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体系及氧阻聚几方面研究了H2O2/Fe^2+引发体系对丙烯酰胺接枝聚乙烯醇时转化率及接枝度的影响,证实该体系可代替铈盐引发AM与PVA共聚。  相似文献   

2.
Fe3+、Fe2+的连续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强酸性溶液中,Fe3+ 和Fe2+ 共存,以磺基水杨酸作指示剂,用EDTA 滴定Fe3+ ,终点由紫红色突变至亮黄色。然后加入H2O2 氧化Fe2+ ,继续用EDTA 滴定至终点由黄绿色至亮黄色,实现了Fe3+ 、Fe2+ 的连续测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 Fe SO4 - H2 O2 体系作引发剂 ,引发芋艿细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2 O2浓度、丙烯酰胺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同时研究了接枝物作高分子絮凝剂 ,对硅藻土悬浊液、洗煤废水、酒糟离心液的絮凝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Fenton法和超声波加过氧化氢法对刚果红染料废水进行处理.采用Fenton法,在pH值为3,过氧化氢浓度为0.13mol/L,Fe~(2 )浓度为0.0031mol/L,染料质量浓度为10mg/L条件下,脱色率为95%;采用超声波加过氧化氢法,脱色率为10.4%.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Fenton法处理刚果红染料废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 H2 O2 的分解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对 H2 O2 的稳定剂进行了比较 ,SH— 2 2非硅型氧漂稳定剂效果最好 ,使 H2 O2 8小时分解率为 1 .89% ,漂白白度为 83%左右  相似文献   

6.
自由基引发棉接枝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酰胺在纯棉织物上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轧余率、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焙烘温度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得出了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轧余率为70%;丙烯酰胺的浓度0.6mol/L;过硫酸钾浓度0.35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不超过2min;焙烘温度120℃,焙烘时间5min.利用红外、热重分析等对接枝织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纯棉织物可以有效地接枝共聚丙烯酰胺,且接枝物的热稳定性明显升高,而白度无明显变化.图10,参9.  相似文献   

7.
实现了亚硫酸钠水溶液可以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并进一步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速率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硫酸钠水溶液可以有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聚合动力学方程为Rp=kp[MMA]1.6[Na2SO3]0.44,聚合反应的总的活化能为81.7kJ/mol,所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可达1.36x105,单体转化率高达86.7%.初步讨论了该引发体系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正>等离子体是固、液、气之外的第4种物质存在状态,可以通过激发工作气体高压放电产生,系大量活性基团、高能电子和离子、亚稳态粒子、光子等组成的混合体,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近年来随着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离子体在生物医学上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特别是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等离子体医学领域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相互促进的关注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CR/VAC/MMA/AA四元接枝共聚物合成及接枝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醋酸乙烯酯(VA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在氯丁胶(CR)上进行接枝共聚,制备出CR/VAC/MMA/AA四元接枝共聚物。探讨了提取剂和提取时间对四元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测定的影响,并讨论了MMA/VAC配比、AA用量对接枝率和聚合转化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IR)和DSC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选用丙酮作提取剂,提取时间为48h,接枝率数据较理想;试验中BPO质量为CR的1.2%-1.5%,CR/VAC/MMA/AA的质量配比为100/45/15/10时,其接枝率和聚合转化率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自制铁系新型固体超强酸Fe2O3/S2O^2-8/La^3 为催化剂,用环己酮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环己酮缩乙二醇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酮醇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对缩合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环己酮):n(乙二醇)=1:1.2,催化剂用量为0.5g,带水剂环己烷为15ml,反应时间2h,常压下,收集174-178℃的馏分,缩合产率达91.8%。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杀菌灯(UV)、双氧水(H2O2)和活性炭纤维(ACF)联合技术,对水中染料靛红的氧化脱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液初始pH、H2O2用量以及外加Fe3 浓度对UV/H2O2/ACF光解氧化脱色过程的影响,并比较了UV、H2O2、ACF各自在氧化脱色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UV/H2O2/ACF是一种脱除水中靛红颜色的有效方法,在靛红初始质量浓度0ρ=50 mg/L,pH=6,ρ(H2O2)=200 mg/L条件下,经60 min的光解反应,脱色率达到98.7%。添加Fe3 离子,降低溶液初始pH,可提高颜色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UV/H2O2降解酚类物质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UV/H2O2系统对苯酚进行氧化降解,不同的苯酚初始浓度,浓度自然对数与时间呈良好线性关系,表明苯酚与UV/H2O2系统中羟自由基反应可以按假一级动力学进行处理,其表观反应速率为0.00219s-1;pH值由3.2升高至10.95时,苯酚的反应速率由0.002 41 s-1下降至0.00110s-1,说明pH对反应的速率有一定的影响.当反应体系温度由20℃上升至40℃时,间甲酚、苯酚和4-氯酚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4 19 s-1和0.005 82 s、0.002 19 s-1和0.004 73 s-1、0.00160s-1和0.004 59 s-1,表明反应速率均有较大提高,反应自由能分别为29.341、12.521和40.158 kJ/mol,说明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羟自由基与酚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在室温下就可以很快完成.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步简单方法制备海胆状Fe2O3/SiO2,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种形貌的纳米材料能防止Fe2O3纳米颗粒的团聚,避免SiO2在高温条件下烧结,并有效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单分散准球形-αFe2O3纳米颗粒的悬浮液中,在氨碱催化下,CoCl2水解产生的Co(OH)2沉积在-αFe2O3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核-壳粒子.经500℃热处理后,壳层物质晶化为立方晶系Co3O4,壳层厚度约为6 nm.不同的氨碱液对核-壳结构产生影响,在1 mol.L-1尿素溶液的催化下,得到均匀的核-壳结构.应用TEM和XRD分析了产物结构,并利用UV-Vis光谱对复合材料的光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与-αFe2O3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比较,在光激发下,Co3O4/Fe2O3核-壳粒子光吸收特性发生改变,在可见光区产生新的强吸收峰.  相似文献   

15.
合成复盐K3Fe(C2O4)33H2O,利用TG-DTG技术分析它们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并用微分法中的Achar法和积分法中的Coats-Redfern法对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研究,推测出可能的热分解反应机理,求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6.
H2O2/Fe2+体系中羟基氧化行为的抑制与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邻二氮菲-Fe2+氧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葛根黄酮、诃子粗提物、芦丁、黄芩甙等 4种天然黄酮类抗氧剂样品对羟自由基氧化作用的影响,发现了抗氧剂发挥抗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特定条件.在羟基自由基浓度较高的体系,抗氧剂表现出抗氧化作用;而在羟基自由基浓度较低的体系,抗氧剂反而表现出促氧化性.抗氧剂的促或抗氧化作用均与其本身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温度对抗氧剂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TiCl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流体干燥法(SCFD),制备了纳米级Fe2O3/TiO2/蒙脱土复合光催化剂.以亚甲基蓝为反应模型,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 h亚甲基蓝降解率99.3%.采用XRD,TEM,UV和ICP等手段进行了表征,TiO2以锐钛矿型形式存在,催化剂粒径在15~21 nm.比较不同制备方法制得的复合催化剂,得出超临界干燥法制备的光催化剂具有粒径小,分散性好,光催化活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得Fe2O3-CaO-SiO2系基础玻璃,根据DSC曲线制得Fe2O3-CaO-SiO2系微晶玻璃.晶化后的微晶玻璃中析出主晶相为磁铁矿(Fe3O4),同时析出次晶相硅灰石(CaSiO3)和少量赤铁矿(Fe2O3)及玻璃相.玻璃相中含有大量细小的柱状晶体、球状晶体,属于三维析晶.不同升温速率下得到的微晶玻璃表面形貌是不同的.在2℃/min升温速率下,晶粒呈柱状或球状;在15℃/min升温速率下,晶粒有的呈片状,有的呈柱状.  相似文献   

19.
A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SOEC) is an environmental-friendly device which can convert electric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with high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n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 of an SOEC for co-electrolyzing H2O and CO2 to generate syngas was reviewe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high temperature H2O/CO2 co-electrolysis from solid oxide single electrolysis cell was introduced. Also investigated was H2O/CO2 co-electrolysis research using hydrogen electrode-supported nickel (Ni)-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YSZ)/YSZ/Sr-doped LaMnO3 (LSM)-YSZ cells in our group. With 50 % H2O, 15.6 % H2 and 34.4 % CO2 inlet gas to Ni- YSZ electrode, polarization curves (I- U curves)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EIS) were measured at 800 ℃ and 900 ℃. Long-term durability of electrolysis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same inlet gas at 900 ℃ and 0.2 A/cm2. In addi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materials for increasing the electrolysis efficiency of SOECs were put forward as well.  相似文献   

20.
水质对UV/H2O2降解LAS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UV/H2O2工艺对LAS的去除效果以及水的pH、浊度对LAS降解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UV/H2O2工艺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LAS,光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H2O2投加量为8 mg.L-1,14 W低压汞灯照射下,LAS在蒸馏水中光降解速率常数为0.018 1 min-1;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LAS光降解;浊度大于6NTU时,光降解速率常数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