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石湾陶艺在人物陶塑、日用器皿等方面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取得了眸子刻划、衣纹处理两大艺术成就。石湾陶艺受中国绘画影响有着深刻的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也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画师人材辈出、陶艺家颇有艺术素养有关。考察这一历史背景,才能窥见石湾陶艺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的大环境中,作为“广窑”中心的石湾窑得到蓬勃发展,掀起了日用陶生产的第一次高潮,并正式揭开艺术陶生产的大幕。南宋至元,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石湾加速接受北方陶瓷文化的影响,开始仿烧名窑。始终如一的民窑地位使石湾陶艺扎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开始萌发出巧美与实用结合、民俗化、简括传神、浑朴有味等地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陶艺,作为泥与火的陶瓷造型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造型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而陶艺材质肌理是陶艺的载体表现,充分发掘和运用陶艺材质肌理表现是现代陶艺创作者所特别关注的,本文从陶艺作品材质肌理的设计制作方法、构成形式和肌理形态等方面阐述陶艺肌理表现与陶艺情感表达的关系,对现代陶艺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理论论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审美特征、综合表现形式、社会等各方面来论述装置艺术影响下的现代陶艺创作。以期望能扩充现代陶艺的表现语言、拓宽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现代陶艺的审美理论体系,明确装置艺术对现代陶艺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是在当地民众日常烧造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陶塑艺术遗存,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陶瓷烧造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即有陶器遗存,唐代出现大型窑场,两宋时期达到空前发展,而明清时期更是进入其鼎盛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湾陶塑不断成型,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相似文献   

6.
陶艺自其产生就强调用于民、符合大众审美观点。在陶艺发展的历史当中,文化决定状态,时代特征影响表现载体。陶艺表现手法来源于不同艺术形式的冲击与溶合,从现代艺术发展的角度看现代陶艺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  相似文献   

7.
陶艺作为艺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它所承载的是某一生活方式的审美思想和情趣,是创作者以“观念”与“情感”表达的一种极有个性的形式,这一“个性形式”使陶艺本身不仅以表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更是以内在的张力作用于人的心灵。“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个性形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陶瓷艺术已由传统的艺术程式进入了现代艺术表现阶段.在陶瓷艺术中,材质既是一种物质材料,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文章从传统陶瓷材质的单一性到现代陶瓷材质的丰富性为前导,探索综合材质与现代陶艺结合表现的诸多可能性,为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陶艺是泥(釉)、水、火的陶瓷造型艺术,其丰富多彩的造型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使陶艺作品肌理美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运用。本文从陶艺作品肌理的设计制作方法、构成形式和肌理自身等方面阐述陶艺肌理表现与陶艺设计的关系,论述陶艺肌理设计搭配的重要性及其对陶艺作品的最终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艺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陶艺进入建筑和环境领域,是现代艺术领域的新拓展。现代陶艺和建筑,环境的融合,打破了现代陶艺是在架上纯艺术的结构形式,拓宽了其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也有别于以往陶瓷材料在建筑和环境中的应用,而更注重人文文化和艺术表现,因而,现代陶艺不只是纯欣赏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艺术,是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陶艺这一艺术语言,是现代环境设计的一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受其影响,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繁荣兴盛,并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和人物描写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章回体的艺术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理想化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体用"论是叶燮文艺思想的主导思想.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明清之际掀起的尊经复古思潮的历史语境中,在继承钱谦益、黄宗羲和申涵光等前辈对"温柔敦厚"新的阐释与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与汪琬的论争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体用"论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把艺术形式真正从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主文而谲谏"的中正和平的价值传统中解放出来,还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真正的自由,从而在形式意义上完成了对儒家诗学的真正革命.这是其理论的进步性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艺术本体、创作队伍两方面寻找中国当代刻字艺术与中国(明清)篆刻艺术相比较差距,进而从同一表现对象(中国汉字方块字)、同一表现手法(刻)和同样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与传统接轨的篆刻艺术(特别是明清文人印)那里汲取经验教训,促使当代刻字艺术健康成长,作出定位、定向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陶瓷输出与宋元时期相比,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向亚洲、欧洲、非洲的输出几乎全面展开,美洲、澳洲的市场也已经打开。这时期的陶瓷输出,其主流以民窑产品为主,有相当数量是应对方要求制作的订单产品,官窑产品的输出主要是作为对外国“入贡”而回赠的礼品。一些国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输入中国的陶瓷制品,与陶瓷相关的人才技术引进和情报搜集也成为他们对中国陶瓷输入的方式。中国陶瓷在输出的同时,也从国外获得了一定的艺术借鉴和物质帮助。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4):125-128
明末清初艺术成就卓越的中国画大师八大山人,其独特的绘画艺术、扣人心弦的笔墨意境,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绘画艺术对后世很多绘画大师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在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分家阄书是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经济生活研究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记载了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九年(1744)共计180年胡氏家族八代人的财产阄分情况。胡氏家庭经济在明清两代呈现上下波动状况,这与家族经营管理,命运坎坷,人员兴寡有着较大的关系。此份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明清徽州社会基层家庭生活基本状态,有起有落,影响因素多,使人们得以进一步地了解徽州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芜湖藏书刻书比较活跃。考察明清时期芜湖三县藏书与著述的概况、形成著述目录、探究藏书活动与散佚原因,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教士是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即在传教士个案研究的选题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传教士活动范围和领域方面呈现出不断拓宽的趋势。学界在传统研究领域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尽管明清天主教史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范式转换,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之栽体的传教士来说.对其研究不应减弱而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