义的手法来维系其殖民统治的工具。最近,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所长威廉·克拉克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鼓吹“英联邦正在寻求一个新面貌”。今年以来,英国统治集团和  相似文献   

15.
谷蕾 《世界知识》2022,(6):46-47
<正>“全球英国”是英国的新外交理念。在充斥了理念碰撞、利益博弈、国家交锋的脱欧进程中,“全球英国”从智库、学者的话语和思维,逐步渗透到政治家、党派的政策体系之中,成为试图引领英国走出困境的指引。近几年,每当国际上有重要危机、地区冲突发生,英国从不缺席,其军舰更是越来越积极地活跃在世界重要地缘区域的水域。脱欧之后“以破求立”“全球英国”最初兴起于英国对自身与欧盟和欧洲之外世界关系的反思,与脱欧可谓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6.
两个经济集团斗争的新阶段以西德和法国为一方、英国为另一方的西欧经济贸易战,自1957年环绕着“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的斗争展开以来,已进行了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以“共同市场”的成立而告终。西欧是英国仅次于英镑区的重要市场,占英国出口的四分之一,而输往“共同市场”六国的商品又占其中的一半以上。英国被摒弃于“共同市场”之外,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被排斥于西欧大陆之外的危险。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地位,英国于去年6月纠集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六国开会,随后于11月组成“小自由贸易区”,与“共同市场”对抗,企图进而争夺西欧霸权。这是西欧经济贸易战的第二个回合。  相似文献   

17.
英国当代重要小说家阿莉·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是脱欧文学的代表作。在“四部曲”中,史密斯构建了一种与莎士比亚四部传奇剧的对位叙事关系,并将其寓于“合—分—合”“破裂—重聚”“分离—重逢”“分散—集聚”的四种叙事结构中,以此指向空想、矛盾、希望、总体四种类型的乌托邦。通过这种互文叙事,史密斯既批判了因脱欧而来的分裂的“坏”英国,又用包含全球本地化向度的乌托邦想象去补偿实现统一的“好”英国。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3日,当时担任英国财政大臣的麦克米伦(现任首相),在伦敦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建立所谓“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11月26日,下院举行经济政策的辩论时,他正式表示英国决定参加“欧洲自由贸易区”。这表明英国越来越重视它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联系。英国提出“欧洲自由贸易区”计划,作为它同拟议中的“欧洲共同市场”建立联系的方式。早在1955年6月,“欧洲煤钢联营”集团的六个成员国法、意、荷、比、盧和西德在意大利墨西拿的六国外长会议上,提出建立“欧洲共同市场”的问题,建议将西欧六国现有的“煤钢联营共同市场”扩大为一个包括所有商品的共同市场;当时还成立了由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担任  相似文献   

19.
尽管英国的財政危机极端严重,英国工党政府仍然决定把从4月1日开始的下一財政年度的直接軍事开支增加一亿二千一百万鎊,創造了战后軍費开支的最高紀录。这表明英帝国主义者仍寄希望于軍事力量,鎮压亚、非人民不断高涨的反帝革命运动,保持他們已經支离破碎的殖民帝国。为了镇压近年来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人民武装斗争,为了镇压北加里曼丹和印度尼西亚人足反对英、美帝国主义制造的“马来西亚”的斗争,英国把它很大一部分武装力量投到这些地方。这就形成了英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所谓“苏伊士以东”地区的局面。对这种局面,怎样估针?前途如何?英国应采取什么政策?下面介绍的英国《趣济学家》周刊(今年2月6日出版)的一篇评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它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这家英国垄断资产阶极的喉舌,除了用帝国主义的老一套手法对中国进行诬蔑以外,暴露了英国军事上的困难和弱点。文章认为,战线太长,耗费太大,长此以往,英国是吃不消的。因此,尽管英国在目前要硬着头皮顶住,即所谓承担“最大的义务”,但是,大势所趋,英国的武装部队在那里是呆不长的。文章明确指出,“筋疲力尽”的英国只能“把首要的力量放在首要的地位”,就是“把它的主要力量投到欧洲和大西洋共同体中”,而在其他地方,只能“作为大西洋共同体的一个成员”来进行活动。这就是说,要它的西方“盟国”一起来承担苏伊士以东的所谓“义务”。帝国主义终究是帝国主义,总是要千方百针地进行垂死挣扎的。  相似文献   

20.
2月7日,英国法院以教唆信徒谋杀、煽动种族仇恨等16项罪名,判处穆斯林教士阿布·哈姆扎七年徒刑。英国的拉登哈姆扎———被称为是“英国的拉登”,他1958年出生在埃及,1979年移居英国,1986年与英国一女子结婚后入籍成为英国公民。上世纪80年代初,他前往阿富汗,参加了针对苏联占领的“圣战”。正是在阿富汗为“圣战”分子排雷时,他的双手和一只眼睛被炸残。他为自己安装一个铁钩,从此,独眼钩手成了他的形象标志。从1996年起,哈姆扎就在伦敦北部的帕克清真寺布道。1998年12月,16名西方人在也门被绑架。调查发现,绑架者曾听过哈姆扎“传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