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发育一套杂色砂砾岩系,被称为恰布林组。前人经常将它与第三纪秋乌组相混,对其时代归属也颇多争议。由于它可能保存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演化的重要信息,因此,在遥感地质研究和野外工作基础上,选择了典型剖面,实测结果由下至上可建立三个岩性段:江庆则段、德日段和屯穷段,其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扇三角洲。尤为重要的是,屯穷段所夹粉砂质灰岩中发现腹足类化石Katosirasp.,根据其时代并结合区域地质将恰布林组时代归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藏南雅江带中段蛇绿岩中产出的角闪岩是支撑蛇绿岩侵位的变质底板。追溯其源区特征有助于深刻解译雅江带蛇绿岩侵位过程。对雅江带中段日喀则白朗蛇绿岩中包裹的石榴石单斜辉石角闪岩与单斜辉石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与邻区路曲和吉定基性岩进行对比,从而厘定白朗角闪岩的源区性质和形成过程。研究显示,两种角闪岩微量元素配分型式总体与N-MORB类似,但具有K、U、Pb正异常和Nb、Ta、Ti负异常等岛弧玄武岩特征,且其Sr同位素相对正常,N-MORB明显偏移向俯冲带岛弧相关环境。此外,白朗地区两种角闪岩与路曲和吉定基性岩的ε_(Nd)(t)=+7.95~+11.18,处于印度洋MORB范围内。综合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虽然两类角闪岩具有典型MORB型源区特征,但均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改造。同时,日喀则蛇绿岩代表的特提斯地幔域与印度洋地幔域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现今印度洋继承了特提斯地幔域特有的地球化学属性。该研究对进一步明确新特提斯洋俯冲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东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8):171-173
物源区分析作为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推理各种沉积盆地演化。总结了碎屑物源分析的各种方法,以期在进行物源分析时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长8期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8期物源方向及物源分区,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岩相古地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量分析化验数据,利用砂岩岩石学特征、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碎屑粒度变化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等,对研究区延长组物源进行综合研究,并恢复其古地理格局。结果研究区处于湖盆靠近中心地区,碎屑颗粒粒度较小,物源主要来自北部阴山,西部桌子山、贺兰山,西南陇西—宝鸡古陆3个母岩区。结论研究区存在东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3个物源方向,东北部和西南部是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北部物源只对局部有小范围影响。研究区内沉积砂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物源及沉积相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被誉为西藏传统杂技艺术的活化石“恰勘踏旭”表演艺术形式的形成发展历史、表演形式与特色、人文与审美特性等方面进行考证与分析,认为藏族民间艺人们把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杂技艺术形式升华为集技艺、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变生硬为灵活、变单调为多变、变简单技艺为具有内涵和哲理化,使其具有观赏价值、审美价值,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根据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和碎屑颗粒粒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区的母岩性质、物源方向及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长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两种类型的母岩,即深变质的结晶片岩和片麻岩、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在延长组沉积早中期,主要物源来自北部和西南两个方向,而延长组沉积晚期,西南方向物源占优势,北部物源的影响明显减弱,而且物源南北分布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有限物源流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频率分析--以川西黑水河罗家坝泥石流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水罗家坝沟1933年、1983年、1984年和1997年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对其流量进行测量和分析计算。从降雨频率与泥石流频率的巨大差异,可知此类泥石流的暴发频率与泥石流的频率差别极大。从历史调查法、地震与土源和产流关系分析法和推理公式与水科院公式的计算模拟推算出罗家坝沟1933年的泥石流远大于百年一遇,1983年的泥石流为百年一遇,1984年的泥石流为50年一遇,1997年泥石流为10年一遇。从一系列的分析计算可知,有限物源流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频率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疆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冰碛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的指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冰碛岩样品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REEs)特征表明,Na2O,Ba和HREE比太古代后页岩富集,Sr,Cr,Co,Ni和Sc则相对亏损;其他元素与NASC和PAAS特征相似.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冰碛岩主要来源于以长英质岩石为主的物源区.K2O/Al2O3低的比值,表明源区物质中的碱性长石含量较低.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冰碛岩的REE配分模式和负Eu异常特征表明它们的物源区中老地壳的组分占较大的比例,发生过壳内分异作用.高的Na2O的含量和(La/Yb)n>2的特征说明它们的成熟度低于PAAS和NASC.化学蚀变指数(CIA值)指示库鲁克塔格震旦系冰碛岩的物源区古风化程度较低.一些样品表现高K的特征,在Al2O3-(CaO* Na2O)-K2O(A-CN-K)三角图中表现为向K顶点方向上偏移,表明这些冰碛岩在沉积期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钾交代. 相似文献
9.
土库曼斯坦恰什古伊地区有效储集层为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该段GR 变化小,旋回分析困难,导致
有利储层预测难。利用该区Cha–21 井所取岩芯中采集的41 个样品测定的碳氧同位素,结合区域沉积演化分析资
料,探讨了卡洛夫-牛津阶储层段沉积时的海平面变化。结果表明,氧同位素的原始信息已被成岩作用破坏,而碳
同位素基本保持了原始特征,因此碳同位素可用于同位素地层研究和古环境分析;据此计算出盐度指数变化范围为
128.25~136.63,明显大于海水和淡水的分界标准,反映成岩流体具有较高盐度海源水性质;由δ13C 的变化所确定的研
究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卡洛夫-牛津阶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吻合,印证了该区储层地质年代定为卡洛夫-牛津期
是准确的;依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将卡洛夫-牛津阶主力储层段分为3 个沉积旋回5 个演化阶段。该成果填补了该区
碳氧同位素地层研究的空白,对深化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的认识及预测储层有利区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峨眉山地区白垩系物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四川峨眉山地区白垩系夹关组、灌口组进行野外剖面研究和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对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峨眉山地区白垩系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区。研究发现:岩石颗粒的磨圆度和分选性反映出近源沉积的特征;碎屑成分特征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含有较多中酸性岩浆岩的源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物源区是以长英质岩石为主的大陆岛弧构造背景。结合前人对四川盆地白垩纪古地形特征的研究成果,认为夹关组和灌口组沉积时期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物源区为龙门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首次列出西藏札达县姜叶玛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剖面,对该剖面进行了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建立了上二叠统姜叶玛组和下二叠统西兰塔组;简述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系的分布特点、生物群特征、古地理概况以及地质意义。否定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纪的灰岩块体“由北方远处推来的外来岩块或飞来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西藏日土县以北拉竹龙-双陷大坂地区,新发现比较完整的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地层。根据化石和岩性特征,把该区中、上泥盆统划分为中泥盆统的三岔口组、万泉河组,上泥盆统的邦达组、拉竹龙组;下石炭统划分为月牙湖组、双陷大坂组。上述各组除拉竹龙组外,均为新建组名。三岔口组、万泉河组、邦达错组和拉竹龙组的层位,分别与应堂阶、东岗岭阶、余田桥阶和锡矿山阶相当,而月牙湖组和双陷大坂组的层位,则分别与岩关阶和大塘阶相当。 相似文献
15.
16.
马鸿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论证了玉龙斑岩铜矿带花岗岩类属Ⅰ型(Cordilleran)和磁铁矿系列, 或壳幔混源(MC)型,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的岩石、矿床成因意义及斑岩含矿性的成因类型标志。 相似文献
17.
Liu Dengzhong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
本文通过卫星图像的分析研究,认为西藏高原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堑系,它表现为一系列受挽近活动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和谷地。本文概述了地堑系展布特征,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地堑系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西藏喜马拉雅特提斯北亚带内沿定日—康马一线展布近东西向变质核杂岩带,在这个带上康马变质核杂岩是一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核部由花岗岩及花岗岩边部片麻岩组成,岩体之上分别为早古生代构造片岩带、石炭—二叠纪褶叠层带及三叠—白垩纪板岩带组成。研究表明,构造片岩带构成了该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系,拆离断层剪切指向为上层系相对下层系自南而北运动,推测其形成于三叠纪—白垩纪。其后由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俯冲、碰撞,使得早期拆离系叠加岩浆热动力形成穹隆体。 相似文献
19.
苟宗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
本文描述了西藏中部革吉、改则和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4新种和1未定种[Laevitrigvtia (Malagasitrigonia)gegyauensis,Pseudolimea minima,Lucina grandiformisa,Crasatella(s.l.)camartum,Neithea(N.)sp.],并刊出一些其他双壳类图版。这对了解该区动物群面貌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