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科学和艺术又都依赖于人的头脑中创造力火花之闪现,并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  相似文献   

2.
从本期起,我要打开一个似曾相识、但又有点陌生的世界——科学与艺术。这里讲的“科学与艺术”,不是科学和艺术两样东西,而是讲它们的关联、关系和它们的结合,讲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我希望能同青年朋友们一起来培育“科学与艺术”这块园地,让更多的人成为“科学与艺术”这门新兴学科的爱好者、参与者及开拓者。 历来,人、们把科学和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轴两边的一对轮子,人的左右两条腿,一个硬币的两面。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从古到今,特别是眼前,在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发展史上,自从诞生了科学,并成为独立的职业以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就与科学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科学技术尚不倡明的时代,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深层次了解和探索,科学精神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学精神,就得对科学精神的含义有所了解。我们说的科学精神,首先就是要承认人们研究客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并且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因为客观规律是与客观世界的运动认识相一致的。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不  相似文献   

4.
《自然杂志》2006,28(6):F0003-F0003
在快节奏的科研生活中.李政道先生力图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让科学家去拥抱艺术.为科学与艺术架起桥梁.相互沟通.相互启迪,并开创了一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人交相贯通的学问之逆。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07,(6):F0003-F0003
“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为主题的2007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5月10日~15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隆重举行,吸引了11万人次的市民前往参观。本次展会从多层次、多视角展示了科学与艺术之相得益彰的结合:用科学之美丰富了艺术的内涵,用艺术之美浓缩了科学的精妙,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吸收科学与艺术新知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的美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世界中最为流光溢彩的两座殿堂。人们谈论着科学的严谨、抽象和纯理性,却忽视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某些姻缘与联系。一项出色的科学理论、艺术成果,往往同时也具有审美的价值。对美的追求,同样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创造活动之中今年5月的上海科技周,将有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美学     
《世界科学》2007,(1):F0003-F0003
科学是美丽的,因为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中存在的和谐。艺术是真实的,因为艺术是在特定情绪下感受到的自然,其目的在于揭示隐藏在已有解答中的问题。下面展示的几幅图片选自本期“形象”,来自纳米世界对观察者想象力的挑战”一文,作者在看似互不相干的纳米结构世界中寻找新的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乐毅 《科学》2013,(5):18
正[本刊讯]2013年8月28日,2013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十年来,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一直遵循"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宗旨。本届展览以"融合——十年纷呈"为主题,设立了四大展区,分别是科苑掠影、应用成果区、创新探索区和教育实践区,14个国  相似文献   

9.
阿碧 《世界科学》2012,(1):F0003-F000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爱因斯坦生前曾经执教过的普林斯顿大学,继承了他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每年都要在全校师生中征集作品,并在年底举办"科学与艺术展"。下述图片是从2011年度"科学与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已经有多少前人先哲,包括科学家和艺术家,对此发表过他们的真知灼见。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从不同的角度,有人强调他们的差别,认为“科学探索大自然,而艺术探索人的心灵”(穆斯泰,伽里姆),“科学著作的生命很短,而艺术则可以永葆青春”(契达依戈罗茨基);有人强调他们的一致,指出“艺术家的猜想与科学家的发现多么相似”(巴尔扎克),“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一直到现在,还在争论未来是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08,(5):F0002
在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2008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将于5月16日~5月25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本届展会将以体育科技的艺术之美为主题,全方位演绎“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宗旨,集科学性、艺术性、创意性、国际化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ShanghaiScience and Art Society,SSAS)是由上海市科学界、艺术界、教育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有志于科学与艺术发展事业的人士自愿组成的,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致力于探索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与创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自主创新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正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创新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将致力于促进科学与…  相似文献   

13.
裘知 《世界科学》2000,(8):47-48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则是这种正确认识的系统总结。人们在按科学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时有时会犯错误,当人们发现科学中的某个认识是错误时,便把这个错误认识叫做伪科学。如17世纪的“自然禁真空”(初中课本上译成“自然界厌恶真空”)理论、托勒密的地心说、斯大林时代的李森科学说,还有前几年的室温核聚变等。不属科学范畴的错误认识不能归入伪科学范畴,如广告中以借科学名义的误导宣传、文学中的错误报道、幻想、幻觉、骗术等,总之,未经科学方法探索、论证,未下定论的都不能归之于科学,而是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正>书籍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够催生一辈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它的方方面面。就算是《自然》杂志的编辑,也曾经年轻过。在最近一篇"图书与艺术"栏目特稿中,《自然》的读者可以一窥是什么激励了这些编辑——或者至少是什么帮助这些编辑对科学产生兴趣。忘掉虚拟现实眼镜和计算机模拟、运动传感的交互方式吧,让我们年轻编辑读到的是一些更为古老的时候关于世界的故事。问一下某个人,他们孩提时受到什么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杂志》2005,27(1):F003-F004
对人的研究是人文主义者的一个最重要课题。人本思想要求科学(如医学)和艺术都加强对人的了解。因此文艺复兴时代,基于医学与艺术方面的目的,对解剖学的研究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钱学森指出:"科学工作先是艺术,后才是科学。"科学家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发现的过程呢?爱因斯坦曾经把"制定中的科学"与"现存的和完成的科学"加以区分,他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所以,科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人那里,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把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相区别,他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  相似文献   

17.
科学无止境     
科学无止境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科学发现,不论是个人的抑或集体的,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论哪里都不会有人否认的了。举例说,甚至膨胀宇宙的概念也是20世纪的发明,对此人们可能容易忘记。但对于近至1953年才发现的DNA结构,就很少有人...  相似文献   

18.
科学当然不是一蹴而就出现在历史上的。究竟科学什么时候成为科学,说实在的无法也不必作排他性认定。本书说科学自牛顿起成为科学,意在强调科学的几项基本特征至此充分展现。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有三:作为对象的自然界,理性的权威地位,以及对科学探索本质的认识。而对此的讨论.对牛顿的评价,当以来自“一个在科学上同牛顿相匹敌的人”为上选。①爱因斯坦对牛顿赞誉有加,惺惺相惜,自然值得特别留意,其论述也常在这三个方面。让我们作一稍微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正在"物理学家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篇文章中,作者马特·斯坦利(Matt Stanley)用了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他的观点。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些我的见解。当你首次构思出一个实验或者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先前学者们的发现是你能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学习科学史,能使你了解像牛顿那样的物理学家是怎样用当时的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和其他科学历史学家一样,斯坦利强调人文因素。虽然说,物理学家应该客观地研究自然世界,但  相似文献   

20.
●这个世界需要有热衷于科学和拥有科学能力的年轻人,并立志以科学作为他们未来的事业。为此,我们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一些能够激发兴趣的科学体验。如今,学生们可以利用数据采集技术、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等工具,在实体实验室或虚拟实验室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探究。本文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对实体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价值进行对照,并就两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