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代不同时期、不同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在历史长河的不同地点,都把笔触伸向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的命运,共同思考着女性的人生该怎么看待,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应当通过对两代君形象的分析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鲁迅和亦舒是如何在他们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性命运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林白小说:女性欲望的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林白小说将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这就是林白小说对于女性欲望的叙事:女性欲望的主题、女性欲望的情节结构方式、女性欲望式流转语言,一个“女性欲望横流的世界”,还异传统写作对女性欲望的取消,也不同于一般女性写作欲望的空缺或遮遮掩掩流露,在林白小说中,女性写作以其欲望本体的形式呈现空前自由。将林白小说置于中国女性写作话语成长序列,中国女性文学从男性话语场独立而出的绰约姿态就凸现出来。一八十年代张洁的女性写作强调大人是人而不是“性”,“女人”作为中心价值其社会价值成为作者表达重心,而在社…  相似文献   

3.
贞节观是对女性的单向设置。五四以后,贞节制度崩溃,但传统贞节观的阴影依然存在,并对“五四”后开始涌现的女性写作产生了影响。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写作对传统贞节观呈现出一种逐步瓦解的趋势。女性写作对传统贞节观的瓦解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女作家自身个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个个生动鲜明、形神兼备的女性形象。金大奶奶、玉卿嫂、李彤、尹雪艳、钱夫人……从他的作品中鱼贯而出。旅美作家放梨华曾说过:“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刻划女人,能胜过他。”可以这样认为,白先勇总是以女性形象表现他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展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作为一个男性创作主体,他选择了女性的处境和挣扎以表现“逝去”的主题。而且,当我们从女性视角去透视时,就不难发现,客体化的女性形象渗透着男作家对女性的先在要求,她们是按照男性作家的预设而被创造出来的,而…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以女性感性的心理以及敏锐的文学天赋,对时代变动中都市世俗人生的虚无感进行描摹,对女性的精神内涵及人性予以精深洞察和深切关注,以其富有张力的女性书写,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建构,同时以她所绘制的极具个性的"苍凉"境界,映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现代人某种普遍而共通的情感,从而为现代都市文学和人类存在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女性观照及审视.  相似文献   

6.
从把握命运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满怀豪情地要为社会服务,再到困于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碍,以至于感受到生命不自由的苦痛,而去探寻人生哲理,“五四”女性文学真实袒露了现代女性初次摆脱家庭女奴地位、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时的心路历程,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7.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经济格局重新调整,“绿色经济”将成为各国振兴经济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亮点,服务业顺势进行新的产业聚合与提升,给我国女性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服务业是我国女性成功创业的领域,女性在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应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学界对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的问题历来探讨颇多,但仍不出两个方面:一、认为归隐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归宿,出仕只是解决温饱问题;二、认为出仕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归宿,归隐只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二论都确凿有据,但问题也在此。认为归隐是陶渊明伯人生理想和归宿的,可以从陶铸中的“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①、“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②“凄迟固多娱,淹流岂无成?”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句中轻易地找到依据;然而,此论不能解释存在于诗人归隐生活中的另一面:人生伪孤独、失志和贱贫之悲⑤。尤为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与台湾其它女性作家相比,廖辉奖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浪漫倾向。她的作品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以女性命运和生存相态的刻画而倍受读者青睐,而不是靠构筑一个个粉红色的幻梦,引领读者的亲近。作为一个新生代作家,廖辉英尤长于对台湾女性生存困境的观察,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工业文明缺憾和现代人生存危机也有深刻顿悟。小米(《失去的月色》)和黎欣欣(红尘劫》)对个体生存的荒谬与虚无的参悟,正是作家浓厚的现代意识感的反映。一廖辉英的女性关注视野是开阔的,思考也是多侧面的。油麻菜籽命的妇人们“坚韧、宽厚而绵远的处世”引发读者悠…  相似文献   

10.
对人生的悲观看法是王韬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为了摆脱现实人生的梦魇,王韬在小说中虚构理想的人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王韬为漂出人生苦海而抓住的“虚构”之舟,无意中却碰到了小说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王韬从人生的角度彰显了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从艺术的角度总结了虚构的两种形式:“凭实构幻”和“凭虚构幻”。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王韬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穷愁著书”的传统,这也是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巨大动力。王韬对小说价值及地位的认识比前人大有提高,基于此,与古人“托诗以怨”的趋向传统不同的是,王韬“托小说以怨”。王韬还总结了小说的三大功能:寄情、娱乐和教育。对于小说的教育功能,王韬的观念比较陈旧,他提倡小说的教育内容应以堆护纲常名教为主,反对有损封建伦理的内容。作为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王韬并未赋予小说启蒙大众的重任,而仍把小说当作文人雅士排愁泻怨的工具。这些都体现了王韬小说思想的落后。  相似文献   

11.
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诗人中最富才情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爸爸》以其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富有深刻的历史化内涵。诗人将其独特的个人经历与整个社会历史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面。诗歌描述的是一个赋予多重身份的“爸爸”:爸爸、丈夫和男性代表。诗人通过对传统父权、夫权和男权制社会的疯狂颠覆而赢得女性主体意识回归。应当从精神分析、人物原型批评等角度对诗歌的颠覆性主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哲学是人生的哲学。《论语》可以说是一部古代生活的教科书,其间颇多人生的感悟。《论语》谈论的全是现实的人生话语。孔子哲学中的人生是道德的人生。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主张为民以礼、治国以德,非常注重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及个体的伦理道德的修养。孔子的道德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在孔子的道德人生中,情与理、宇宙与人生、出世与入世融成一片,充满现实的诗情。且在人生的修养、求索中、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处,孔子追求与艺术的融通。孔子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与审美追求的一体化特征,对中国的艺术品格的形成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着眼于“人伦”关系,向往建立符合“自然”的“名教”社会,在现实中虚构着美妙的人生理想;佛教禅学则着眼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强调自性自度,并努力调和佛法与各教的关系,将虚幻的人生理想融入现实之中。玄禅在社会人生观上的差异都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4.
女性学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的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对当代女性学中性爱意识的研究,使我们看到女作家对性的回避到对性的关注,再到对女性性心理的揭示的演变过程,这正表明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16.
汉魏时期文人诗歌中的女性题材,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创作者个体生活体验以及自我性格的不同影响,在抒写女性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渐进化的发展态势。总体看来汉魏时期文人的女性题材诗歌文人化倾向不断加强,自我个性的因素时有体现,而曹植大量美人意象的写作,无疑是建安时期的一大亮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研究领域。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女大学生数从1949年的2.32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118.46万人,增加了51倍;女大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也由1949年的19.8%升至1997年的37.32%,且80年代中后期以来,该比例一直稳定在33%以上,也就是说,高等学府中,女生已占到1/3以上。面向21世纪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景如何?本文对此作一…  相似文献   

18.
邢以丹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4):80-83,128
《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是日本女性作家林真理子的文学代表之作n这两部短篇小说皆再现了一个“爱”的主题,即自一开始的“爱的理想”,到恋爱过程中的“爱的困惑”,最终走出困境,找到“爱的解答”。通过这一主题的选择与建构,林真理子一方面打破了日本传统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现代女性追求自我、走向独立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19.
这是因为男女大脑的结构存在着差异所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右半脑支配人的情绪活动,而左半脑则对人的情绪活动起着抑制的作用。女性的右半脑比较发达,对各种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引起感情冲动和情绪激动;而左半脑的抑制功能比较弱。因此,一旦发生令其害怕的事情以后,容易产生恐慌心理,表现出胆小的状况。女性缘何胆小  相似文献   

20.
《河南科技》2014,(9):46-46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